如何評價三國歷史上的吳國?

時間 2021-05-11 22:59:26

1樓:風燭

吳國是孫權建立的政權,被史學界稱為孫吳,又因為統治地區在三國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吳。吳國歷四帝,前後共52年。吳國在滅亡時國土面積有145萬平方公里,共有4個州,43個郡。

東吳的軍隊規模也比較龐大,鼎盛時有三十萬,滅亡時也有二十三萬。水軍戰鬥力遠超曹魏,光船隻就有幾千艘。大船穿倉高達五層,可以載三千人,由此可見東吳造船水平之高。

東吳還重視農業,推行屯田,修水利工程用來灌溉農田,修了幾十里堤壩。青瓷業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成熟,產量、種類、質量都大為提高。江南地區的紡織業也在此時期得到發展。

除此之外東吳還出現了最早的潮汐學專注,還成系統的記述了台灣。包括台灣的地理方位、氣候、地形、習俗、自然環境等。直到現在長江以南的許多著名建築就修建於東吳時期,比如黃鶴樓和岳陽樓。

還有南京的石頭城也是修建於東吳時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與外界的交往,也就促進了文化的提高。經濟發展不光要在國內體現,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對外問題上。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濡須之戰孫曹在濡須口對峙,逍遙津之戰孫權圍攻合肥被張遼打敗,曹丕三次伐吳皆敗,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孫權攻取荊州關羽覆亡,夷陵之戰陸遜大敗蜀軍,吳將進攻谷陽一無所獲,進攻渦口失敗,271年平定交州叛亂,西陵之戰收復西陵,280年東吳滅亡。除另外兩國,東吳還與高句麗、高棉、越南、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我個人認為乙個國家怎麼樣和這個國家本身沒有關係,更多的是這個國家的領導和決策層的政策所決定。

那麼東吳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自然就是孫權了。孫權是典型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結合體,他本人並沒有統一天下的大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只有在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才會出手,甚至不惜對曹魏稱臣。而且孫權晚年昏庸,做了很多錯誤的事。

比如在立太子方面出現失誤引發內亂,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還殺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正是因為孫權晚年做了很多錯事,再加上他的孫子孫皓是個昏君導致東吳沒有給後人留下乙個好的映像,所以後人才不怎麼喜歡和認同他。

2樓:

六朝第一朝,建立了南京這座偉大城市,消滅江南土著越人,開創了廬江-廣陵的淮河防線和西陵-武昌-建業長江防線,是之後幾千年南北對峙的基礎。江南佛教傳播,虞翻士夑等人儒化越南,探索台灣,開創遼東江南航線。

3樓:破曉朝陽

對吳國的評價早已蓋棺論定,可參考古代的陳壽和現代的范文瀾。

吳國以武立國,但很少施恩與民眾,再加之孫權祖上地位很低,被豪強大族所瞧不起,所以吳國的統治具有先天的不穩定性。

孫權為了維持統治,採用了以下幾個措施。

第一,成立特務機構「校事」,嚴密監視臣子的一舉一動

第二,將重臣的父母妻兒留在身邊,作為人質,一旦重臣敢叛逃或造反,直接滅族。

第三,挑撥臣子之間互鬥,典型的比如周瑜和程普,兩宮之爭。

第四,殘酷的壓榨人民,孫亮,張昭都曾經苦勸孫權,大意是:「百姓活著沒有公尺下鍋,死了沒棺材板安葬。結婚不敢要孩子,要了孩子養不起。請減輕賦稅和徭役吧!」但孫權至死不聽。

看到有回答說孫權沒有領土擴張,這是不對的。孫權拿下了除襄樊以外的整個荊州,還有交州全境,大概就是今天的福建,兩廣這些廣闊領土。孫權還派艦隊探索夷州,就是今天的台灣,孫權在擴張方面還是有貢獻的。

這就是歷史上的吳國,至於如何評價,大家自己隨意

4樓:再睡十分鐘

如果以三國間的關係來分析,吳國是三個國家裡的攪屎棍,蜀漢有大義,魏國有實力,吳國夾在其中,大義他沒有,君主的家世也不高,實力也打不過魏國,攪屎棍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吳國的建立卻是江南開發的開始,在吳國之前,南方就是蠻夷之地,孫權花了多年和山越戰鬥,平定了當地的土著,開展農業,建立城市,讓江南不再是以前的貧瘠之地。我們現在看現在的南方是無法想象吳國當時的艱難的,看看南北朝時居然晉朝能逃到南方苟活,是不是很難想象百年前這地方還是荊棘叢生,茹毛飲血的呢?

5樓:沈嗟默

這次不黑十萬,認真答題。

東吳作為六朝中的第乙個朝代,對長江流域及以南的開發(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發揮著及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孫策自興平二年(195年)襲破揚州刺史劉繇,佔據江東。次年進據會稽,逐步控制了長江下游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孫吳政權奠基的使命便落到孫權的身上。

建安中「權自吳遷於京口」在北固山前峰建築鐵甕城,從而這裡成為孫權統治東吳的政治中心。吳即今日蘇州,京口為今日鎮江,太湖流域地區是孫吳政權的發家之地。這裡據有長江之險,(其時廣陵沿海,廣陵渡口寬度遠超今日),兼有太湖地區富庶肥沃的土地。

主要短板在於吳越地區開發晚,人口相對稀少,文化水平較低,且緊鄰山越蠻族,在當時被認為是邊境地區。

為此,東吳政權大量吸納北方人口。受到漢末中原戰亂影響,一大批北方士人和百姓南渡長江,而江東地區相對處於較為和平的環境中,以此為為契機,漢末到三國時期,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期間,如張昭、周喻、魯肅等江北望族,悉數南遷。

百姓當中,僅建安十八年(213年),就有十餘萬戶為了躲避曹魏政權的遷民苛政(「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來自北方的士族和百姓的南下,既充實了孫吳的國力,也為肥沃的長江中下游土地的開發創造了基礎條件。

東吳政權非常重視農業開發。在此過程中,作為孫吳政權奠基人的孫權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例如,黃武五年(226年),孫權下詔:

「今弧父子親受田,車中八牛為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特將自已駕車的八牛改充耕牛,以示鼓勵。

同時,孫吳政權在統治區域內進行屯田,以進一步開墾荒田,開發土地。例如,赤烏年間(238—251年)在毗陵(今武進縣)一地的屯民達「男女各數萬口」。軍屯則主要集中在魏吳交界的江北地區,以補軍糧之不足。

和同一時期曹魏淮南地區相比,由於魏國惡意製造無人區,以增大吳國北伐的後勤壓力,導致合肥以南,幾無人煙。從軍事角度來說,這一策略是成功的,吳國數次北伐攻擊合肥一帶,大多不能進行長時期軍事行動,於無法在在該地區就地徵集補給有很大關係,然而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講,曹魏的這一強制遷民策略未免過於苛酷。

東吳大力發展水利建設。例如,在江寧建立婁湖,「溉田數十頃」。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每歲豐穩,葛洪為其頌」。

使得長三角地區的肥沃土地和充足的灌溉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江東地區人口大大增長。

東吳政權大力發展航運。建安十三年孫權自吳遷於京口,建京口港,派岑昏疏治徒陽河段,使江南運河全線通航,「自今吳縣舟行,過無錫、武進、丹陽至丹徒水道」。赤烏八年(245年),「使校尉陳勛作屯田,發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崗瀆」。

從此「東南漕運,士商艫舳,由曲阿溯流入句容,復沿下至秦淮」。這些航道的開闢和運河的修建,為長三角地區的水路聯絡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江東地區也因此日漸繁華,逐漸甩掉了原來荒蠻邊境的帽子。

左思《吳都賦》描寫了江東地區的繁華景象: 「水浮陸行,方舟結駟。唱棹轉轂,昧旦永日。

開市朝而並納,橫闤闠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士女佇眙,商賈駢坒。

紵衣絺服,雜沓傱萃。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富中之氓,貨殖之選。

乘時射利,財丰鉅萬。競其区宇,則並疆兼巷;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

東吳政權原本出自袁術一系,孫策早期以袁術部將身份征討江東,並對江東士族大加屠戮,其本人也因此為許貢門客所殺。孫權即位後,較大幅度地調整了孫策的政策,與江東士族通婚交好,從而實現了東吳政權在江東的「軟著陸」,為東吳乃至六朝政權的「華夏化」建立了堅實基礎。

在此期間,孫吳政權多次與曹魏、蜀漢等政權發生戰爭,有力地阻止了外部軍事力量對長江中下游的入侵,確保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全穩定。例如: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春,……而曹公已臨其境,錶子琮舉眾以降。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第一次濡須口之戰: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此即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出處)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建安)二十一年冬,曹公次於居巢,遂攻濡須。

(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夷陵之戰:

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三月……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

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擊退曹丕伐吳之戰

(黃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合、徐晃圍南郡。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權遂改年,臨江拒守。

冬十一月,大風。范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

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二年春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遣將軍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雕等。

是月,魏軍皆退。

石亭之戰:

(黃武)七年……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

破文欽詐降之計。

(赤烏)十三年……冬十月,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權遣呂據就異以迎欽。異等待重,欽不敢進。十一月,立子亮為太子。

遣軍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將軍戴烈、陸凱往拒之,皆引還。

僅孫權在位時期,便有七次較為成功的擊退外來入侵之敵的戰例。尤其以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極為關鍵,可以說基本奠定了三國時期各國的版圖疆域。當然,東吳在對外戰爭中也有不少失敗,例如終孫吳一朝,雖然多次北伐但是始終乏善可陳,尤其是始終無法攻克曹魏以合肥為核心的淮南防線,水軍之利難以施展,而陸戰屢次被張遼等將領以少勝多,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東吳陸軍對曹魏存在明顯的畏懼心理。

但是,從孫權執掌江東以來,總體來說孫吳政權的領土不斷擴大,蠶食劉表、討伐山越,征服交州,奪取劉屬荊州等。而防禦作戰也大多通過靈活的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並用,基本實現了禦敵與國門之外的效果。常常以「十萬」笑之,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做法。

孫吳政權依託長江之險,水師之利,以及巧妙的外交手段,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營造了數十年的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功不可沒。

三、有效擴大了華夏民族的活動範圍,為「五胡亂華」時期華夏政權的存續奠定了基礎。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兵萬人,浮海至夷洲(今台灣省)掠得數千人而歸,從此開始了大陸開發台灣的歷史。,同時,終孫吳一朝,孫氏多次派兵征伐山越,並盡可能將山越人口納入編戶齊民,一方面為孫吳政權繳納賦稅、承擔勞役;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東南地區的「華夏化」,為此後六朝以此為根基對抗北方「五胡」奠定了基礎。例如,丹陽京口地區是山越之地(丹陽兵即出於此地),經過三年多圍剿,「於是山民飢窮,漸出降首」,先後有十餘萬山越人被收編,「強者為兵,羸者補戶」。

而眾所周知,儘管西晉政權短期內統一了華夏大地,但是由於其失敗的民族政策,導致「八王之亂」後北方迅速陷入混亂,中原淪喪,衣冠南渡,司馬睿在江東重建晉室,堅守華夏衣缽。曾經被視為蠻荒邊地的江東地區,反而成為了華夏政權的最後陣地,並且為隨後的多次北伐提供了有力支援,可謂十分諷刺。然而,在論及東晉及南北朝時期諸多重大歷史事件時,不應忘記正是東吳政權對長江中下游平原--漢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開發,才為日後各路英雄豪傑馳騁沙場,保衛華夏文明存續創造了基礎。

其中,歷來為史家忽視的是,南朝陳霸先以嶺南地區為根基,最終建立陳朝,克成大業,幾乎為中國歷史上的孤例。而孫權平定交州之時,不過「領武射吏千人……南土之賓,自此始也。」可見嶺南地區在此期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其肇始,當為東吳政權之功。

三國歷史上有記載主動拋棄老婆孩子的君主,是否就劉備乙個?

炎海飛雪 真有意思,理想主義的英雄們為題主這樣的百姓能有乙個能安身的國家被迫犧牲家人,反而被題主指責?請問題主用意何在?革命者向來先大家後小家,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他們當然不止乙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英雄們守護人民的歷史,無論兩漢三國,唐宋元明,還是近代現代。 雨瀟瀟 曹操親兒子侄子在宛城全部交代了...

三國歷史上袁紹失敗的真正主因到底是什麼?

成冠伊 歷史上大部分的以少勝多,都是防守,卡住進攻方進攻的咽喉位置,坐等進攻方出錯。官渡 赤壁 夷陵 可能兵力比較接近 都是如此。袁紹最大的問題是年齡,他熬不過曹操,只能找最合適的時機進攻。他選的時機很多,外交 後勤 正兵 合戰都做得非常出色,然而許攸叛變 張郃投敵,此乃天命也。 張老二 首先袁紹失...

三國 歷史上的和演義上的都可以 有什麼充滿人生哲理故事?

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跟職場一樣。諸葛亮為什麼要用馬謖?除了對馬謖的偏愛外,可能也考慮到馬謖擔任過越嶲 現在四川涼山州附近 太守,而當時撥給馬謖的軍隊,組成主體便是南蠻人,軍隊缺乏組織力,單兵作戰能力強,丞相考慮到馬謖的工作經歷在統帥部隊時的優勢。馬謖為什麼不聽丞相的部署,王平的勸阻,執意要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