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沒有換將,廉頗對白起,最後誰贏?

時間 2021-05-10 17:40:50

1樓:阿瘋

換誰都一樣。

長平之戰就是南韓驅虎吞狼的陽謀。

黃圈就是上黨郡。

上黨被秦國占領趙國可以說是門戶大開。

井陘、滏口陘、白陘秦國有三條進攻路線錘你。

特別滏口陘距離邯鄲已經不足100公里了。

廉頗出兵上黨就是走的滏口陘↓

趙國糧道是比秦國近,你去走一次滏口陘就知道厲害了。

秦國走的是太行陘,太行陘可沿丹水走水路。

丹水注如黃河,黃河直接聯通到渭水。

咸陽可就在渭水邊上。

撫育八百里秦川的是渭水和涇水。

所以秦國的糧道是:

渭水、涇水→黃河→丹水→長平

別看秦國遠,秦國的糧食可以順流到野王(紅圈的沁陽)現在知道馮亭的利害了把。

馮亭獻上黨秦、趙兩強必然爆發大決戰。

至於廉頗他被王齕錘成了糍粑,更本不可能碰到白起。

白起的大軍在野王一帶要策應長平直接沿太行山東側攻擊趙國就可以。

2樓:愛智慧型

頂級的名將,差距其實都不大,都是在亂世中,無數的戰爭中打出來的。這時候,後勤、政治等就很重要了。不要想著來一場大規模殲滅戰,大決戰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雙方將領都是聰明人,對方的大戰略和大戰術其實一開始他們就知道大部分。

白起知道廉頗要打防禦戰,要消耗,要想辦法讓秦軍深入拉長他們的補給站,政治上失敗了,這是趙能贏的唯一方法了,廉頗也知道白起一直在等機會和趙軍在野外來一場大規模決戰,想要用秦軍的軍事經歷優秀一戰定勝負!雙方就是要想盡辦法避免對方的優勢。

3樓:馬放西山

不用白起上,事實上廉頗被王紇按著揍,連敗三仗,亡一裨將茹,丟兩鄣兩壁,陣亡六都尉,10萬大軍大概陣亡4萬人(可參考李信20萬人伐楚,李信和蒙武分兵後大概10萬人,陣亡七都尉就是大敗了)。

所以趙王怒廉頗多亡又避戰,廉頗表現太差,野戰大敗,防守鄣壁也接連被破,他退守的那個石長城能堅守多久也是個問題,秦軍攻堅能力很強的。

再有趙國200萬人口,是絕對出不了46萬大軍到長平的,根據戰國動員以及戰後看,廉頗帶了10萬人,趙括帶了5萬援軍,大概15萬人,秦軍也在15萬人左右,後來秦王到河內郡緊急動員,出動了10萬民夫和幾萬郡卒。

長平之戰共消滅趙軍15萬人,其中王紇佔了4萬人以上,在白起的戰績中排不上前3,所以此戰白起根本沒有封賞,才希望趁勝攻打邯鄲,以滅國之功來封列侯和關內侯,這和秦王希望壓制白起的功勞的想法起衝突,他們之間的矛盾早就種下了,比如派左庶長王紇攻打上黨和趙軍開戰,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而作為武安君的白起卻在攻打南韓,攻打南韓贏了也不足以封侯,而王紇和王陵他們爵位低,贏了可以不斷公升爵,攻打邯鄲還塞了某人的親信鄭安平率領2萬秦軍企圖混功勞,後來趙括率領趙軍精銳5萬來援,秦王看到消滅趙軍主力的機會來了,同時也不足以讓白起封侯才讓白起將軍,誰知道白起封侯心切,力圖攻打邯鄲,和秦王的矛盾公開化了,導致騎虎難下。

最後,再提一句,長平之戰真正戰鬥才持續3個月,廉頗一直在吃敗仗,不存在相持的問題。

4樓:浮生

在我看來,這場戰爭不管換不換將,秦國肯定是會勝利的。

先說說這場戰爭的起源,在山東六國眼中,起源是由於上黨郡的降趙。但在秦國眼中,上黨郡事件只不過是乙個導火索,秦國一直在謀劃一場對趙的戰爭,將趙國弱化。放眼當時的戰國7雄,從開始的魏,楚的弱化。

再到後來的齊國的弱化都間接的和秦國有些關係。秦國當時的策略就是不斷弱化山東六國,直到乙個點可以統一。這些在孝公和商鞅時代就提到過。

回到正題,我認為秦國之所以必勝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內政方面,不得不說秦國是幸運的,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經過的六代秦王當中,英明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比較長,然而相對平庸的君主在位時間相對比較短。反觀趙國,不能說沒有英明君主,但在數量上和在位時間上和秦國相比完敗。

第二,地勢方面,可以這麼說吧,秦國的地勢造就了秦國。通過後來漢高祖劉邦,蜀漢的論證,擁有巴蜀農業和關中的地勢是取天下的乙個重要原因。雖說長平之戰秦國是遠距離作戰,但在糧草方面,國內動員方面,秦國又完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戰略目標。秦國之所以長平之戰是為了弱化趙國(這也是在長平之戰坑殺降卒的原因),或者說秦國發動長平之戰是為了取得天下的這一戰略目標。反觀戰國,被迫在長平防守的原因只不過是為了乙個上黨郡的利益。

在這點上,秦國又是完勝。

5樓:

廉頗的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但他的軍事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只能算戰國一流戰將的水平,跟其他三個頂級戰將要差很多,下面羅列一下他的戰績:

1 趙惠文王十六年(西元前283年),廉頗攻取齊國陽晉,以勇氣聞諸侯(背景是五國伐齊);

2 趙惠文王二十年(西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3 趙惠文王二十三年(西元前276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大名),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占領;

4 趙惠文王二十四年(西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

5 趙惠文王三十年(西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

接下來就是長平之戰了,可以看出廉頗在長平之戰前的主要戰績是攻齊伐魏,然而這倆個國家在戰國後期已經被打殘了,攻齊的背景是五國伐齊,就是樂毅幾乎滅齊那次,魏國在戰國中後期就長期打醬油的角色,基本淪為了秦國趙國的小弟,所以打這兩個國家彰顯不出乙個名將的水平;

包括後來邯鄲之戰(魏國,楚國來救),鄗代之戰(打的是燕國),都彰顯不出他到底有多厲害;

幾之戰是和秦國打,但記錄少,應該是規模比較小,相對於趙奢的閼與之戰要差很多,而且廉頗是主張放棄閼與的,後來趙奢說可以打,才打贏了;

關於長平之戰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秦趙相抗,趙軍初戰不利,廉頗轉為防守,秦軍不能前進,相抗三年,然後趙國耗不起了,換上了廢物趙括,結果趙國被坑殺四十萬;

事實是:

過程:1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占領了南韓野王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2 韓王決定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息兵;

3 上黨郡守不願降秦,轉而降趙,趙國君臣商議決定接受上黨,派廉頗駐守長平,不惜與秦國一戰;

4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軍攻打並占領了南韓的緱氏和綸氏,以威懾南韓;

5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占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

到此為止兩年過去了,廉頗還沒開始打呢

西元前260年4月,王齕進攻,廉頗迎戰,趙軍敗,趙軍裨將茄被斬殺;

西元前260年6月,廉頗敗,趙軍陣地丟失,兩個拒點被攻破,秦軍俘虜了四名趙軍尉官;

西元前260年7月,趙軍築圍牆,堅守不敢應戰,秦軍強攻,攻破西壘,俘虜兩名趙軍尉官;

廉頗數戰皆敗,恐一敗塗地,決定堅守營壘,固守不出,疲敝秦軍;

趙王不滿廉頗數戰失利,不滿廉頗不敢應戰,決定換帥,國內呼聲趙括最高,招趙括問,趙括答:「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

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要不是趙括來估計廉頗都頂不住王齕的進攻

看看趙括的表現:

到任後,更換將領,改變制度,更換作戰方針,主動攻擊秦軍;

西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那麼趙軍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圍困呢,帶了幾天糧食呢,主動出擊的是騎兵,帶的糧食三天左右,也就是說趙軍出擊開始一共50天左右,趙括先是勝了(打敗白起的誘敵之軍),然後被圍困;

其實這個時間很寬泛,因為我們無法推算,趙括上任是七月中期還是末期,戰敗是九月底還是九月初;

我自己的推算是這樣的,七月中期趙括上任,幾天內立馬出擊,數敗王齕,訊息傳到秦王那裡,不得不啟用第一戰將白起(王齕在秦國當時是第二能打的);

此時能不用白起秦王是絕對不會用他的,因為六年前白起的靠山魏冉失勢了,秦王終於掌握實權(扳倒羋月和魏冉)培養自己的勢力,如果王齕能打贏,秦王絕對不想再用白起(後面白起之死跟這個也有關係);

白起八月初上任,制定作戰計畫,此時趙括連勝多場,對秦軍的作戰方式和戰鬥力有了一定了解,但他並不知道白起來了(如果知道的話他一定不會像之前那麼打);

趙括又一次主動出擊,白起(他自己也帶來了新部隊)派王齕率之前的秦軍去打,因為他知道王齕必敗,就讓王齕如果敗了就往預設地點跑,王齕是真的敗了,趙括看出來秦軍真的敗了,所以騎兵傾巢出動,帶了幾天口糧,打算一舉結束大戰,揚名天下;

結果被白起派精銳騎兵截斷後路,趙軍後面的步兵打不過這2.5萬的騎兵,而趙括一開始沒把這2.5萬騎兵當回事兒,沒有第一時間往回打,而是想著突破秦軍前方陣營,結果往前打發現秦壘堅固攻不下,想往回打的時候,那2.

5萬人已經用堅固營壘封住了退路;

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趙括紙上談兵,千年笑柄;

廉頗知錯能改,位居四大;

其實我覺得廉頗和李廣有點像,是那種節操不錯,受人擁戴的好將領,真本事確實有,加上太史公的追捧,名氣大於實力,比同時代的白起,李牧,衛青,霍去病這類的天才還差乙個檔次。

6樓:西狂

不要太表面的評價這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應該要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廉頗防守戰,第二部分才是白起殲滅戰。而第一部分才是最精彩的,在此之前秦趙可是經常打戰的,廉頗曾多次攻打秦國,每次都是大勝而歸,對於秦國來說廉頗絕對是最大的阻礙。當完璧歸趙時,並非是藺相如有了不起,而是廉頗的軍事壓力給秦國帶來的影響,廉頗的名聲早就響應各國,從廉頗攻秦攻齊來看,廉頗是有明顯以攻為主的戰將,並非防守戰將,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這時局勢明朗廉頗主動攻擊大勝,燕國60萬攻打趙國,廉頗再主動攻擊,俘虜燕軍20萬,燕國被迫割地求和。

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開始,廉頗就馬上設兩道防線,對於兩道防線廉頗都做出了詳細安排,對於經驗滿滿的老將廉頗,從第一道防線失利退回第二道防線,廉頗就看清楚了局面,秦軍背後有一股力量,只要廉頗出戰,邊上就會殺出另一股秦軍,而另一股秦軍就是白起帶兵隱藏在邊路上,所以廉頗退回第二道防線,做出不主動出戰策略。據歷史以來戰場的勝負跟人數多與少是沒有關係的,秦國經濟再強也不是這場戰役勝負關鍵,秦國在廉頗防守三年時間,多次進攻廉頗第二道防線,都被廉頗防線打退,秦國真的是在這三年時間裡損失慘重,秦國損兵過半說的就是這裡,連白起也是毫無任何辦法。你說趙括怎麼可能讓秦軍損失過半20萬,而趙括才損失5萬就讓40萬去投降,這很明顯是廉頗打下的基礎,而且廉頗不可能跟秦國耗經濟戰,永遠拖不跨秦國只會把自己拖垮,廉頗是等待白起的出現,要白起出現後,他才能知道白起的布局,廉頗可以打出以攻為主,這時就是白起在暗躲在背後3年,廉頗在明防守了3年,白起不出現廉頗的以攻為主的戰略就無法打出去,只要一大出去,就有可能被白起犄角之勢包圍。

最後范雎離間廉頗,趙國內部不斷說明廉頗失敗,將廉頗換成趙括,如果廉頗是失敗趙國這時應該是斬首廉頗,而不是換下廉頗,對於廉頗來說是打出了一場勝利的防守戰。第二部分趙括帶兵就沒什麼好說了,趙括這戰打的太普通了,但要說下白起的用兵,從白起打趙括就有一股白起戰法,白起打趙括是前後攻擊,中間一股暗兵把趙括切成兩半,這種打法廉頗在第一道防線時就已經看過,導致廉頗的第一道防線失利就是這種打法,把廉頗士兵切成兩半,所以廉頗才使用防守戰,我們在來看看白起之前的戰役,白起攻打魏韓戰役也差不多都是用這樣的戰役打的對方不敢出城,用水來灌城,可以說是白起標誌性的戰法,趙括對於這樣的戰法顯然不是對手。

長平之戰用廉頗為將趙國有沒有戰勝的可能?如果戰勝戰國形式會有什麼變化?

Eva Lau 長平之戰趙國不一定會輸,如果堅守廉頗戰術,秦國大概率撤兵。年輕的趙王在軍事和外交上均表現出了不成熟,趙國即便不贏,也完全可以不輸。首先要明白戰前兩國實力對比 秦趙兩國戰前均是軍事強國。秦國尚武,經過孝公商鞅變法,惠文王持續深入改革對外擴張,武王對外擴張 雖然很快就舉鼎去世了 昭襄王前...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將廉頗沒有被趙括調換,繼續採取堅守戰略,那麼趙國抗秦的歷史將會延續多少年?

龍楚象 從趨勢上講,秦趙決戰不可避免,而趙國的覆亡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趙括替年邁的廉頗背了鍋,讓後者的一世英名沒有毀在長平之戰上。以秦國東出的決心和統一六合的戰略論,趙國的死都是遲早的。搞定趙國這個刺頭,再南下,或者說合圍其他諸侯,於大秦最有利,因此秦趙的長平之戰演化為國運對決,早已經超出趙國能不能...

長平之戰秦趙對峙,廉頗固守,為何趙國不請匈奴攻擊秦國

社會主義好 趙國自胡服騎射後,北滅匈奴,南抗強秦,素以雄武強勢之道立於天下。秦人縱為虎狼,然終與趙人同為華夏子孫。今趙人雖然弱勢,豈能自叛華夏,甘為胡人鷹犬哉!兩兄弟打仗,誰勝誰敗都是堂堂正正的一統之爭,請外人異族幫忙的下賤勾當不可取也 薩埵紅 長平之戰時的匈奴,應該尚不強大。最早見於史書的匈奴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