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評論說二十四史就前四部可信度較高,其他的可信度低,這種說法正確嗎?二十四史的可信度到底怎麼樣

時間 2021-05-09 15:18:07

1樓:皮特先生

知識服務於權力,權力生產著知識。知識和權力構成了所謂的「話語」。任何歷史書寫在本質上都可視為對特定話語的建構。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二十四史的可信度的話,只能說二十四史也是時代話語的產物,它存在的意義在於服務某種時代話語。可不可信不是它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讓人相信它是可信。

2樓:demons

我覺得《明史》可信度不高,萬貴妃的事乾隆都覺得它荒唐,田爾耕是田樂兒子卻變成田樂孫子--這錯誤也太低階了,張獻忠乙個死人從鬼門關裡出來屠了四川又和清軍打,他殺的四川人比全國的都多……之類的

3樓:陳曦

通過多年的研究考證,史記和竹書紀年與其他史書相對而言可信度要高一些,但也不可全信,因為有些已經得到論證是正確的,有些是對不上的。

4樓:南蕭亭

1.史記從上古到西周那段的可信性低於其他正史,不是因為其他的,而是因為離司馬遷的時代實在太遠,司馬遷雖然治史功力了得,但難為無公尺之炊。

2.南北朝史確實有誇大之處,比如千軍萬馬避白袍,不過好在同時代不只有乙個立場、一種角度的史書,可以參照。南宋史也一樣。

3.前四史的地位主要是在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編纂上。後來的官修史書各有其優缺點,但總體資料的翔實程度是在提高的,看看後面史書的卷數就知道了。

5樓:呂祖謙

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建議閱讀瞿先生或者金毓黼先生的《中國史學史》,朱維錚的個人認為有點激進了

比較前沿的推薦苗潤博老師的《遼史探源》,去年邱靖嘉老師帶著我們讀的,寫的很精彩,可以作為深入研究的範本。

然後如果題主追求可信度總體較高的史書,我只能說我了解的領域。宋史裡,優選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6樓:河陽術士

整體可信度都還可以,失真的地方也有,但是要覺得全都是胡說八道則未免以偏概全。

這麼說吧:

大部分很真實,可能細節上不是很符合但是無傷大雅,畢竟知人之面不知心。

小部分失真,可能是主觀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是偽造,就是史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記錯了。)

還有一小部分是徹底編出來的,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常理推斷,補充過程,司馬遷老是幹這事兒,還不能說他錯,因為也沒有更合理的解釋,但是你還會不甘心的問一句:你是藏到人家床底下去了嗎,知道的這麼詳細?另一種就是胡編亂造了。

總的來說佔比也不大。

最後,大概方向是沒問題的。越細緻的地方越容易不准,可以理解。

對於一般吃慣群眾而言,可信度不是啥問題,我們到不了那個細緻層面,也發現不了馬腳。

我們一般看史書就是誰誰當了皇帝,幹了啥事兒,殺了那個忠臣(狗頭)

誰誰當了大官,是個忠臣|奸臣,幹了啥事兒.......

這些東西一般都問題不大。

辯證的看,批判的看,留著心眼看。

讀史書,乙個是知道發生過什麼事兒,乙個是學習前輩們在遇到事時怎麼處理。

至於小處,有歷史專家研究。咱管不了。

7樓:嵋山刺史

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算是信史,可信度較高,晉書好鬼神,魏書作者魏收為人貪婪,以錢財來多少判定人之好賴,被人罵稱穢史,南史北史宋齊梁陳四書以及北齊北周書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需要對比,隋書由魏徵編纂,政治色彩強,尤其是隋煬帝部分,兩唐書都比較不錯,宋遼金史草草了事,元史人名我記不了,明史可讀性在官著史書裡較強,清史稿姑且看看名人吧,總之,前四史最好,個人編修的可信度較高!

8樓:錢江潮

前面答主說過的不重複了。

按照我們古代史老師的說法,前四史私修還有乙個優勢,就是後來的官修史書往往會有乙個大的編寫班子,這樣寫出來的東西被認為前後水平參差不齊,不過這好像跟可信度無關(尷尬)。

9樓:黛之彼方

正確,但也不正確。

前四史為啥感覺可信度很高?因為前四史對應的時代(西晉以前),考古發現的民間的野史、雜史記錄實在太少太少了~所以正史幾乎就成了唯一的「信史」。

等到野史、雜史甚至外國史料越來越繁多的歷史時期,官修正史的權威性(可信度)自然而然就被削弱了。

這也就是為啥,不論歷史小白們還是史盲大咖們都喜好撕明清史。因為史料足夠豐沛,不管是誰,總能在一些稗官野史堆的字裡行間中找到自己的輸出角度。

10樓:釘宮病中毒者

打了大半段話發現這個問題問的過大,不好回答。就簡單回答

1.可信度

二十四史中,公認最爛的是明朝修撰的《元史》,謬誤很多,甚至有些地方是互相矛盾的。

其他史書,不太好評價,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並且受到修撰者的學識、當時的學風和意識形態影響。

前四史公認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但是也有問題,那就是前四史有很多個人的痕跡,他們對史書的編寫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尤其是司馬遷,自己都說了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他們對史料有很多自己的判斷和取捨。

根據後世的考古學,某些記載是準確的,比如司馬遷關於商朝君主的名字。

有些是有出入的,答主有興趣可以自行搜尋有關史記的勘誤。

而且還有人篡改或者是自己假託續寫、或者是真的沒寫完,後人補的(前四史除去《三國志》這方面問題都很嚴重)

前四史中這種個人痕跡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志》和《後漢書》,陳壽和范曄那個時代特別喜歡品評人物,所以他們書中對人物的描寫有很大的主觀性。二人還都喜歡炫耀文筆,有些時候行文看的有些問題,尤其是陳壽,一字千金,刪減了大量的內容,導致書的內容稀少。好在後世裴松之有注本,補足了很多史料。

不過裴松之採取的是自己不加判斷和刪減,把找到的全部呈現,所以存在很多記載有矛盾的地方。

然後是南北朝和唐代的二十四史

總共有11本,佔了二十四史快一半,這些史書都是官方修撰的。

優缺點很明顯,優點是可以使用官方藏書,很多資料可以到手

缺點就是容易受到官方影響。

《舊唐書》和《舊五代史》一度失傳過,本人沒咋了解過,這裡不多講。

接著是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作為主要修撰的《新唐書》和《新五代史》

這兩部史書的問題就是歐陽修自己的風格影響導致的

歐陽公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遊。有奔馬斃犬,公曰:「試書其一事。

" 一曰:"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一曰:

"有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公曰:"使子修史,萬卷未已也。

"曰:"內翰云何?"公曰:

"逸馬殺犬於道。" 相與一笑。

上述這則材料雖然不一定是真事,但確實歐陽修修撰史書的風格。

然後是脫脫主修的三部

這三部各有各的特點

最爛的是《遼史》,主要是翻譯、史料遺失、編撰史觀缺少契丹人等等問題

最好的是《金史》,做到了前四史那種既能保留大量真貴的史料,又有自己的研究和判斷

最寶貴的是《宋史》,《宋史》實際上修的很爛,因為這本書就是一部抄本,只是簡單的將收集到的史書進行了堆砌,不過這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元史》上面說了

《明史》

《明史》的評價很高,甚至有人稱之為僅次於前四史的存在。並且修撰的人員也頂住了政治壓力,給明景帝和建文帝都寫了紀。

後面的看情況再寫吧

11樓:

讀任何書籍,都需要自己加以分析判斷。

但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先有基礎,才可以有所比較,否則什麼都不信,怎麼找準自己的觀點呢?

所以胡適先生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其實是很有用的乙個指導原則。

對於初入門的歷史研究者來說,不必糾結哪本可信度更高,哪本可信度更低,先慢慢看下去。

單純從二十四史來說,前四史的質量更高,這是公認的。但其他史書,不可以一概而論。比如《明史》是清人近乎眾口一辭的肯定史書,可裡面的內容,在涉及明清之間關係的時候,基本上都有所修飾,甚至篡改的情況。

因此,後世做明史研究的學者,都以《明實錄》為更基礎的資料,加上明代史料儲存下來的很多,《明史》一般來說,都只做參考,而不是用作第一手資料。

但《明史》確實有其文字和歷史編撰上的優點,這一點也不能否認。

每一部正史的可信度,都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而論。只是越靠前的史書,留存下來的正史以外史料越少,因此其價值越重要。比如說,《史記》中關於戰國、秦漢的記載,我們很難找到更原始、更豐富的記錄,必須依靠它來作基本研究。

那麼《史記》是不是就因為其獨一無二,而獲得可信度呢?

自然不是。事實上,近代的「疑古派」,結合了中外的疑古思潮,加上近現代的特殊文化背景,對很多古籍都進行了辨偽和證偽。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借助發現的地下甲骨,來比較印證《史記》中的記錄,結果證實了司馬遷記錄的準確性,也證明了裡面對商代的記錄不是信口開河。

這種通過歷史考古來驗證文獻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疑古思潮。比如銀雀山等地的竹簡,就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於諸子書籍的一些看法,比如孫子、比如列子,這些書都曾經被認為是魏晉時代的偽作,但出土文物明顯改變了這種一概認作偽作的風氣,讓後世學者更加謹慎。

此外,相信某本書的真實性,往往也和我們對作者的評價認定有關,這一點也是為什麼私人修史的真實性,更受到肯定。因為官方集體修史,必然要受到很大干擾,這一點劉知幾在《史通》中就有提及。所以,我們要研究史書,一定要考慮到修史時的大背景。

但無論如何,正史都具有其特定價值,不能一味拋棄。比如上面所說的《明史》,仍然是了解明代歷史的重要門徑。只要我們提前明白其中的一些避諱之處,就可以用好。

而且,我們還可以反過來看一下,到底清代修史經歷了什麼,為什麼要作這樣的篡改,這些篡改又反映了當時人的什麼心態。這都是很有趣的地方。陳寅恪先生就曾經說過,即使是歷史的作偽,只要我們能夠辨析出其作偽的時間,也就將其轉變為真實的資料。

12樓:阿棟哥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讓人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即史書都是人編的,沒有什麼可信的歷史之類。

其實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案很簡單,專業的問題交給歷史學家就好,除非你自己想當歷史學家。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歷史學家會綜合多方史料盡可能還原出當時的情況。

如果有爭議就看看第三方歷史學家的意見。例如我們在中國,看歷史課本中國就從沒欺負過人,而看越南課本那麼就是越南被中國欺負了幾千年(從秦始皇徵百越開始算)。這時你就不妨看看非中越兩國的歷史書怎麼寫。

13樓:道可道

首先我不清楚前四史可信度較高的這一說法是從哪來的?有人說是因為私人修史不受官方意識形態影響。可是後世的《北史》《南史》《新五代史》等皆為私人修史,為何排除在外?令人不解。

其次,私人撰史就一定比官方修史真實嗎?私人撰史最易出現個人主觀情緒的宣洩,其實這在客觀性層面比王朝官方的干預更可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記》,太史公畢竟身遭不幸,對武帝有怨,因此《史記》也有「謗書」之論。

而且,越古老的史書,由於其參考資料大多已經散佚,其實對於真實性我們是很難判斷的。《史記》本身內部記載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出入,而且很多說法隨著考古資料的發現都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私以為,二十四正史中最佳的一部當為清修《明史》。當然,修史本來就沒有絕對客觀性可言,也就不存在絕對的可信度。

如何閱讀《二十四史》?

L長庚 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在我看來,往往歷史的演變總是相似的。最好,就是看原文,然後,不懂的一點一點去查詢,白話文的都是加工後產物了。或許,說到這裡時,也有人會說史書就不是加工後的產物嗎?不可否認,確實如此。而且,史書並沒有完全客觀的,因為,每個史學家在撰寫的時候,都會帶著自己的喜好觀點,難以做到...

請問《二十四史》的內部排名如何?

木易 個人排名 第一等 史記,漢書 第二等 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北史,隋書,金史,明史第三等 南史,魏書,宋書,舊唐書,舊五代史,宋史第四等 南齊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新唐書,新五代史,遼史,元史 另 左傳可入第一等,新元史可入第三等,清史稿第四等。 楓無諺 一般認為,前四史排名前四,前三...

二十四史中有哪些有趣的段落?

大大麥子 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少無賴,以屠牛 盜驢 販私鹽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第三 賊王八 哈哈哈哈 輝u雨 後漢書公孫述傳 述夢有人語之曰 八厶子系,十二為期。覺,謂其妻曰 雖貴而祚短,若何?妻對曰 朝聞道,夕死尚可,況十二乎!遂自立為天子。三國志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