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搞不懂越王勾踐是怎麼翻盤的,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也是有13萬兵馬,一回援,勾踐不完呀?

時間 2021-05-05 18:52:43

1樓:okketsy

五萬軍隊大部分不少就是楚國給的兵唄,還是脫產部隊,吳破楚之戰吳國全部家底才三萬加上蔡唐等國聯軍的幾萬人才六萬,越國當時比吳國還小,人口相比吳國更是少得可憐,你認真看一下吳越地圖上,吳國幾乎是對越國形成碾壓的優勢,更何況楚國又不傻,被吳國打的慘了,自然會加大對越國的投資,文種他們就是楚國派去越國的腦力援助,還派楚將和兵車去幫越王訓練兵馬,事實上楚國在昭王後期修養幾年後,又生龍活虎的消滅了叛楚的幾個小國,控制了陳蔡,然後向北方擴張,楚惠王時期楚國就一直在東進攻吳,然後把失地和吳國最好的地盤給佔了,順帶擴張至泗上,然後把滅吳惡名推給越國,跟魏武侯滅鄭一樣,佔了三分之二的鄭地,然後把滅國惡名推給南韓套路一樣,吳國滅亡前,叛楚投吳的陳國就被楚國滅掉了,楚有幾次攻吳,吳國還無力還手,順帶姑蘇城最後被付之一炬。

2樓:表達者

越王忍辱負重吳王婦人之仁(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就算你不殺越王,也不應該放越王,就算你放越王回去了也不應窮兵黷武、輕敵大意,自己給的機會能怪得別人嗎?)

越王臥薪嘗膽吳王窮兵黷武(光有付出而沒有收益的行為,那就是一種自我消耗!)

越王枕戈待旦吳王輕敵大意(或許他根本就不認為越國是敵人,連敵我都分不清楚怎麼不敗呢?)

還有就是像別人講的,古代是靠兩條腿走路的,大軍在外,後方空虛,一旦失去「大本營」,就會成為一支「孤軍」,沒有糧草軍械兵源的補給,再加上路途遙遠,回來已是疲憊之師!古代的攻城器械是沒有那麼發達的,而別人兵精糧足以逸待勞,所以吳王決定媾和,至此吳國元氣大傷無法和越國對抗!

3樓:江口洋介

吳王夫差北上黃池爭霸時距離吳楚兩國的柏舉之戰己經二十四年了。此時的楚國經歷了楚昭王與子期子西等諸位大臣勵精圖誌己經顯現中興之象,楚國兵力己經恢復到二十多萬人,與晉國相比雖然略顯弱,但是綜合實力遠遠強於窮兵黷武的吳國是不爭的事實。楚昭王與越王勾踐結為姻盟,其太子章即後來的楚惠王的母親即為越王勾踐之女。

越國有強楚引為外援,而且楚昭王在滅吳之戰第二年就去世,越國滅掉吳國後將吳國的不少地區交割給了楚國。可以說滅吳不僅有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而且有楚王的勵精圖誌。在一定程度上,吳王夫差雖有十三萬軍隊,卻不敢全數投入與越國五萬軍隊作戰,黃池會盟中晉國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對吳國的仇恨並不比楚越兩王少。

所以天下四強國晉秦齊楚四國都與吳國有仇。吳人攻越,勢必四國不會袖手傍觀。

而且越滅吳之戰打了三仗,七年。從西元前四八二年越軍襲擊吳都開始,楚國對吳國西境也開始蠶食。並且晉國的趙鞅也放任楚國的所作所為造成了吳國在黃池會盟後的空前孤立的國際局面。

甚至於連宋魯衛鄭這四個國家對吳國陰奉陽違。整個吳國己經惶惶不可終日,雖然吳王夫差仍然開始轉而打理朝政,企圖重振吳國。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吳國的國力越打理越弱,吳王夫差越勤政越召致周邊國家的猜忌和對抗從而導致吳國老一批將士退伍,卻沒有足夠的新軍補充。

在笠澤之戰後,吳軍精銳所剩無幾了。

4樓:不吃魚的貓咪

最重要的原因,越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力變強了,國家治理的比它吳國好,還得到了楚國齊國等國的支援,而吳國一直在作大死,這裡有沒有西施都無所謂了。

越國打吳國前後打了三次呢,根本不是一下就滅了的。

夫差是第一次輸了之後基本自暴自棄了,他就是等死。

5樓:伊利比亞步兵

當時軍隊是以封建徵召兵而非職業兵為主。

吳軍在夏日會盟,冬日才歸。

服役時間較長,士卒是否願意繼續作戰?

且都城淪陷,極大的打擊了夫差的威望,各地封君是否會將本領壯士盡可能的帶入軍隊而非本據?

再且吳國受災若是繼續徵召青壯在本土與越軍打起了拉鋸戰,會不會耽誤耕種?亂軍會不會破壞生產?吳國會不會餓殍遍野?

所以吳國接受了和談。

而越人第二次出擊時。雖然由於第一次出擊,極大的打擊了夫差的威望,但其徵召兵力依舊大於越軍。

而在澤笠之戰中,越人通過小股部隊引走吳人的左右兩軍,再合擊其中軍,化兵力劣勢為區域性優勢。

6樓:呵呵噠

越王不是一把梭哈滅掉吳國的,越王對吳國的反擊是前後好幾年的,更大的問題是吳王自己作死,戰略失誤。

《史記·吳太伯世家》「(夫差)十四年春(西元前482年),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

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

或洩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

「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

」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宋。太宰嚭曰:

「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兩邊一對照就很清晰了,夫差自己帶大軍北上爭霸,國內留的兵力有限,而且多是老弱病殘,越王六月伐吳,與吳國交戰,沒幾天就大敗吳軍,俘虜並殺了吳國太子,攻入吳國,可見吳國內部的空虛。這種情況下,夫差還堅持要跟齊國爭霸,七月盟約已定才返回,還想著趁機伐宋,簡直浪的可以。等回國了,夫差也發現問題不小,國家空虛,太子被抓,自己又帶著大軍在外浪了很久,士兵疲憊,想反擊都反擊不起來,只好花大錢跟越國議和。

《史記·吳太伯世家》「(夫差)十八年(西元前478年),越益彊。越王句踐率兵伐敗吳師於笠澤。」十八年,越軍再次討伐吳國,笠澤之戰,越軍大敗吳軍。

《史記·楚世家》:「(惠王)十三年(西元前476年),吳王夫差彊,陵齊、晉,來伐楚。」這是極其作死的行為,夫差這波攻勢不僅沒啥大的收穫,反而導致精銳盡喪,越國趁虛而入。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其後四年,越複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

《史記·吳太伯世家》:「(夫差)二十年(西元前476年),越王句踐復伐吳。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

由於吳國欺凌齊國、晉國,討伐楚國,多面開戰導致士民疲敝,精銳幾乎死光,越軍趁勢伐吳,大破吳軍,直逼吳都,其後圍困吳都三年,再次大敗吳軍,最終滅亡吳國。

我再把時間線捋一捋,就可以看出夫差的作死了。

西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領國內精銳北上參加黃池會盟,越國趁虛攻打吳國,大敗吳軍,俘殺吳太子。夫差率軍隊返回後,兩邊議和。

西元前478年,越國越發強盛,趁吳國國內連年天災,討伐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

西元前476年,吳國慢慢強大,欺凌齊國、晉國,又出兵討伐楚國,導致國內疲憊,精銳損失慘重,越國趁機大舉進攻,大敗吳軍後圍困吳都三年。

西元前473年,越國再敗吳軍,夫差投降,吳國滅亡。

所以很明顯了,人要作死擋不住呀。

7樓:古韻香沉

夫差不是瞬間崩盤的,而是慢慢被耗死的。前期雖然被偷家,但還是有贏過幾次,最終戰敗還不跑,應該是他本人喪失進取心了,精銳之兵慢慢被消耗,國家又治理不好,局面就越來越差。

而且當時其他國家也沒閒著,我記得吳國亡國前幾年,吳楚之間還有交戰,沒法全力對付越國。

8樓:王羊

十三萬軍隊又不是埋在地底下,夫差乙個人跑回來大聲吼一嗓子,這十三萬軍隊就精神抖擻得從地里爬出來和越軍打?

你試著帶一百個人徒步走個五百里試一下,感受一下夫差軍隊的狀態吧

9樓:不恥下問

第一,打仗可不是誰人多誰就贏。第二,夫差的糧草都是後方提供的,由於通訊不便利等他知道老家出事了再想回去,發現自己的軍糧不夠大軍吃到回家了,所以他只帶了部分軍隊回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勾踐選擇這個時間動手的原因之一。

第三,一路急行軍士兵疲憊,勾踐卻在修建防禦囤積糧草。以逸待勞,你夫差回來了我可以不和你打,糧食都在城裡活活把你餓死。第四,夫差的士兵家屬都在城裡啊!

拿士兵的父母老婆孩子要挾,夫差的士兵怎麼打仗。軍心不穩。怎能不敗

越王勾踐如果最後沒滅掉吳國,那麼他的忍辱負重還有意義嗎?

尼格羅 有,因為他如果不忍辱負重,那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就算他忍辱負重依然失敗,但他可以說一句 拼此一生,雖未成功,但無憾矣。或者可以靠譜的說一句 天要亡我,非我之罪矣。說靠譜是因為項羽說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純粹是自己太過自負而讓老天背鍋 老天表示關我毛事,我躺著也中槍啊。 暗黑和光明聖主 勾踐的...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後光潔如新,一次可劃破 18 層紙 是真的嗎?

曾楊清評論 1965年,湖北荊州大旱。當地人為了解決農田灌溉問題,決定挖一條水渠,沒想到開挖的過程中發現了乙個整整50多座古墓的楚國貴族古墓群。考古學家稱之為 望山楚墓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對其中乙個古墓進行開棺,竟然發現了一柄古劍,這把劍精美無比,劍格上鑲有藍色玻璃,劍柄上有綠松石,當劍身抽出時,竟...

語文閱讀理解實在搞不懂是為什麼?

這是應試,應試不需要動腦,請把自己的敏感度和聯想思維降到最低。在考試裡能拿到分數比什麼都重要,如果真的有想法可以考完之後再去思考,其實語文考試就應該把自己當成傻瓜,老實地按照那些所謂規則去做就行。 太子 多年後我也終於懂了語文閱讀理解的意義。那是讀一篇文章,你有你的理解,也有你對作者的理解,同時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