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得到APP在002號知識發布會推出的 每天聽本書 (一年365元聽所有書,每天30分鐘)?

時間 2021-05-12 12:12:35

1樓:陸仁賈

這是乙個偽需求。

首先,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先要明確目的,目的分層次、優先順序和重要性

看書也好,聽書也罷,都是淺層低優先低重要性的需求。

而獲取需要的知識、可以快速看到價值的資訊、符合整體規劃的認知和邏輯才是高優先順序的重要目的。

聽書不是目的,所以這種形式,大概只是一種類似於安慰劑的形式,迷惑你,讓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很上進,但如果不滿足核心目的,這意義不大。

其次,讀書只是乙個認知的過程,需要有乙個思考的過程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智慧型

而聽書,基本上是列出乙個類似重點的邏輯導圖,直接硬塞給你,這些觀點對使用者來說,未必是認可或者有用。這就帶來了一定邏輯上的混亂。

沒有經過思考的讀書沒有意義,一翻而過,過目即忘,無所得,浪費時間。

最後,讀書是需要乙個過程的,快速大量的資訊轟炸,往往事半功倍甚至引起反效果

題主應該也會關心一些新聞、流行知識一類,這類資訊的典型特點就是浪潮化,一波來了山呼海嘯,一波退朝寂靜無聲。而這一漲一退之間,除了一地雞毛之外,無外其他。

還不提讀書裡提供的資訊是否是書籍的真實用意,你並不能確定給你灌輸的資訊是真實有效且有用的

聽書最大的好處大概就是省眼睛,有人對書籍進行一定精加工,但綜合來說,得不償失

得到從來非易事,守心勤力做苦工

2樓:

1.聽書比看書慢

2.聽書無法集中思考

3.聽書無法做筆記

4.聽書只有部分書適合,你聽心理學經濟學這類硬書試試?

5.沒有體驗感,這個我指的是傳統看書的收藏啊,讀完書的成就感啊,這個是就我而言的

6.若考慮錢的因素,現在實體書真不貴,買了365聽書,真正認真聽的又有多少書多少人呢?

3樓:

很簡單的說,如果音訊二十分鐘能講完一本書,那麼同樣的音訊的文字稿普通人十分鐘或者五分鐘就可以讀完。也就是說五分鐘的文字概括了一本書的內容。而如果羅振宇之流可以寫出來五分鐘高密度的文字,那很簡單,他以同樣的水平寫一本書,請問他能否進行五分鐘概括?

顯然不可以,那麼他五分鐘概括的東西,要麼,就留了個丁點,要麼就是這本書本事就值五分鐘,作者是個傻叉。然而顯然,真正值得讀的書水平怎麼也得比羅強,那麼本事就是個悖論。

很多書是這樣的過程,本事教授一學期的課,總結成講義,再優化精簡,通過文字形式更高效傳達,可能十個小時五個小時可以讀完原來三四十小時的語音內容,我並不認為羅可以把十多個小時的課二十分鐘講完。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覺得一本書的收穫只有一頁紙那麼多,那就讀一頁紙就好了。而往往這種一頁紙也早有人總結好了,就像教科書。

4樓:南旭軒

知識知識,個人理解,知+識,兩個字才是完整的閉環。知是了解是明白,而識是需要和實踐結合的。既文成公所言知行合一,知而未行,並不是真知。

接下來要做到「識」是需要你離開了這段音訊或這頁文字,自己去實踐去理解的。帶上你的疑問和好奇心,去追尋只屬於你的那個答案。

所以,我並不贊同樓裡幾位答主提出的聽書是聽別人咀嚼的東西,所以低端所以LOW。如果這麼說的話,那看書也一樣是讀別人咀嚼的東西,應該靠自己去感悟人生了。

5樓:jonhy lee

剛才差點訂閱了。

現在每天聽的節目有,得到、冬吳同學會、曉說以及以前的冬吳相對論。從家到地鐵剛好聽完每天的得到,下地鐵到公司可以聽大半期冬吳或者半期曉說。所以想了一路,還是放棄訂閱。原因有三。

一、聽了這麼多節目,我感覺對於音訊的吸收率非常低。聽完記住的不多,一來在路上聽特別容易分神,也很難專注。而一頁一頁看書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二、相對於這種聽別人敘述一本壓縮以後的書的方式,我更喜歡梁冬的妙趣橫生和老吳的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甚至高曉松那種天南海北的海聊。

三、每天一本書一年365本。太多了,即使全部聽完也沒時間吸收,感覺自己懂的東西很多,卻沒有時間思考。帶來的焦慮反而背離了讀書的初衷。

6樓:photogis

試聽了幾本,在坐火車的時候,感覺還是記不那麼住,如果是在更複雜的環境下,估計聽完會更沒什麼印象。不如看知乎週刊或知乎一小時效果好,看來學習效果好壞的順序是:看+聽》看》聽。

7樓:知乎改名

毫無卵用,讓別人幫你讀,精縮提煉,這不就是讀書筆記。可憐的豆瓣把書評拿去針對不同人去變現,不就是得到現在做的,你讀讀書筆記能代替讀書?有的快消費的書OK,深度越深的書越不可能。

特麼每一句畫都像石頭砸出水花,但是你腦子得有海洋,你如果沒有,再怎麼砸你還是感覺不到洶湧和震撼。趕上快消費的時代,騙那些急吼吼的人去買吧,賺幾年是幾年。

8樓:鏟屎官加貓抓板

其實這個產品的價值就在於你對一本書的走馬觀花的瀏覽,發現真的有意思,可以買來慢慢看。等於就是乙個公升級版的圖書簡介吧。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講述人是不是能把這本書的亮點表達出來?

要知道,乙個人文章寫的有意思,並不一定聊天有意思。當時沒買李翔的商業內參,我相信是有乾貨的,但是對他的表達能力一向無感。所以一本書,要想被你接受,除了要本身的觀點表達有趣外還需要播講團隊也能對你胃口,這個難度真的提公升了不止乙個檔次。

說實話,有錢買這個真的不如沖個優酷會員去看曉說和圓桌派。

9樓:

更新2018.02.26:

最後,是用碎片時間學習,還是用整時間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是否有決心花工夫把知識和技能學好。

聽吳曉波,邏輯思維,餛飩研習社並不能改變你生活,他們是賣課的商人。想改變生活,好好磨鍊專業技能,認真工作,提公升學歷。如果是為了開拓視野,自己去看經典,新聞,有價值的多。

如何看待張明楷在得到APP的付費課程《刑法100講》

比想象中質量低好多啊 比如把大量行為無價值結果無價值的爭議導致的問題,歸因於二三階層四要件的矛盾等等。像想販毒但是販賣了麵粉這種問題,還是頭一次見到張明楷給放到是否使用階層論的裡分析,可能篇幅太短了吧 張明楷的書和文章看過很多,邏輯能力很是敬佩,不知道為啥子這個裡頭這樣 寧靜致遠 然而,我就是自己無...

如何評價古典在得到APP的《超級個體》?

沒見過乙個成功的或在自己領域有建樹的人是從卡耐基,拿破崙希爾,余世維,陳安之到現在網際網路冒出來的各類笑來古典的角,那兒學習獲取的成功。任何的人想要有所成績,是對自己所作的事情專注,投入,通過積累才能取得。機場堆砌循播的柳傳志,馬雲勵志書籍演講也只不過是有人在賣別人的成功。得到,別人嚼過的故事從中聽...

如何看待羅輯思維 得到 App 推出的付費專欄訂閱 199 元一年?

使用者得到了緩解焦慮的服務。投資人得到了月活。羅胖的到了個人ip的建設。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除了知識。 糾結的電商人 一千個讀者就是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選擇自己適合的才能有很多進步和方向,我是乙個做電商的運營者,做電商光有產品是不行的,還要有技術,但是現在電商發展了這麼多年,需要的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