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者的兩種語言怎樣互相轉譯的?

時間 2021-05-05 15:11:39

1樓:

我算是「半天生」 - 中 & 英

同意上面「不用轉譯」朋友的回答。對自己來講,中文和英文就像兩個頻道,使用哪個完全取決於講話物件是誰,沒有彼此翻譯的這個流程。是否需要翻譯這點可能跟什麼時候接觸另一種語言,以及使用母語的學習方式還是外語的學習方式學習有關。

如果是以外語學習的方式(特別強調語法和結構)來接觸,也許會有翻譯這一步。

雖然我在講英語的時候從來不會覺得需要使用到中文,但在日常講/寫中文的時候卻發現有些中文意思不由得想用英語反應,弄不懂為什麼~

2樓:敵方炸彈小飛機

真·雙語者是不需要轉換的。

我學過一些法德日,日語部分詞彙直接能感受到情感,但是因為沒有繼續學,這些語言我都算做了解但是不能用來無障礙溝通,所以我會去想/翻譯中文意思。

但是英語就不一樣了,英語詞我能認出的,進來就是意思和情感,我不會去翻譯,有時候甚至反應不上來漢語的描述。這就好比你家的狗和貓聽不懂你說啥,但是能從你的語氣中大概判斷你的情緒。這是不需要翻譯的,像條件反射。

還有乙個有意思的事兒是,我在夢裡有時候會說英語,如果那個跟我在夢裡對話的人只說英語的話;然後還有數字,中文環境下就是一二三四,英文環境會自動切換英文計數,這一切都是自動的,完全不會覺得麻煩。對我個人來說,玩遊戲漢語介面和英語介面悄悄更換,我有可能不會立刻注意到。因為它不耽誤我了解意思。

這是潛意識的。看劇也是一樣,英語配音和漢語配音有無字幕我都不會太在意,兩個切換也沒什麼違和。但是忽然換成別的語言我就會立刻反映出,「這什麼意思?

」然後下意識地找字幕。

然後我發現英語說多了,我的漢語表達居然退化了!總是在心裡跳過很多要說的話,然後說一些只言片語。 這個趨勢就好像剛學英語的時候一樣。

所以我現在有意識的每天說很多話,寫一些東西,鍛鍊漢語。 語言也有點用進廢退。因為缺乏鍛鍊,我現在的中文手寫體大不如從前了。

3樓:不語與不眠之前

我是題主,看了各位的回答,對這個問題,心裡也有數了,之所以要添乙個回答,是因為我突然想到了乙個還不錯的例子

I love you

看到這句英文,是先翻譯還是直接領悟意思?

反正我是直接領悟意思,不需要翻譯,不過因為英語並不好,所以我會在領悟意思後下意識轉譯成漢語

4樓:愛冬特隆

要取決於雙語者是如何學習這兩種語言的。

第一種:先學會一種語言,然後通過第一種語言的輔助學習第二種語言。這一種學習方式的例子就是:

看英漢詞典。已會中文的情況下,通過詞典的翻譯學習英文。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兩個語言體系是相交的。

從而在日常的使用中形成的習慣就是兩種語言互譯。

如: 我喜歡你 = I like you

第二種:兩個語言體系是分開學習的,通常是透過浸入式學習法。浸入式學習法也就是你完全「浸泡」在第二種語言的環境中,不通過第乙個語言來學習第二個語言。

感覺就是好比嬰兒在開始學習語言的方式,建立乙個全新的表達,感知,反應,思維體系。而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習者在日常使用中不會在腦中互譯兩種語言。第一種語言溝通時,開啟第一種語言的工具箱。

第二種語言溝通時,開啟第二種語言的工具箱。

如: 我喜歡你

I like you

因此,第二種學習方式一般在翻譯工作上沒有第一種來得自然和快速。然而在單個語言運用的時候會更流暢,自然。

5樓:蘅蕪

不同種語言是如何轉換的?首先是場景,場景存在腦子裡資訊量比語言文字要大得多了,就像電腦存image/video和text一樣,前者占用的bytes多多了,some magnitudes higher。所以我想說的是,多存幾種textual information,相對image來說,可以說是negligible。

然後在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場景匹配,找一種對方能聽懂的語言資訊說出來就行了。這種場景匹配消耗的CPU更多,做過ML的了解吧,相對image pattern recognition,text retrieval相對還是低消耗過程。

那麼抽象的概念怎麼轉換呢?抽象思維更加需要pattern matching,大腦時刻在找obje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匹配後提取存在旁邊的text information,只要有儲存,占用的bandwidth不大。

舉個例子了解一下,有雙語家庭養的寵物狗,聽到主人叫「寶貝,開飯了」或者"Good boy, food's ready",久而久之,狗聽到這個訊號就知道有東西吃,就自然跑過來了。(多好的雙語狗!)

看美劇學英語的雙語狗們其實也是利用場景,建立這樣的一種聯絡。(AI能翻譯出以上兩種雙語狗的不同麼. I really doubt it.)

6樓:Yellowbigdu

除了母語以外,目前能比較順溜地說英語和日語。個人感覺來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乙個翻譯過程,尤其是日常對話哪來時間給翻譯,都是用對應語言甚至對應的文化的常用邏輯去思考的。凡是有腦內翻譯這個過程的,一定是說外語說得磕磕巴巴的。

只不過自己並不是外語專業,也沒經過對應語言business level的學習,所以其實也不算深度掌握吧。還做不到瞬間毫無障礙切換語言(比如還是做不到和日本人飆日語然後扭頭和美中國人飆英語,必須要有一小會停頓)

不過再怎麼說,日常交流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最近用英語的時間越來越少,美式發音日本人又聽不太懂,感覺不出幾年真要被日語帶偏了……

7樓:紐蘭德

這個問題真的好玩!

先天後天應該都不影響!

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語言是每個人思想的表象

在某個特意的語境中

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明白對方

雙語者多語者單語者只要能明白對方意思就OK了我身邊就有很多不會英語的朋友走遍世界

語言不是溝通的唯一要素

不應該是先理解英語還是先理解中文應該是能理解語言的意義語言代表著的場景

8樓:

我是後天雙語者,我娃是天生的雙語者。

我的切身感受是,不存在這個翻譯的過程。對方和我說英語,我下意識就反應的是英語;對方和我說中文,我反應的就是中文。說英語的時候不會去考慮中文是什麼意思。

但英語不是自己的母語,遇到不會說的單詞,如果是比較複雜抽象的,不好用英語解釋描述的詞會馬上想到,「這個XX英語怎麼說」。

在上中學的時候我也是要把聽到的英語先翻譯成中文,想想該怎麼回應,然後怎麼把這個回應翻譯成英語,這個轉換的過程隨著英語的進步可以變得很快,其實就是還在用中文思考。但是出國後上大一的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英語環境中已經不再用中文思考了。我覺得學語言需要這種「開竅」,改變思維方式的時候就可以成為雙語者了。

我現在生活在乙個英語普及率極高的地方,但是當地語言我還是掌握的不太好。在學這種語言的時候,我出現了乙個有意思的情況,總是用英語思考,我其實很奇怪為什麼不是用母語中文來思考(也許是因為這種語言和英語更接近)。我會把這種語言在心裡翻譯成英文,再想怎麼去把回應從英語翻譯出來。

和我小時候學英語一摸一樣。可惜我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用這種語言思考的感覺,所以我一直覺得我還「不會說」這種語言。

我的孩子是天生的雙語者,日常在幼兒園說當地語言,在家和我說中文。孩子還小,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使用兩種語言。他有時同時說兩種語言,比如指著乙個東西說兩種名字;有時候只用其中一種,比如對著幼兒園老師一直說中文。

孩子的兩種語言發展是不平衡的,時而中文差點,時而中文又好了。並且孩子會說的每句中文並不能對應的也會說另一種語言,可是無論你對他說那種語言,只要他能聽懂,就都能給你正確的回應。這時候孩子應該也不存在這種翻譯的過程。

其實說方言的人也是雙語者,尤其是他使用的的方言和普通話差別越大這種體會越深。我是不會說方言的,所以開竅的很晚。

說方言的人真的是有學語言的天生優勢。

同時學兩種語言是怎樣的經歷?

狂奔的麥穗TU 專業算是法語正在大二 英語今年考專四 不過我英語還好所以不是很擔心 然後用愛發電報了葡語的選修課 如果我過幾個月這幾科都搞的不錯再來更 兩個月過去了,回答一下,是會禿的經歷 DracoWang 今天德語課上坐在前排想問德國老師乙個問題,她偏向於和我們用德語溝通練習我們的語感。本是沒聽...

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兒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效率是否有影響?

丁琳 分享下我自己的語言學習故事吧。我出生在廣東乙個漢族和壯族結合的家庭,12歲前就是接受粵 壯 普通話 英語4種語言的教育。其中普通話和英語都是在學前期我爸手把手教的拼 寫 讀。雖然有很濃的廣東口音,但溝通上和單母語的孩子基本一致,唯一有差的就是語法。按排序來算我的第一母語應該是粵語,不管在哪種語...

兩種值域不同的函式是否意味著兩種對映?

mmtt39 對映指兩個元素的集之間元素相互 對應 的關係 只要定義域範圍相同,對應關係相同,值域相同就是同一種對映。單獨來看某三個點的話,假設圖中的三個點分別為 1,2 2,3 3,4 這個對映分別是1 2,2 3,3 4。集合X 集合Y 從集合X變成集合Y就是一種對映 當然,數集之間的對映就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