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學一門專業課程,應該選擇通過看公開課學習,還是自己看專業書籍學習更有效率?

時間 2021-05-30 18:04:26

1樓:

我對這個問題應該有話語權,最近剛好在日誌裡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順便貼過來了。

看公開課的好處是如果跟著好老師,那麼很多疑難雜症可以舒舒服服地給解決掉。比如Andrew Ng的機器學習,讓人上得渾身舒爽。我認為好的老師教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可以化繁為簡,庖丁解牛,碰上這樣的好老師,上課可以是一種享受。

但是好老師難得,好書也難得。本來對斯坦福的資料探勘公開課抱有很大期望的,但沒想到斯坦福也有PPT復讀機式老師。。

看公開課的缺點就是自己不能掌控內容和節奏,有時候內容會太簡單,比如Rice的Python程式設計課,而且對我來說沒什麼太大用處。雖然coursera可以快進,但是公開課的設計就是面向所有人的,大多數都是introduction型別,不可能根據個人定製,所以如果在乙個領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會覺得很不耐煩。

讀書的優點正好對應看公開課的缺點,可以自己控制內容和節奏,遇到太簡單的內容直接一眼瞄過就可以,遇到重點、難點和興趣點可以慢下來細細琢磨。

但讀書如果急於求成會節奏過快,不願意花時間做一些習題,也不願意主動複習,這樣容易造成前面的內容沒有及時鞏固和銜接,造成越往下越困難,越難堅持不下去的情況。我自己以前是這樣,但是現在慢慢在改正,不再過於追求速度,而是沉下心來循序漸進。

讀書的另乙個缺陷是容易比較枯燥,遇到書裡講得不清楚或者不夠完善的地方比較難自己搞定。另外,乙個人看書的話思路容易受到侷限,遇到乙個問題可能想不到最優雅的方法解決,而好老師可以帶給你優雅的思維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在可能的情況下,讀書和看公開課結合起來會有更好的效果。

除了公開課還是讀書這個選擇,我覺得還有個選擇很重要,那就是花在尋找內容上的時間和花在內容上的時間,也就是仰望星空和埋頭趕路的選擇。

前面說了,好老師和好書都很難得,糟糕的老師和教材會極大地影響學習效率,甚至完全讓人搞不懂,真正做到知識可以融會貫通的老師是很少的,很多教材也是寫得邏輯混亂、漏洞百出。整體來說,中文教材,即使是翻譯過來的,也跟優秀的英文教材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花在尋找優秀的教材和老師的時間是值得的,而不是隨手抓住乙個就一頭扎進去,這樣容易陷入泥潭,造成學習的挫敗感,而其實錯不在你。

但另一方面,如果花太多時間仰望星空,花費大量時間尋找各種優秀的資源,但是卻沒有真正深入進乙個,一樣學不到任何東西。即使是優秀的東西,也要付出相當的精力去學習,如果看一樣東西學了一點覺得太難,覺得或許換乙個會變好,結果是在各個方向都淺嘗輒止,很難深入進去。

所以說,初始階段花費一定時間根據豆瓣讀書、果殼MOOC大家的評價選擇一樣適合自己的資源很重要,但是一旦選定了,就要埋頭猛衝。

在乙個次優的選擇上堅持到底,遠比在最優的選擇上淺嘗輒止可以得到更多。

如何最快速地自學完一門大學課程?

劉嘉琪 說說我的經驗吧,我基本都是後來自學的,因為上課都沒聽,慚愧!如果是專業課,每本書每章或每節後在都有題目,先認真對著課本把題目答案寫在筆記本上,以後有事沒事拿出來看,熟悉到能背了,框架已經成型,再看一兩遍書,整本書就沒問題,如果是專業基礎課,特別是計算量大的,做完每章每節後面的題目,鉤出錯題,...

大一掛科了,一門專業課,一門通識必修課,有什麼影響?

SoraGin 看不同學校吧,有些學校,像我的學校規定掛過科就不能成績保研 競賽保研要進世界比賽 有的學校就沒有這樣的規定,不過不管是哪種對於想保研的來說都是乙個打擊,接下來想彌補有機會,但是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除去保研不看,有掛科記錄對評獎學金等等一些評優影響都挺大的。退一步講,如果只是要求畢...

數學專業,大一上學期一門專業課重修,專業是調劑的而自己不喜歡,因為重修不能轉專業也不能輔修,怎麼辦?

風不在乎死 既然已經被告知無法轉專業或輔修,那就只有繼續讀下去了。如果不論興趣,其實本科學數學真的很好,因為它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一種常用工具,不論你以後從事何種行業或是在哪個領域繼續深造,數學背景都是很有用的。以後你會發現,數學專業的同學考研非常有優勢,出國跨專業申請時餘地很大且極受偏愛,這些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