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什麼?烹飪做法又有什麼特點?(請看問題描述的限制)

時間 2021-05-30 06:19:12

1樓:成華

古人也是有很多烹煮技法的,灼,蒸,煮,烤已存在,而字讀法不同而已,例如炙,就是將動物肉串起架到架子上烤,就叫炙zhi,火上之肉的意思

2樓:沐小石

1.相傳,燧人氏之前,老祖宗們摘點果蔬,捕些蚌蛤,生著就吃了。(蛤教自古有之!)

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鑽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古曆考》

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韓非子·五蠹》2.自此之後,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的吃法有這麼幾種:

肉架在火上直接燻烤;

泥巴包起來,投入火中燒熟後,再剝去泥皮來吃,這種方法叫「炰」;

將肉塊放在盛水的石臼裡,另將許多小石子用火燒熱,陸續投入水中,直到把食物燙熟為止;

弄點草籽在石頭片上炒炒吃。

3.到了伏羲氏、神農氏兩位帝王的時候,祖宗們飲食大為改觀。伏羲氏教會大家織網捕魚,開始了馴養牲畜;神農氏創立農業,發明了陶器炊具

這四項發明使人們的食源從陸地發展到水上,人們的肉食也得到了保障,而農業的產生,使人們的飲食結構從原來的以肉類食物為主逐漸改編為以糧食、蔬菜為主。結網罟(音古)以教佃漁,故曰『宓(音伏)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三皇本紀》

神農耕而作陶。《周書》4.接下來,黃帝時代的三種重大發明:飯,粥,煮海水為鹽。

在此之前,有「烹」而無「調」。有鹽之後,「烹調」這個概念才算完成了。

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古書考》

5. 殷商戰國時期,主要以糧食作為飲食原料,除了西漢張騫等人從西域引進的胡麻、胡豆等少數品種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齊備。不同的是,當時黍、稷、菽等模擬重較大,小麥的比例不如今天多,早已被淘汰的菰公尺和不再用來做飯的麻籽,在當時則是蒸飯、煮粥的常用穀物。

商周天子吃的東西:

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二十罋(甕)。

《補充:六牲指馬、牛、羊、豕、犬、雞;羞是調味料》

3樓:

《韓非子·五蠹》中說:

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在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就是人的常態。

蔬果還能接受,吃生魚也能忍,其它的實在是不行啊。

再說這時候撈魚都是徒手或是拿個簡易叉子,效率不高,如果地理位置不好的話,魚也是稀罕物事,哪能天天吃。

好在時代會進步,新時代到來了。

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

伏羲氏「結網罟(音古)以教佃漁,故曰『宓(音伏)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

意思是伏羲氏天縱奇才,教會了大家發展漁業和畜牧業,從此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裡要注意一點,後世的記載,很多時候會把整個部族智慧型的結晶歸功到某個人身上。

比如上文的伏羲,比如下面的神農。

《周書》佚文中記載,「神農耕而作陶」,聰明的上古人民會製造陶器了。

有了陶器,先民們烹飪食物的方式終於不用那樣簡陋。

那時烹飪食物的方法十分簡單,大致分為幾種:

炰:將肉用泥包起來,投入火中燒熟,剝開泥皮可吃。

炙:將生肉串在樹枝或其它用品上,然後置於火上烤。

燔: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中燒。

而陶器的發明使用,讓先民們終於可以使用燉、煮、煎、熬這些烹飪技法,烹製出羹、臛、飯、粥等食物。

當我對於某些食物產生疑問的時候,總會有人笑罵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時候我都會反問他一句,「那你告訴我五穀是哪五穀啊?」

有人會被噎住,也有人叉腰呵斥我,

「不就是稻、黍、稷、麥、菽嘛!」

這五類,大致便是先秦時期常人的主食了。

《周禮·天官·膳夫》中提「六穀」。

什麼是「六穀」?

鄭玄的注釋是稌、黍、稷、粱、麥、砇。

砇,便是菰公尺,唐代以前食用較多。

關於這些食物,《詩經》中頻頻提到: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樛,禾麻菽麥

詩·國風·豳風·七月》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詩·國風·黍離》

爰採麥矣,沫之北矣

詩·國風·桑中》

王事靡監,不能蓺稻粱

詩·國風·鴇羽》

此外,還有各式蔬果。

讀先秦典籍可知野菜漿果在當時是飲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比如大家都會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比如「陟彼南山,言採其蕨(薇)」中的蕨菜(薇菜),再比如《詩經》中出現的水芹、菖蒲、筍、茆、萇楚、 棘、桑葚、藿等等。

可蔬果再鮮嫩,那也得吃肉,吃什麼肉呢?

但是肉類,也不是想吃就能吃,他們可是珍貴食品。

《禮記·王制》中甚至規定: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對於無肉不歡的許多人來說,身處當時,真是一種折磨。

但如果你技藝過人,你可以打野獸吃呀!《周禮·天官·庖人》曾言有「六獸、六禽」。

這六獸普遍認為是糜、鹿、熊、麕、野豕和兔;

六禽則是鴻、鶉、砅、雉、鳩、鴿。

除此之外,水族也是可以選擇的物件,而且在當時就被極為珍惜奉為美味。

鱣、魴、鰥、砊、鯉,鱒,砋,鯊、鱧、砎、鮪、砏、砐、鱉、龜、蛤、蟹等等,如果擅長捕撈,任君挑選!

那像我這樣一看就沒有什麼捕獵能力,又沒有什麼多餘生產技能,還愛附庸風雅的人可怎麼辦?

那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估計遲早餓死啊。

4樓:Wang Yaqi

最早出現的是炙烤。從火被使用,炙烤這種烹飪就開始出現了。烤的方式除了常見炭的烤羊肉、牛肉,還有就是烤叫花雞那種,雞外面裹泥,埋在地下,然後燃一堆炭火加溫。

隨後,隨著人能夠生產器皿,比如陶罐啊之類,湯才開始引入中中國人的食譜。所謂的燉煮在這裡開始了。

至於油的使用--「煎炸」,理論上是要更晚一些的事情。是伴隨著豆類、或者花生等有類作物大面積種植、以及壓榨技術出現才出現的。油用於烹飪,最大的好處之一是能夠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色澤。

另乙個極大的好處是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燃料的使用、縮短了烹飪時間。

各種鹹菜和醃漬食品出現,是一種基於食物貯存的烹飪方式。起源時間已經不好查究了。但是,是古代普通老百姓飯桌上最常見的食物。

水稻原產中國,但小麥則是國外引進的。麵食的出現與小麥的種植、石磨的發明和使用相關。最遲到漢代,麵食已經出現。今天的餃子最早就是起源於漢朝。

還有一種不常見的吃法,類似於今天的生魚片,但是把鮮肉切到極細,然後生吃,「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種吃法是在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裡看到的,是否屬實也不甚清楚。

像調味品的發明,比如杜康發明了酒的同時意外釀造了醋;醬據說周朝就有了,醬油呢,最早記錄是在漢朝的史書。糖,在甘蔗種植以前,主要使用飴糖(甘之如貽)、或者蜂蜜。

至於炊具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鐵刀之前,是使用石刀(小時候去我姥姥家,還看到過一把)。「鼎」權力的象徵,原本卻是個做飯的炊具。周天子家有天底下最大的一口鍋~

本人給歷史專業、非吃貨,略略梳理了一下大腦裡散落的知識。希望大家更正和補充!

5樓:

看過一則歷史軼聞,大意是來了貴客,農家盛情款待,殺雞,蒸高粱。從這個角度說,高粱是主食,但是不一定是日常主食,畢竟用來招待客人的都是自己平時捨不得吃的。私以為是粟比較普及,指小公尺,北方人稱穀子。

原始社會時期的遺址就發現很多粟的種子。還有一種顆粒稍微大的應該叫黍吧,煮了後粘得很,跟小公尺樣子很相近。豆子也有,也是主食類,五穀之中的菽。

寫虢國夫人出行的唐詩,好像是叫洛陽女兒行(忘記準確名稱了),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吃的山珍海味,有一種就是在銅鍋裡煮切片的駝峰。可見蒸和煮是主要烹飪方式。

至於蔬菜,種類繁多,請君參考詩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裡的荇菜;還有樂府詩「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中的蘼蕪(以前上課老師說這是一種菜,剛才查了查應該是草藥,不過許多草本植物既是藥又是菜……),還有白蘿蔔----以前看到的蘇軾趣聞裡有提及,在此不複述故事。

雞有哪些做法?你們喜歡吃什麼雞?

艾農食匯 推薦左宗棠雞肉丸!沒錯,不是 偽中餐 左宗棠雞,而是根據左宗棠雞改良版的左宗棠雞肉丸!原版的左宗棠雞要裹麵糊油炸,熱量比較高。所以網路乙個擁有營養學和食品學學士學位的美食博主MARZIA就把它改變了一下 用雞肉丸代替雞塊,並把常規的油炸改成相對少油的煎制。肉丸材料 1.25磅雞肉 5瓣大蒜...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烹飪?烹飪的原理是什麼?

藥劑師的廚房 1 烹飪 是乙個專門用於製作熟食品的專業術語。烹 是指加熱 煮的意思 飪 是指將食物加工制熟了。2 烹調 也是乙個專門用於製作食品的專業術語。烹 是加熱,制熟食物 調 是調和味道。烹調 是 烹飪 的引申。3 起源 烹 在遠古洪荒年代,由於火山爆發或雷擊引起大火,燒死了一些沒來得及逃走的...

睡前吃什麼好,睡前吃什麼容易胖,吃什麼容易瘦?

向上的樂仔 很多人都會認為睡前吃東西會變胖,我就在這裡再次闢個謠,讓你變胖的是你一整天的高熱量飲食,單單是睡前不吃是沒有用的。而且如果我們遇到睡覺前肚子咕咕叫的情況,還怎麼樣好好睡覺啊!那我就給你們揭秘一下健身人群的睡前是怎麼安排飲食的,我們可以把碳水的量降低或者吃一些燕麥,其次是多吃一些蛋白質和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