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日本人在口語中似乎會把本來的清音發成濁音,是否有什麼規律?

時間 2021-05-07 15:03:11

1樓:涔雨

不是他們把清音發成濁音,而是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中中國人(除非在少數有清濁對立的方言區)是不能分辨濁音的。也就是說,你可能覺得濁音的g、b、d聽起來和不送氣的k、p、t一樣,但是他們是完全不同的音。換句話說,你在聽日語的時候,把所有的濁音都聽成不送氣的清音處理掉了。

建議你在發帶有てんてん的濁音之前,前面先發個「嗯」然後再把那個音發出來,這樣你就可以發得比較類似濁音了,當然要聽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事,只能一遍遍努力了。

2樓:教日語的青禾君

わたし到底讀watashi還是wadashi?

2015-07-05 青禾日語青禾日語課堂

在教授初級日語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會問這樣乙個問題:わたし明明是watashi為什麼錄音裡會讀作wadashi,或者明明是ですか(ka)為什麼老師會讀作ですか(ga)呢?

今天我們就這一問題結合我查閱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做乙個詳細的解釋。這個問題會牽扯的一些語音學的知識,因為我自己一看理論性的東西就頭大,所以呢我決定很通俗很簡化地敘述這個問題,希望大家不要嘲笑我太low~

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會聽到老師或者錄音把わたし讀作(wadashi)、ですか讀作(desuga)、ました讀作(masida)等等,這時候我們就會疑惑:為什麼老師會把清子音か讀作濁音が,會把た讀作だ呢?那到底什麼時候該這樣子去發音呢?

完全わからない呀~~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種現象概括起來呢?即如果か行た行假名不在乙個單詞的詞首出現,那麼往往讀作其濁音?

先告訴大家這個說法是欠妥滴,我們在下面分析原因~

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清楚什麼是送氣音、什麼是不送氣音。

送氣音:即發音時有較強的氣流通過喉部,如漢語拼音的p,t,k等。

不送氣音:即發音時沒有明顯的氣流通過喉部,如漢語拼音的b,d,g等。

你現在就可以做乙個實驗,把手掌放到嘴巴前面試著發カ行和タ行的假名,再試著發ガ行和ダ行的假名,你會明顯感覺到發前者時嘴巴撥出的氣流會噴到手掌上,而後者幾乎感覺不到。

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了。日語中か行與た行之所以讀起來像濁音,是因為原本應當送氣的音被習慣地讀作了不送氣的音。沒有濁音的中國學習者,就誤以為是濁音化。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把發送氣音呢?標準是什麼?

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上了,即:很多人相信這樣的解釋,如果かた行假名不在乙個單詞的開頭出現,那麼往往讀若濁音。我們說這個說法是欠妥的。

其實這個規律是有其實際意義的,的確,か、た行假名如果在單詞的詞首往往送氣(漢語拼音的k/t);而在單詞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時往往不送氣(漢語拼音的g/d)。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簡便啊。

語言追求的無非是準確和簡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能省力又何樂而不為呢?由於送氣需要更多的力氣使氣流衝出,不送氣音相對容易發(可以自己體會),更多的人願意在單詞和句子中間不影響意義的前提下選擇不送氣的發音方式。所以,在語速較快的日語中,不送氣的音大量在句子中出現,這就是為什麼「watashi」變成「wadashi」的原因。

任何語言的發展都朝著準確並且簡便的方向日語也是一樣的。除了我們本文中分析到的把清子音發成不送氣音之外還有很多約音現象,比如被動中的らぬき現象,這些都是對日語的簡化處理~

作為使用漢語為第一語言的我們,學習外語時或多或少要受母語的負面影響,想當然地用漢語去套其他的語言,這是相當危險的。只有建立在多聽第一手語音資料的基礎上,才能對一門外語的發音有完整全面的認識。

我再用一句話總結一下這篇「高深「的文章,一切都是因為省力啊!要不要這麼懶啊!害我們學生糾結了這麼久的難題竟然就是因為省力!!( ̄_, ̄ )

閱讀 9贊投訴

3樓:

這不是清音和濁音的區別,而是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區別。

其中的規律在於,送氣音(か、た、ぱ行)在詞首發送氣音,在其餘情況發不送氣音

這個規律說到底就是為了方便發音(所以說話快的時候這個現象更為明顯)以た為例,た的不送氣音化和濁音だ的發音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就是,不送氣的た比送氣的た發音時吐出的氣息少,而比完全不送氣的だ吐氣多(= =。。。)嘛,其實這個區別基本上是可以無視的= =。。。

不用太糾結

4樓:高天原

他們絕對不是把本來的清音發成濁音,而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對送氣音、不送氣音太敏感所產生的錯覺。

這的這個問題跟http://www.

「日語中送氣音、不送氣音的區分重要嗎?」這個問題基本是同樣的問題。我之前在那個問題上回答過一次:

先做一下所用的概念的基本介紹。

在語音學上一般把人可以發出的最小語音單位叫做「音素」,但是,不同的發音人在生理條件上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甚至同乙個人在不同的生理、精神狀態和不同的語境中,都幾乎不可能發出完全相同的兩個音。儘管如此,大家還是可以有效交流,這是因為語音除了生理和物理屬性之外,還有乙個重要的社會功能,那就是區別意義的作用。

從語音的這種社會功能出發加以分析的結果,就產生了「音位」的概念,即: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這樣一來,儘管在實際語言交際中人們發出無窮多的音素,但在乙個語種或方言的內部,能夠區別意義的音位卻總是有限的。

音位作為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僅在乙個語種或一種方言的內部才是有意義的。比如,你把日語中的清音的不送氣音聽成了濁音,這是因為,子音的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在漢語中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說漢語的人把他們看做兩個不同的音,對有沒有送氣十分敏感,但對於子音在除阻之前是否有聲帶振動卻是忽略不計的。而在日語中則完全相反:

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以日語為母語的人聽不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有什麼區別,但他們對子音的清濁十分敏感。

比如,對於我們而言「かぞく」和「そうですか」中「か」有明顯不同而不易搞清「いたい」和「いだい」的區別,一般日本人則難以區分「肚子飽了」和「兔子跑了」……所以,在日語具體發音時,即使不好掌握不送氣音,也不要為了不送氣而把清音發成濁音,傳達正確的意思是第一位的。

5樓:東城孔

很多大神回答過了,我這裡弱弱的回答一下。

不說什麼理論了,只說一點吧。

關於這個問題我請教過日本人,食べました的"た"的發音和單純的"だ"的發音究竟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們肯定是不同的,但是他也說不出有什麼區別。

其次,我嘗試在那位日本人面前說たべました和だ(我發這2個音其實沒什麼大區別。。食べました的「た」會有點發的稍微稍微輕一點(最後斷氣的那種感覺)。然後那位日本朋友說我發音沒有問題,很正常,雖然他自己其實也聽不出我發的食べました和だ的區別。。

然後是規律,你可以網上查一下,我就不複製過來的,一般放在詞尾句尾經常會變成類似於濁音的發音(我雖然知道這和濁音發音不同,但是我自己在發的時候只是把這個音最後一口氣斷掉這點區別而已)具體區別我也不清楚。

日本侵華時,日本人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本國是侵略國的?

林孟熙 懲膺暴支。二戰時代,殖民帝國主義還沒有完全過時。帝國主義還是比較質樸剛健,他們要是看不上你,輕的覺得你不開化是野蠻人,重的覺得你們就不配活著。帝國主義對這些人的侵略,是沒啥負罪感的。打犀牛狩獵老虎你有負罪感麼?有點類似,緬甸打砸中國企業。一部分人覺得應該用武力教訓一下他們,讓他們害怕。這些人...

日本人在中途島戰役中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聯合艦隊首先占領中途島,在中途島部署岸基飛機,並且休整 等美軍過來的時候,以中途島的岸基飛機和海航一波A之,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然後議和啥的 Enterprise82 在開戰前近衛諮詢山本五十六有無戰爭勝利的把握時,山本說過,在戰爭的頭一年內會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一年後的戰局毫無把握。...

二戰時日本人軍人為什麼害怕砍頭而不怕切腹?

二戰期間日本人的的斬首處刑是中國古代的處刑方式,是中國傳過去並在武士階層廣泛流行。是軍功的顯現也可以震懾敵人!對於死亡所有人都怕日軍也一樣。沒必要太神話他們。至於切腹自殺則是日本武士謝罪懺悔的一種儀式。日本人認為靈魂隱藏在胸腹之間,切開後可以釋放靈魂達到昇華的目標。分橫切豎切十字切,切開後介錯人會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