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裡追求的是超越因果,寂靜涅槃,那為何還要行善業,積善果,渡人,這不是著相了麼?

時間 2021-11-04 12:18:41

1樓:文聖

宋明儒常說,不離日用常行中,直到先天未化時。儒家裡也有類似的言語,就這一點上來說,儒釋兩家有其共性。

孔子又雲,道不遠人,人之為道不可以遠人,遠人非道。

相對而言,儒家更強調入世的這一面,佛家更偏重於出世的一面。

2樓:

涅槃的前提,是積累波羅蜜。行善業,積善果,渡人是布施波羅蜜。不著相是般若波羅蜜。

好比你大學想畢業,得不掛科。科目a與科目b偶爾對同乙個問題有不同角度的闡述。但它們本質上是沒有違背的。你ab都要學習,而且不能掛科哦。

3樓:齊天大聖

因果是超越不了的,涅槃也是在因果之內,苦集滅道,道諦就是涅槃的因,沒有道諦不能成就涅槃。

善業分有漏善業和無漏善業,金剛經的無住布施屬於無漏善業,是佛教所主張的,而有漏善業雖然佛教不主張,但是相對於惡業,佛教還是勸善的,哪怕是有漏善,也比惡業好。

漏和無漏主要區分點在於是否貪求,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其實是在講無貪而已,所以你行布施的時候,沒任何欲求,比如希望未來會得到相應和善報,這樣的動機就會使得你的善業變為有漏善,但是這個無貪一定要基於正見之上,沒正見的無貪也不能算無漏善,比如你信外道而不貪求果報,這在佛教看來也不算無漏善

最後一點補充就是行善積德,多做好事主要是菩薩道或者大乘佛教主張的,因為菩薩必須積累福報,和普通的解脫者不同,普通人如果只求解脫,可以不必行善積德,因為行善積德和解脫沒有關係,但是和成佛有關係,佛不單單是解脫者,同時也是福報圓滿之人,比如具備32相,出生帝王之家等,這些特徵如果不具備,不能成佛,所以修菩薩道的人,必須布施,必須行善積德,否則不能讓自己的福報圓滿,而單純解脫的人,不能成佛

4樓:普照

這個不是著相,著相是以分別心執著於某個相狀。沒有分別心,沒有第七意識的執著,就不是著相。

修行是先由假入空,再由空出假。

先離一切相,後即一切法。兩個階段。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心先無所住,再行布施。

先安住真如,再修一切善法。

前邊是解脫道,後邊是菩提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修行是先把你畫得亂七八糟的畫擦乾淨,然後重新畫一幅萬德莊嚴的畫出來。

先全盤否定,徹底歸零,見到本來面目,再起修五十五位妙菩提路,轉識成智,轉凡成聖。

佛之前,那些外道,修四禪八定,到了非想非非想處,整個世界,找不到乙個地方有恆常不變的快樂可以安住在上邊。沒有人敢嘗試寂滅,嘗試清除全部相狀,嘗試真空,以為這是輪迴的終結,終極層面的自殺。佛嘗試了,發現這裡有恆常不變的寂靜的快樂。

這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半句偈,佛的前世,付出了生命才求來的!。。。真空妙有,不是只有真空,而是真空妙有一體兩面。也叫做真如,安住在真如中,修一切善法,功德圓滿就可以成佛了。。。

5樓:於海洋

佛說涅槃,那佛渡了誰呢?他老人家都涅槃了,因果不纏身了,那些供養佛的人與佛的因果何在啊?

當那因果指向涅槃而消融時,那消失的因果就含了涅槃之路啊。

文字遊戲O(∩_∩)O

6樓:種好每一棵樹

每乙個「有」,都有乙個妙用,不善事的妙用是擾亂身心,善事的妙用是平靜安穩饒毅身心,這個妙用就是假觀的宗旨,白話就是因果,功不唐捐,玉汝於成,乙份努力一分收穫的意思。假觀側重主觀能動性。

雖然妙用不同,但是體性都為空,無論善與不善,都是緣起法,有為法,都是變化無常的,這個是空觀,白話的意思是,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化,一切都是條件和合而成,世界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空觀側重宇宙規律,人的渺小無能。

過於重視空觀,導致人覺得,努力不努力都乙個樣,過於重視假觀,會讓人狂妄自大,覺得人定勝天。佛教認為偏於兩邊,都是不正確的,覺得自己了不起的時候,佛陀說別忘了空觀,當人覺得自己渺小,宿命使然,不願進取的時候,佛陀用假觀因果激勵我們,佛陀左手空觀,右手假觀,雙手合十,是為中道觀。

做了不善事,根據假觀因果,是要承擔業報的,受報之後,這個不善事就過去了,並不會因為做了一件不善事,就剝奪我們成佛的權利。這句話是安慰做了不善事自感罪孽深重,對於成佛失去信心的眾生安立的。因為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會修到宿命通,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無始以來,罪孽深重,從而對於自己還能否成佛開始動搖,這個時候,用空觀無常對治一下。

做了善事,來世得大福報,做人上人,一聲令下,撼動全國,自以為是,沾沾自喜,以為人定勝天。我們修行必然有積累福報得大果報的一天,這個時候,我們不思進取,覺得天人甚樂,成佛作甚?此時,空觀對治一下,都是轉眼雲煙,何不警醒?

但是,善法與不善法相比,善事終歸是有點好處的,好在善法可以饒毅安穩身心,身心安穩饒毅,才能入定,定能生慧,慧能照亮無明,到達涅槃彼岸。不善事,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擾亂身心,導致心散亂昏沉掉舉,這樣就不能入定,心一直處於一種低能量的狀態,別說修出世法了,就算世間法也不能成就,活在世間,別人吃肉,你也只能吃屎。來世做鬼做畜,連屎都吃不上啦!

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不斷地借助積累的點滴的善法所帶來的安穩,一點一點的提高心的定力,開悟開慧。心的力量強大了,在世間做轉輪王,出世做佛陀。你說善法有用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防惡止非,積德行善,就是戒。不持戒,難有定,沒有定,一無所有,談何萬丈高樓?

7樓:曹爺

舉個例子:你面前有乙個寬廣的河,你需要到達對岸,你知道需要過去,就像你知道超脫生死究竟涅槃,怎麼才能到彼岸呢?你需要划船過去,這個過程就是修行,有人劃很久,因為累生累世的因果,有人划得快,還有人覺得路途艱難,就放棄了。

超脫是彼岸,修行是過程。

8樓:善下之

佛學裡追求的是超越因果,寂靜涅槃,得真正的解脫,這個沒錯。那為何還要行善業,積善果,渡人?是因為我們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還要行很多很多路,還得保證不走錯路。

所以,一切都是對我們學習的測驗,考驗。來幫助我們走正確的道路,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這就是修行。

沒有過程,也就無法達到這個結果。學佛是在不斷的理事相融中提公升的,所以說紅塵是道場,因為不斷能看見我們的言行是不是一致。

9樓:南無阿彌陀佛

您可以看看這裡面的比方:西方極樂是真實存在嗎,具體在哪? - 南無阿彌陀佛的回答

遊戲是虛擬的(好比空、無所住),但因為尚在遊戲中(好比尚未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不得不遵守遊戲規則(好比不得不遵守因果業報定律),那麼如果不積攢積分(好比不行善),就會被迫game over,restart之後不得不從降級到下面某一關從頭開始玩(好比就會墮入三惡道受更多的苦)。同時,大乘更應主動去行善,才能盡快圓滿波羅蜜。

10樓:淺笑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有一句,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一句,教人應當在修一切善法時無我,若不修一切善法時而談無我,這是惡取空了。

11樓:

佛學裡追求的是超越因果,寂靜涅槃,那為何還要行善業,積善果,渡人,這不是著相了麼?

是啊,就是著相了,如果體悟到萬法皆空,那麼自然無善無惡,無人可渡。

但是,在超越因果,寂靜涅磐的路上,你要先坐這個船,等你真的馬上就要到彼岸了,再從船上跳到岸上。

你現在就糾結,船不是彼岸,但是你要到彼岸,還是要依靠船,畢竟你不是佛陀,飛不過去。

12樓:Wilber Wesily

題主自己已經回答了問題。金剛經裡講不住布施,又說若度滅世間眾生,則無一人度滅。其實就是告訴你,不要老想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救了多少多少人,我是不是該成佛了?

既然這樣發問,那才是著相。什麼才叫布施,你做好事就要像吃飯一樣,這個說法也不準確,人吃飯也是出於求生的慾望和本能,而布施卻更加自然,比自然還自然,是一條路,卻也不是路,你走過了就不一樣。簡單來說,你心裡不要老是想著布施,心中沒有要「去布施」你就是在布施,而布施的手段有多種,有哪些?

不可思量。

講了一知半解的布施之後,再說,涅槃與布施,題主認為布施是入因果,與超脫相悖。首先人要成佛,是乙個浩瀚的過程,什麼幾果羅漢,太複雜。布施就是人從世俗裡超脫,但他不是手段,也許我們看來是手段,但我還是要說他不是。

就像把藕從淤泥裡拔出手要伸進淤泥裡一樣。

拙見如此,望諸君雅正。

13樓:周磊

你只把自己生死問題解決了.

而不解決和你在一起的眾生的生死問題.

豈不是心量太小.

功德圓滿:

一方面利己有功,

一方面利他有德.

不修深深菩薩行,如何成佛?

難道羅漢境界,你就知足了嗎?

學佛學佛,學的是佛的知見行為.

學佛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佛學.

那真是太可惜了.

14樓:小年

穩定心態都是邏輯自洽的,能答得了自己疑,不見得答得了別人疑。

既說不住有無善惡二邊之見。那就是明確肯定了有有無善惡二邊之間。只是告訴你不住。

行布施不執著功德,人不能不分善惡。

分善惡是點到即止,過後不留。是少分別,即便分別也不住善惡,不以善惡為常,是人本主義,理解善惡何來何去。

若說超越因果,人身本是因果,應做之事不做談何身後涅槃寂靜。試問養育之恩報否?孝是善法。

手足之情報否?悌是善法。知遇之恩報否?忠是善法。等等。善法就是有個宗旨,有個取向,讓人活得輕盈,另心能無所掛礙。否則是非纏繞,天人交戰,絕無可能領會無二真意。

踐行中道,不住邊見只能利益生活,可以此佐證修行。

15樓:丘知

金剛經還說了,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修一切善法和發菩提心看到了吧。

看看大圓滿前行吧,金剛經需要不少基礎知識的

因佛學學術討論生出的嗔心,是修行的阻礙麼?

護法居士 難陀。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於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論。由無見解起妄執故。我證正覺作如是語。我於諸法無不了知。難陀。我所言說有差異不。難陀言。不也世尊。如來說者無有差異。佛言善哉善哉。難陀。如來所說必無差異。如來是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佛學是消極的嗎?

我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消極積極是價值判斷,從俗世的角度看,佛學的確是消極的。因為佛學本身就是對於世俗價值觀不認同,對於名利都是持否定態度的。但是從佛法的邏輯看來,它對於生命的思考又是積極,要求精進的。說白了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筮元永貞 說佛教消不消極,先要給 消極 乙個近似的概念和範圍。如果認為消...

冷靜看佛學裡的教人解脫哲學與做法

alphago 其實很多人不清楚解脫意味著得到什麼,同時要失去什麼?大多數人看到的解脫是這樣的 1.心如止水,毫不為外境客塵煩惱所動,超脫世間,具有絕對的安全感。2.無欲無求,時時在覺知中安住,清淨自在。觀世間如夢幻泡影。3.因無明滅故,不再有貪愛執著,無貪愛故,無有恐懼 憂愁 哀傷 嗔恨等等情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