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種語言裡都有人稱代詞「你我他」而不直呼具體名字?

時間 2021-10-23 15:01:17

1樓:

當然並不是所有語言都如英語和漢語一樣,大多數情況下直接稱呼「你(You)」、「我(I)」、「他(He)」、「她(She)」,越南語就使用非常特殊的人稱代詞系統,雖然越南語中也存在類似的代詞,一般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稱代詞(i t nhn xng ích thc)如:Cu(你), Mày(你,略蔑視),T (我),Mình(我),Tao(我,多用於蔑稱)等,還有一類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的自稱和對稱,由表示親屬或社會關係的名詞轉化而來的臨時性人稱代詞(Danh t ch quan h thn tc)。

比如用的最多的Anh 和 Em,翻譯成中文就完全看不出說話者的性別和年齡高低,這兩個詞需要在在不同的地方根據語境來判斷。如果一男一女同輩,男生年長自稱為Anh(我),這時稱呼女生為Em(你);女生則稱呼男生Anh(你),自稱Em(我)。

例:男:Emang làm gì y ?在做什麼呢?

女:Emang c sách, cònanh?在讀書,呢?

如果女生先發問,則變為:

女:Anhang làm gì y ?在做什麼呢?

男:Anhang c sách, còn em?在讀書,呢?

從原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年齡和性別,如果全部翻譯為「你我」則喪失這種判斷,與此類似地還有廣泛地將親族稱謂詞運用於人稱代詞中,如ch(姐),chú (叔),c(姑),ng(爺爺/先生),bà(奶奶/女士)等。這些和敬語一起,體現出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京族對於儒家人倫關係和尊卑秩序的尊重。

2樓:野糊吏

說白了,還不是為了偷懶圖方便,才發明了代詞來替代直呼其名嘛。發爸爸、王局長、李董事長的音,哪有直接張口就上「你我他」來的方便啊。所以你會發現各種語言的代詞所發的音,基本上用的都是該語言的音韻體系中最少的音節。

代詞從詞性上看,屬於半虛詞,所以如果語言裡真沒了代詞,其實是可以有辦法來彌補這個損失的,並不影響語義的表達。就像古典拉丁語是不需要主語代詞的,因為其謂語部分有足夠多樣的屈折形式來標記主語到底是「你我他」裡的哪個性數格。但發展到後來,還不是都有了相應的代詞了嘛。

可見哪怕明知道代詞出現沒有直呼其名來的嚴謹、容易造成誤解,也擋不住人民群眾偷懶的需求。

因此,語言的發展從來不把是否嚴謹放首位,而是最看重表達速率的提公升。畢竟聽話不是看圖,人一次能記住的音節沒幾個,錯過就沒了,不像看圖那樣能顛來倒去的反覆看。所以必須盡可能用盡可能少的音節來表達盡可能多的含義,代詞的出現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3樓:楊佳

不知道名字怎麼辦…?名字太長怎麼辦……?

不太清楚有沒有完全沒有人稱代詞的語言,拉丁語沒有第三人稱,用指示代詞代替。

也有像日語、韓語這種有人稱代詞但是在雙方知道相互的稱呼時一般不用的情況。

壯語的人稱代詞在泰語中為什麼是不禮貌的用語?

MMXX0707 我猜是因為泰語吸收了大量梵 巴利語詞彙本民族詞彙自然地位就下降了吧另外據我朋友說 Ku在古代是國王 皇帝的自稱 Meung則是國王 皇帝稱呼對方的所以漸漸地Ku有抬高自我的意味 Meung有貶低對方的意味直到完全演變成今天這樣 漢語也差不多 老子 原義 父親 老娘 原義 母親 中國...

為什麼拉丁語和德語的三復中性人稱代詞和三單陰性人稱代詞主格都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好得我不得不翻老題說說我的見解。其實不只是人稱代詞,可以發現在印歐語言中存在乙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母音詞幹陰性的單數主格結尾和複數中性主賓格結尾都是相同的 發生語音演變除外 拉丁語A詞幹陰性例如femina,結尾對應O詞幹複數中性例如pericula 吠陀梵語A詞幹陰性例如sen ...

茶在世界上各種語言裡的讀音都有一定的聯絡,原因是什麼?是跟茶的傳播有關係嗎?

jointer 茶和荼同源,荼tu中的u 烏 是近代才有的,上古都讀 可分解為e和a,也可以分解為e和o,直讀就是tea或teo,tea和英語一樣,但漢語有個覆音現象,t和i相拼時會成為ji或qi,因此日語中就讀成qia 掐 或qa,吳地方言中會讀成jio。qia中的ia又在某些方言中又換過為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