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拉丁語和德語的三復中性人稱代詞和三單陰性人稱代詞主格都是一樣的?

時間 2021-06-03 12:31:05

1樓: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好得我不得不翻老題說說我的見解。其實不只是人稱代詞,可以發現在印歐語言中存在乙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母音詞幹陰性的單數主格結尾和複數中性主賓格結尾都是相同的(發生語音演變除外)。拉丁語A詞幹陰性例如femina,結尾對應O詞幹複數中性例如pericula;吠陀梵語A詞幹陰性例如senā,結尾也對應O詞幹複數中性例如yugā(古典梵語yugāni)。

那麼用擬詞法構造出來的結果是,原始印歐語A詞幹陰性單數主格結尾是*-eh,O詞幹複數中性結尾也是*-eh. 這個結果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首先來講*-eh這個結尾作為乙個印歐語言母音詞幹單數主格結尾有兩個重要的不同點:第一,他的詞幹結尾是乙個子音(喉音h,在現存印歐語言中已消失)。第二,他缺少了母音詞幹的單數主格結尾s(這點可以模擬O詞幹結尾*-os,I詞幹結尾*-is,U詞幹結尾*-us,唯獨A詞幹沒有這個結尾)。

實際上原始印歐語的A詞幹所有變格結尾基本可以理解成,*-eh結尾後再加上子音詞幹結尾(只有子音詞幹允許單數主格不加s)。以上這些現象可以有一種解釋方法,但不是唯一一種,那就是原始印歐A詞幹本來就是從O詞幹複數中性結尾*-eh加上子音詞幹結尾引申而來。

那麼如何理解A詞幹由O詞幹衍生而來的這個假說?西臺語的破譯不僅給這個假說提供了一定的證據,同時也給出了乙個潛在的答案:那就是原始印歐語根本就沒有陰性這個詞性。

西臺語在目前已知的印歐語言中時代是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乙個沒有陽性/陰性區分,只有動物性/非動物性區分的印歐語言。同時西臺語中也不存在對應A詞幹的名詞變位法,卻保留O詞幹複數中性結尾*-eh. 在此之上更加有說服力的是,西臺語中複數中性視為單數,和古希臘語一樣要用單數動詞(古希臘語舉例: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πντα ε正是複數中性主語對應單數動詞)。那麼依據西臺語的證據,我們可以提出如下假說:原始印歐語和西臺語一樣只有動物性/非動物性的詞性區分,也沒有A詞幹或任何陰性名詞。

在安納托利亞語族(西臺語所屬語族)分化後的某一時間,複數中性名詞由於被視為單數之故,逐漸分化成為A詞根名詞,又因為某種原因與「陰性」這一自然性別連繫起來。此後陰性名詞這一概念被泛化到整個語言,諸如 *méhtēr「母親」這種子音詞幹的詞,因為含義也被劃入陰性中,由此產生了陰性這一詞性。

當然,以上這個假說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據此假說,那麼整個陰性的產生要發生在安納托利亞語分化後、其他所有印歐語言分化前,那麼是否有發生這樣的變化的時間嚴重存疑(在有文字記載後還沒有乙個語言發生從無到有的詞性產生過程,所以沒有人知道產生乙個詞性分化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當然也可以解釋成西臺語丟棄了原始印歐語原本有的陰性和所有A詞幹名詞,但這樣大規模丟失整個一類詞的現象也是前所未有。另乙個問題是,單獨拿出乙個變格結尾*-eh加上子音詞幹的結尾成為新詞也有些難以想像。

雖然我認為,這個假說在所有假說中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但是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並且缺乏文字記載,恐怕沒有辦法將其中的細節徹底解釋清楚,所以關於印歐語言的陰性具體是如何產生這個問題可能也沒有辦法回答,但至少以上是乙個相對比較可信的假說。

那麼回到原題,拉丁語代詞is, ea, id在主格和賓格顯然是弱指示代詞幹*i直接加上名詞結尾的產物(其他詞格來自*esm, *esy, *ey),所以陰性單數主格和中性複數主格相同的原因同上。但是德語這個我不是很確定,因為德語sie應該是來自另乙個原始印歐詞幹*so(er和is一樣是來自*i,原始日耳曼語*iz),那麼陰性單數*sih變成sie情有可原(同英語she),但複數*toy, *teh, *tehs變成sie就不太好理解(正常應該是像英語一樣變成they或類似)。古高地德語中,複數第三人稱代詞是陽性sie, 陰性sio, 中性siu,所以應該和中性這個詞性是沒有關係的,所以和拉丁語中陰性單數主格和中性複數主格相同不屬於一樣的原因。

我對於日耳曼語族了解不多,不想胡亂猜測,但如果一定要讓我猜的話,我覺得只能理解成toy, teh, tehs在原始日耳曼語中的衍生詞*ai, *z, *ō子音化為s. 如果有人能找到Eduard Prokosch, A Comparative German Grammar或者Hans Krahe, Germanische Sprachwissenschaft可以翻看一下其中對德語代詞如何解釋。

上文中拉丁語詞源參考Andrew L. Sihler, New Comparative Grammar of Greek and Latin.

2樓:

比較奇怪的一點是,德語的第三人稱陰性和第三人稱複數的變格幾乎是一樣的,除了dative陰性是ihr,複數是ihnen,感覺很有意思。

3樓:

。。。我不是做語言學的,但是德語第三人稱複數全部都是sie。。。

但是,敬語和謙稱一般都會用複數,只是大多數時候是第二人稱,比如法語的vous其實是tu的複數,但是也可以作為敬稱。德語只是用了第三人稱而已。

4樓:蔣澈

歷史語言學家一般認為,原始印歐語沒有第三人稱代詞,其功能是由指示代詞來承擔的。按Beekes氏的構擬,一般的指示代詞(「這個/那個」)的陰性單數主格是 *seh,中性複數主格是 *teh。回指性(anaphoric)的指示代詞(「剛才說的這個/那個」)的陰性單數主格是 *(h)ih,中性複數主格是 *ih。

的確是很相似的。不過,由於各種現代印歐語的第三人稱代詞都是後來才出現的,也不一定是指示代詞直接演變而來的,因此這倆不一致的很多。放到整個印歐語系中來看,拉丁語和德語的這種情況,的確是比較巧合的。

但這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純粹巧合。從名詞我們也知道,在各種印歐語中,中性和陰性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大的。中性實際上像是半拉陽性+半拉陰性——中性名詞在形態上的特徵是單數時像陽性名詞,複數時像陰性名詞。

這在很多古代或現代的印歐語中都有體現。

為什麼拉丁語的A變格和O變格會如此相像?

周家華 拉丁語的a變格和o變格基本上就是同一套格詞尾加在不同的詞幹上。PIE裡已經很像了 只選取拉丁語有的六個格。灰底表示未被取代的形式。這兩套變格法後來配成了一對,它們又對對方進行了許多影響。具體而言 stem Gen.Sg.ae就是 加上o stem的 stem Abl.Sg.跟著o stem變...

為什麼曾經歐洲通用的拉丁語會消亡?

Constania 拉丁語並沒有完全地消亡而是發展出了多種形式。如果說作為官方語言的話,梵蒂岡以及各地天主教會仍在使用拉丁語作為官方通用語言。在學術領域,拉丁語廣泛用於研究。在民間,拉丁語發展為拉丁語族,原西羅馬帝國歐洲大陸部分的領土語言如今大多也屬於這一語族。此外拉丁美洲和曾經的法屬非洲地區也廣泛...

為什麼很多美國大學的校訓選擇使用拉丁語?

Breixo 其實啊,就是裝13。真的。朕在外語圈縱橫捭闔多年,西方那一套有些了解了,得出來人生經驗。跟很多西方,不只是英美的還有西班牙的professor經常會時不時的給你蹦出來一句latin。就像我們可能蹦出一句之乎者也一樣,顯得知識水平很高。 青海裡皮蓬 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簡潔,優雅。所有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