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 si tsi tshi 開頭的字聲母該怎麼讀?

時間 2021-06-01 19:20:03

1樓:yc im

前三問,讀哪種都是對,閩南語不分尖團,拼音只是一種符號而非音標。第四問,或音變,或為漳腔讀音,在閩南方言大詞典「前」的漳州音有記錄tsan,在其他閩南語歌亦聞此讀音~但在生活中還真沒聽過。

2樓:sapereaude

謝題主邀。

A) tsi-、tshi-、si- 音節:---

[ts]、[ts]、[s]、還有[dz],以及和它們各自對應的

[t]、[t]、、還有[d];

上表中,這上下對應的三對+一對音(phones),在閩南語音系裡邊,各自互相只是同位異音 (allophones) 的關係,是同位音,同乙個音位(phoneme)的相異音。這3+1對相對應的不同的音/phones,在閩南語音系裡邊,各自互相間沒有分音辨義、沒有區別不同語詞/字詞的功能。

而其中的[t]、[t]、、還有[d]音,只會在後面若緊接前母音/i/的語音環境(phonetic context)當中,才會出現。這應該是因後面緊接著的前母音/i/的拉牽作用,而有使得前面的聲母的那個擦音部份 /s/(還有濁擦音/z/),自然顎化成 (還有)音。這個因為前母音導致其前的子音顎化,在不同的語言,包括但不限於歐洲幾個主要語言(例如歷史軌跡紀錄頗連續完整,拉丁語的現存子孫語言羅曼斯語),是頗常見的歷史音變的現象。

由於是同位異音,所以若是這四個聲母起音的音節,且若各該聲母後面是緊接有前母音/i/,亦即拼音的形式若為 tsi-、tshi-、si-、還有 ji-;那麼,無論是將聲母發成 [ts]、[ts]、[s]、[dz],或者發成 [t]、[t]、、[d],是皆可,皆不會被誤會當成是在講別的字詞。而且,這兩兩相對應的同位異音,是在閩南語這個分布地區頗為廣大的自然語言,其不同腔口當中,可以聽得到的異音,是兩者皆可碰到而得知其皆存在的現象。

然而,在普遍現象上,若以台灣來說(但不限於台灣),

在台灣普遍腔口當中(有稱「台灣優勢腔」),tsi-、tshi-、si-、還有ji-,其中的聲母的實際音,是以顎化音,亦即 [t]、[t]、、還有[d],為最普遍,是主流現象。也正是題主在聽台灣歌手所唱的閩南語歌,還有台灣的影劇節目時,會最普遍聽到的相關語音的現象。更也是台灣教育部的有聲線上規範辭典,→《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的發音人的口音的語音現象。

至於將tsi-, tshi-, si-, 還有ji-的聲母,發成 [ts]、[ts]、[s]、還有[dz]的音,至少在台灣,是頗為少數人的口音現象。若以歌手來說,是佔極少數,其中,在陳雷以及陳明章這兩位所唱的歌,較為明顯可以聽見;然而,也可聽見他們兩位在碰上這種音節的字詞時,即便在同一首歌當中,會有相關聲母不顎化跟顎化互動出現的現象。

總之,相關聲母在該特定語音環境當中,顎化或不顎化,在閩南語音系,是同位異音,是可為自由變體,兩種皆可,皆不構成分音辨義的作用,且在不同地的不同腔口也可分別聽到。雖然如此,但歸到題主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我是建議題主就一律以顎化的[ti]、[ti]、[i],來唱、來講相關字詞。

就單一,不須在兩者之間游移,而且對於一定會使用普通話的題主來說,這也該是比較可以貫串一致,至少又有這個方便。

【有一點必須提醒不可拿來並比的:上述閩南語的現象,是跟自然官話裡邊存在的,分尖團和尖團合流的口音之差的現象,不同。請切切不可拿來模擬並比。

官話的尖團合流口音,(也是國語/普通話在廿世紀前葉定標準音時於相關語詞所選擇採取定案的口音),是將本有分音辨義,有分不同字詞/詞素功能的兩種聲母語音,因為顎化而混同成同一聲母,因而無從分辨不同字詞詞素。而相關共源的字詞語詞的聲母,在閩南語本就非常分明(大致為hi-, ki-, khi- 跟 si-, tsi-, tsh-的明顯對立來分音辨義),沒有官話的尖音團音合流口音導致的無法分音辨義問題。是閩南語跟官話/普通話這兩不同的漢語系語言的不同因緣的不同現象,切切莫企圖拿來互相模擬並比。

國語/普通話在

八、九十年前就已經選擇且定案並據此全面推行該語言,但到現在還可見有人在網路上吵的尖團音問題,是普通話,是北京官話的問題。跟閩南語無干的問題。】

B) -ian韻:---

這個韻母的實際語音現象如下:---

閩南語這個韻母的正拼寫形 -ian,它原本的韻腹,後母音的 -a-,不只因前有前元音韻頭 i- 其後更有前鼻音韻尾 -n,雙重拉牽向前,在這種語音環境前後夾擊影響之下,這個韻腹在語流當中,往往就發音成為 /e/。(這亦可參考普通話在相對應的韻母,如普通話「天、先、篇」等等字音的韻腹的實際發音狀況)。

而至少在台灣(不只台灣),閩南語的這個 -ian韻母,也繼之往往有失去韻頭 i-,而只講成/en/的現象。這至少在台語的日常口語,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就如同題主在台灣歌手的演唱歌曲當中,在這個韻母字音所能聽聞的語言現象。

然而,您也可以聽到有台灣人會講成,或尤其在唱歌時,有念唱成仍帶韻頭的/ien/。

甚至,在念唱比如很傳統且極為講究的南管(南音),尤其在帶這個韻母的字音,是因拉長音而將單字音節分成兩段發音時,亦即,聲母跟韻頭 i 為一段,韻腹跟韻尾 an 為第二段時,那個韻腹 a,仍可聽得很明顯,是後母音的 a 。但這樣的發音,雖是實際語音,但我只在南音聽到,要算是比較特別了。

也就是說,在實際的閩南語的語音現象,-ian韻,存在有三種異體音(都是合法的音):

/ien/, /en/ 以及 /ian/ 。

上面是陽聲韻 -ian的狀況。而在跟它對應的入聲韻 -iat 上,也有上述那種現象,亦即, /iet/, /et/,以及 /iat/,三種異體音。其中,講成 /et/,在台灣是非常普遍,這在台灣歌手所詮釋的歌曲,還有台灣的影劇當中,便可頗普遍聽聞得知。

3樓:

ts tsh s在i前面讀成普通話「雞七西」的聲母即可。這一點《廈門話音檔》《台北話音檔》都提過。比如《台北話音檔》:

「ts tsh s之後配高母音i時,有顯著的顎化現象。與國語的t th 很相似。」又如《廈門方言志》:

「特別是在高母音之前,(ts tsh s)說得十分接近於普通話的t- th- -。」再早羅常培《廈門音系》對ts tsh也有類似描述。dz也類似。

其他閩語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羅傑瑞《石陂話的濁聲母》只記了ts tsh dz s四個聲母,沒有記t th d ,但是指出:「聲母ts tsh dz s像其他大多數閩北方言一樣,在前高母音前是顎化的:

tsi[ti] tshi[thi] dzi[di] si[i]。」秋谷裕幸《福建石陂方言音系》記了ts tsh dz s和t th d 八個聲母,並指出ts組聲母和t組聲母構成互補。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

「[ts tsh s z]四母拼齊齒呼韻母都有比較明顯的顎化現象,近似前舌面齦顎音[th th ]。」

《雨夜花》「前」的讀音估計是tsen。閩南話的韻母ian雖然一直這麼標,但實際上已經變成ien了(羅常培那時候記的主母音還不是太高),台灣很多地方又變成了en,所以「前」就由tsian(實際讀音是tien)變成了tsen(聲母是ts)。台灣有的賣荔枝的招牌會寫上「很慢ㄟ奶雞」,就是「現挽的荔枝」,「現」變成hen(跟普通話「很」的讀音並不完全一樣)。

不懂閩南語的人聽閩南語是什麼感覺?

somno 剛剛去查了一下,黃文擇是黃俊雄的次子,算是黃海岱的第三代!我小時候是看黃俊雄的布袋戲,他是文白讀音都有,以白音為主,尤其是丑角,二齒,老和尚!而文人出場,如史艷文,則是以文讀為主!而如今的黃文擇,霹靂系列,我只看一兩眼就沒興趣了!因為大部分是文讀音!這跟庶民的角度差距甚遠!引不起民眾的迴...

如何學習閩南語?

生氣的櫻桃炸彈 其實很簡單,有乙個語言環境。我是新疆人 漢族 大學在泉州讀的,四年下來沒有學會什麼閩南話,同宿舍兩個福建的乙個龍巖乙個三明,還有乙個河南的。沒有乙個語言環境,偶爾聽到人家講閩南話好像外國話一樣。後來,交往了乙個閩南的男朋友。開始沒有想著要學閩南話,結果在一起時間久了,見家長以後尷尬。...

為什麼台灣會講閩南語?閩南語發源地是在哪?

Amoy Soo 因為台灣的閩南人是從明末到清末不間斷移民過去的。閩南語的源自古代中原的河洛話由南遷的漢人帶來並融入一部分百越殘存。閩南語分文讀音 白讀音兩個系統,讀書,朗誦古詩詞用文讀音,日常生活中則文白混讀使用 東方不敗sky 閩南語就是台灣話,台灣話發源於台灣,所以很多台灣人好奇福建人會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