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

時間 2021-06-01 14:17:12

1樓:長歌清風

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我不了解。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我可以大概說說。

高尚、高貴、高雅、高興、上訪、上市、上策、上風、上流社會……看到這些詞彙,你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代表道德、權勢、情緒的積極端含義的抽象概念詞彙,都使用了具體空間詞彙「高」、「上」等?這種語言現象,是跨東西方語種的普遍現象。在認知心理學中,我們稱為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

再舉些例子:生氣、發火、攻擊他的弱點、推翻這個結論、醞釀想法、發展的瓶頸……是不是都在用最直接的身體感覺及動作或具體事物,來描述抽象的概念?

從語言看認知,我們對抽象事物、新事物的理解,必須要借助已有的具體事物知識。所以計算機出來以後,我們很自然地發明了「電腦」這個稱呼,相對於「人腦」而言,這使我們能迅速建立起對計算機的感受和理解,很快,很容易!

嬰幼兒為什麼不懂什麼是高尚?但可以比較容易懂什麼是「桌子上」?

因為「桌子上」只需要各種直接感覺經驗的綜合處理一下就可以,因為「桌子上」的概念資訊量少,結構簡單。

抽象的事物為什麼難?因為資訊量大,結構複雜,並且,不和人的直接感覺簡單掛鉤。

但是,我們在直接感覺的處理之後,可以形成乙個初級抽象結構。比如,我們從桌子上、椅子上、床上……各種直接經驗中,可抽取出統一的「上」的概念,這就形成了最初級的抽象概念。

這個初級抽象結構,又成了我們可以利用的乙個基本理解單元,可以幫我們理解結構更複雜的、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

就這麼一層層上去,大腦才能理解結構越來越複雜的概念和知識。

當然,實際的各種概念結構、知識結構,不會是我們畫出來的這種簡單的二維平面結構,而是多維的、立體的、極其複雜的結構!但是你只要知道,再複雜的結構,也是簡單結構一步步構成的。那麼你不先掌握簡單的結構,複雜的結構又從何來?

不止是概念,任何技能也是一樣。再複雜的、高階的技能也一定是以簡單的、初級的技能為基本結構單元一層一層構成的。要學會蛙泳,必然要先學會踩水、換氣、划臂等等各種基本技能,然後再劃臂配合蹬腿,划臂配合呼吸……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學東西一定是從易到難。因為「難」的結構裡面包含了各種不同的「易」的結構,而各種「易」的結構才是我們的身體可以直接感知、理解和掌握的東西。如果你發現某些東西不夠容易,不妨再把它拆解拆解,拆解到你能夠直接理解和掌握為止。

從神經科學角度,能否解釋 每逢佳節倍思親 的現象?

三觀不正 左半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 記憶 時間 語言 判斷 排列 分類 邏輯 分析 書寫 推理 抑制 五感,右半腦具有影象化機能,如企劃力 創造力 想像力 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如第六感 透視力 直覺力 靈感 夢境等,思念的起因主要是因為觸動右腦的情感神經!而思念的源泉來自左腦提供的記憶! Standy...

如何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進一步理解 心流 flow ?

JKnotJoking 拋磚引玉。剛好今天哈佛教授給我上課時候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就是主修 mindfulness post phd。他說 flow 就是一種你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了乙個事物上,並且是mindfulness 而不是mindless這時候你就會體驗到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沒有完全留意。在cl...

能否從科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的大腦構造相同,然而每個個體的想法卻千奇百怪?到底什麼是思想,怎麼產生的?

當代文壇巨匠 遺傳基因,這是決定你的思考方向的。成長環境決定你的思維方式的。比如乙個人你給他扔到賊窩。但是也不一定會成為賊,因為可能基因裡就帶有正義感。這個不是後天學習的。環境決定思維方式。比如同樣在賊窩。這個人不會學壞。因為有正義基因。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可能更社會。他不會透不會搶。但是可能不願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