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時間 2021-06-08 11:04:02

1樓:鹽選心理

改變是乙個需要不斷練習和積累的長期過程,身心的改變也需要時間。很多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成年人都渴望自由,這種自由既包括形式上的自由,也包括精神上的自由。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乙個問題:明明內心很討厭父母的一些行為,自己長大後卻變成了和他們擁有相同行為的人。

討厭父母的指責和爭吵,自己卻也變成了乙個會不自覺出口傷人的人;討厭父母的冷漠,自己卻也從來不開口說愛、不開口表達感謝,明明內心很溫暖很豐富,卻看起來像個冷冰冰甚至不懂感恩的人,為此受了很多委屈,錯過很多真心的朋友和戀人。

很多現象都在表明,很多時候長大了的孩子會變成和父母一樣的成年人,擁有和父母相似的愛情或婚姻。

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小時候對愛情的印象與感受。成年後,我們會被那些與我們小時候所愛的人相似的人吸引,所以你可能會選擇與父母相似的人。

但如果童年經歷不愉快,就會選擇與父母性格相反的人,因為當伴侶表現得與你父母有相似之處時,你就會感到不安。

為什麼在伴侶身上相反和相似總是相伴而生呢?

因為不管你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像父母,由於你的注意力牢牢地鎖定在父母的愛情和相處之道上,即使你希望關注伴侶與父母相反的地方,在這過程中,只要你在伴侶身上感受到與父母相似的地方,你的潛意識就會產生熟悉感,這會進一步增加吸引力。

於是,你最後選擇的伴侶和父母總是既有不同、也有相似。

而且有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尋找和父母相似的人,因為我們想在他們身上尋求認可,雖然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來自父母的認可。

那為什麼我們與伴侶的相處的行為模式會和父母既相似又相反呢?

因為人類存在模仿的本能。

正是模仿的本能讓我們快速學到了很多技能,讓我們獲得他人的喜愛,也讓我們成為群體中一員——因為群體有乙個重要特徵便是共同遵守並實踐同一套行為規則。

所以,只要你的注意力在父母的行為上,那麼即使你在意識層面告訴自己要改變某些地方,但你在潛意識裡還是在模仿他們的很多行為。

這一方面是因為你對這些行為過於熟悉,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行為給你帶來了歸屬感。

成年後,這種模仿尤其會在情緒失控的情境下發生,因為這時你就會憑潛意識行動。

而且,由於我們沒見過更多的模仿範本,所以即使有意識地修正了父母的行為,我們的很多行為方式也依然不會改變得太徹底。範本如此,修改很難徹底地改變原貌。

我想先帶著你探索一下,你在親密關係中有哪些與原生家庭相似的特質和行為。

第一類:我的家人怎樣面對壓力?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嗎?

第二類:我的父母在相處上,給我做別人的丈夫、男朋友或妻子、女朋友留下什麼榜樣?

第三類: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麼角色?我是習慣做決定的人,還是習慣聽別人的帶領的人?這對我的親密關係有什麼影響?我與戀人的角色是否有彈性,是否能因環境的需要而調節?

第四類:我的家人怎樣看待現實?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的?我的家庭中有沒有一些我十分認同的價值取向?這與我的戀人的價值觀是否存在衝突?

第五類:我有哪些行為和想法刻意與原生家庭相反?這樣做是想擺脫父母的某些負面影響嗎?我有沒有留意到這些行為有時會矯枉過正呢?

第六類: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我和誰的關係更親密?這對我的親密關係有什麼影響?親密關係遇到不快時,我是否會與其他家庭成員聯盟?

通過這種方式試著修正自己無意識的模仿。

拿出一張紙,分三欄。

在中間一欄,把帶有相似性的特質和帶有模仿痕跡的行為一一寫下來,你可以慢慢回憶,慢慢寫。問問自己,我討厭父母身上的哪些特質和行為?然後觀察一下自己,發現哪些特質和行為其實自己也有,把它們都寫下來。

在第一欄,寫下這些特質和行為通常發生在哪些場景中?怎樣的場景會觸發它們?這一步是為了教會你識別並且警惕這些相關的場景。

當類似場景再次出現時,你就有可能第一時間發現,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在失控前就提醒自己要注意,避免重複這些特質和行為。

在第三欄,寫下你希望自己可以選擇的更適合你的特質和正確行為,或可以模仿的榜樣,你可以多寫幾個供自己選擇。

這就是你可以自己去嘗試的三個步驟,這張表需要你平時不斷地補充,你既可以完全靠自己來完善,也可以求助別人,然後按照這張表去練習和實踐,這樣改變一定會慢慢地發生。

但是,說到改變,常常會發生的事情是,明明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這是因為,第一,抵禦模仿的本能需要長期的練習來形成新的認知和習慣;第二,關於親密關係和自我的一切都是我們最感性的地方,也就是說,很多時候理性在這些地方並不起作用。所以我想結合腦科學,和你聊聊關於改變自己的三個要點。

行為管理的痛點和難點永遠都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情緒失控的時刻,那些時刻往往是生活或工作上的關鍵時刻。這背後其實有生理上的原因。

不少人內心秉持身心二元論的觀點,以為解決了認知,就解決了行為。但其實並非如此,身心是乙個整體,情緒背後有腦部各個區域和神經遞質的影響,比如,抑鬱症和血清素之間的關係,多巴胺和快樂與衝動之間的關係,等等。

與情緒失控相關性最大的兩個概念是杏仁核和前額葉,杏仁核過於活躍,人的情緒就會瀕臨失控;前額葉太弱小,人的情緒控制力就會大幅度降低。

第一,想改變自我就要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情緒反應不可能因為你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轉變也發生改變,要有耐心,通過不斷地練習讓身心共同發生改變。

第二,如果你經常情緒失控,可以去學習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是一種可以後天提高的能力。

第三,有些人可以帶著情緒去做正確的行為,所以可以一邊學習情緒管理。

要堅持,只要堅持,改變就會發生。

2樓:呵呵哈哈恍恍惚惚

改變不了吧,總會在夜深人靜想起時就淚流滿面,沒有得到過疼愛也不會愛自己更不會愛別人,但是越這樣就感覺自己自私的樣子像他們,很痛苦

3樓:王嘯雲

以乙個盡力摒棄了原生家庭觀念,成功做自己的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別太在意情緒、情感這種不牢靠的東西,堅持自我,為自己而活,也許會讓很多人不舒服,但會讓自己很舒服

4樓:沛芸

他們是你的父母,無論他們性格如何,貧窮或者富有,他們永遠是你的父母,即便他們給你的愛並非你想要的,但作為父母他們盡力了。

他們只能是你父母。你僅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必用自己的人生來證明對或錯,好或壞。

5樓:金川

80後很多存在這樣的問題,這類問題曾經困住我很多年,到現在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自己,原生家庭造就了現在的你,但是不要忘記下一刻的你跟現在的你是不同的,你不斷的在重生,愛自己,朝著更好的自己走去,加油

6樓:歡樂光腳丫

改變不了的,你能做的是改變自己。

1> 這種生活的軌跡是時代造成的,相比於很多被強行扼殺的二胎寶寶而言,你已經很幸運。

多感恩生命,多感恩生活,多感恩身邊的人吧。心處黑暗的時候,要學會去接納,讓Sunny照進來。

2> 現在你的小家庭,就是寶寶的原生家庭。既然自身受原生家庭的苦,就好好營造自己的小家吧,給孩子乙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3> 如果有需要,就去看心理醫生吧,畢竟術業有專攻。長時間的壓抑,不利於身體健康。

7樓:花小七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多是某種需求的缺失,比如情感需求,愛和關注,支援等等,只要你找到自己缺失的是什麼,然後在生活中關注讓這些需求得到彌補,然後這些影響是可以被滿足被平衡的

8樓:林偉

感覺你選了老公,肯定不止是他的家庭條件吧!他應該也有吸引你的地方!努力發現他的優點!

多夸夸他(●''●)!努力的變得有錢吧!大概有了錢款,沒有那麼多焦慮了!!

我家是農村的,和別人不同的是我家有三個聾啞大爺,我爸爸的親哥哥!他們雖然不會說話,但對我特別好!家裡當時只有我乙個小孩,特別受寵!!!

跟他們交流是不用語言的,所以我很少說話,很沉悶!!!我爸媽在我小時候大概3歲我爺爺奶奶60.70歲的時候,去南方打工!

我大概12歲的時候才跟父母在一塊!大概村裡人和小孩子是沒有什麼惡意的,但是,跟別家不同,就是最大的爭議!我之前不懂自然沒有在意過,直到上小學,大家都會說那是啞巴家的孩子,衣服那麼髒也不知道洗洗!!

大概那個時候心裡是自卑的吧!!不過後來我爸掙錢了,比大部分村里的人要好!你可以發現那些目光變了,。

我現在也是會在相親的時候刻意提出來,看男方的意見!!有時候得到的結果挺傷心的!!我很沉悶,我弟弟的出生是在家庭條件不錯的情況下,我弟弟性格開朗些!

9樓:善蘊

現今心理學界很多人特別喜歡談原生家庭,但其實同樣的家庭,養出來九個孩子恐怕都各不相同。如果從靈性宗教角度看,人還有無盡的前世,那麼這樣想來,原生家庭的經歷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我自己學習心理學時,也曾經歷過糾結於自己原生家庭的階段。如今回望,我的走出來,不是一一修復以前的創傷,而是不再糾結於這樣的名詞之上。把注意力收回來,關注當下的自己,面對人事物時候,該如何做出更加合適的選擇。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zanna 可以多觀察身邊其他人,尤其是家庭和睦的朋友,看他們如何看待及處理類似問題。你會發現有很多其他可參照的 成功路子 自然就可以多角度看待面臨的一些事物。 深林中的鹿 我自己認為是知識和勇氣,知識讓我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也讓我意識到了這種影響已經深深植入了我的內心,目前我差的就是多一點的勇氣,...

怎麼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我很自卑,膽小,昨天有個小朋友跟我打招呼說 「姐姐好,」我都不敢應人家。

向日葵 提公升自信,對自己每做好一件小事大事都要進行自我認可。自我認可是提公升自己的根本。學會自我認可的同時還要學會自我激勵,要相信你可以做到任何你決定要做的事。 蝸牛旅行 我想說,我以前也跟你一樣,現在不能說完全擺脫了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但也比以前好太多了。我的感覺就是,多看書,充實自己,多經歷...

怎樣緩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梁僑輝 樓上浪琴的回覆我基本贊同。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保護別人需要能力,另外,需要先保護好自己。似乎你跟母親已經陷入一種僵化的模式很久了,母親感覺自己的人生被父親毀了,而你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她的這些心理的痛苦就全部向你傾訴,而你在經年累月的傾訴中,似乎已經受不了了。而且母親似乎也沒有通過傾訴產生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