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是否衝突?

時間 2021-06-03 13:46:04

1樓:路燈

認知心理學上面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是系列位置曲線裡的兩種效應,是在關於短時記憶的實驗研究中得來的。

這兩個東西肯定是不衝突的,在原實驗的曲線中,近因效應的記憶效果要比首因效應還要好挺多的。你可以這麼理解,首因效應是差不多固定的乙個取值,因為第一次只有一次。但是近因效應上限是很高的,這個值可以非常大,隨「近」的程度而變化,如果近到無限接近於現在,那這個影響就會變得非常大。

我理解你說的衝突是什麼意思。假如「第一印象」和我們最近的印象距離不遠,那最近的印象有近因效應,最開始的印象有首因效應加「弱一些」的近因效應,那到底「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哪乙個效果更強?

這個關係可能與首因與最近的時間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距離短,那應該首因效應更優勢,反之則近因。

當然,我這是基於認知心理學上關於這兩個效應的定義,至於「第一印象」這類的可能屬於社會心理學之類的研究了,並不保證適用。

2樓:clown

嗯,我認為不衝突先說說兩者的定義吧。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最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2023年提出的。有時也被譯為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交往雙方第一次見面時所相互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的影響,也就是「先入為主」和預設立場帶來的效果。

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荒謬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最容易讓人記住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如果乙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於乙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近應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個體對最新出現的外界刺激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而提出這個理論的人還是我們的大佬洛欽斯。2023年洛欽斯通過實驗證明,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

比如說我們平時常說的有好事和壞事先說哪件事如果我們先說壞事,後說好事那麼我們的心情就不會那麼糟糕,反之。

那麼現在我們來說說這兩者的聯絡吧。比如說當乙個人同時提出了兩個以上的觀點時那麼傾聽者會更傾向哪乙個呢?這個時候就取決於認知者的價值觀念了。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是附於主體價值而選擇和評價。如果提出的論據不是當場依次提出,而是間隔了較長時間,那麼近因效應發生的機遇則更大些。2023年,心理學家梅約和克勞克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認知結構簡單的人,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後來有的學者還指出,認知者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這也就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了)

不過說到底這個和自我防禦機制差不多都是為了快速認識外界未知的刺激以做出正確反應罷。

3樓:小神仙

首因效應是指第一印象很重要,是由於沒有前攝抑制,因為是第一次印象沒有先前的印象的影響,所以第一印象發揮的空間很大,比如求職第一印象,處物件第一印象。近因效應就是最後一次,最近一次的影響,沒有倒攝抑制(也就是因為最後一次,最近一次所以沒有更後來的影響)所以給人的影響很深刻。首因也可以比喻為是人生的初見,最近的一次或者是後會無期。

兩者沒有衝突。

馬太效應與回歸均值是否矛盾?

李銅澄 不矛盾,模型假設不一樣。回歸均值要in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但是強者越強則是由於厚積薄發,得到了勝利的正反饋而越做越好。 Chanhiuyee 並不矛盾,回歸均值是一種情況,馬太效應是一種現象。因為感覺用數學的思維比較好理解,所以用了函式的形式。在函式裡 回歸均...

費雪效應 是什麼?

熱力管道廠家 什麼叫費雪效應?你現在天天把錢存在銀行裡面,銀行呢只會給你三個點的利息,但這樣一年到頭20萬的本金,你也就賺個6000元錢,對不對?但是你知不知道去年可以用20萬塊錢買到的愛馬仕包包,現在已經漲到了22萬了。也就是說雖然你的錢用肉眼看上去是轉的,但是和物價的漲幅相比呢,其實你的錢是縮了...

哪類人容易被近因效應影響?

sousface 近因效應難道不是認知心理學中工作記憶的乙個現象嗎?它是指,我們更容易回憶起一段材料中最後記憶的那些東西。同理還有首因效應,意味我們容易記得一段材料最開始的東西。如圖4 4,最開始呈現的刺激與最後呈現的刺激有較高的正確回憶率,這是一種普遍的工作記憶現象。如圖4 5,影響近因效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