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與道德經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之間的矛盾?

時間 2021-05-30 23:48:02

1樓:

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不足者」,天賦良知和道德底線在心裡的份量是很重的,一些「有餘者」,也許在這一方面是「不足的」。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天之道的體現呢

2樓:solon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馬太效應不是人道,是不道,不道蚤已。

按照他們的邏輯,天之道就是拿多餘的去補不足的,換句話說,均貧富。人之道就是劫貧濟富, 就是剝削。所以要替天行道,打土豪分田地,儒棍們說這太激進了,其實聖人的意思是要按至聖先師的教導行仁義,分給窮人幾口飯吃,社會就和諧了。

看似天衣無縫,自圓其說,但是道德經的另一段呢,你怎麼解釋?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人之道既然是剝削壓迫的馬太效應,為何又為而弗爭?損不足而奉有餘不是與民爭利嗎?為何又叫弗爭?老子這麼智慧型的大師自己打臉?

那麼,何為天之道?何為人之道?「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可見天之道就是一種律,在事物稱為規律,在人間稱為法律。

老子用天網形容約束萬物的規律也暗指王侯制定的法律。

人之道呢?當然是了解天之道的有德者制定的社會規則。同於德(得)者,道亦德(得)之。

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一種說法是人之道就是聖人之道。聖人從來不自誇功德,用功德給別人辦成了事自己越發有德,成功後把榮譽歸於別人自己越發多功。

所以用天之道解釋就是利他而不妨礙,用人之道解釋就是做實事而少爭名譽。

現在我們轉回來看原文:

治理天下的方法啊,就像安裝弓弦的技術。安的太高了就向下壓,安的太低了就向上推。安的太鬆了就減掉一段,安的長度不夠就補上一段。

所以天(子)之道,就要減掉多餘的那些治國方略而增加不夠的那些方略,(聖)人之道,就要抑制那些道德不夠的人的名譽而尊敬那些道德有餘的人。誰能拿著多餘過時的治國理念卻可以讓行天道的君王帶頭尊敬呢,他難道真是有道的大臣嗎?所以聖人辦成了事情卻不刻意示範,成就了功績卻不接受追捧,正所謂上德不德,正因為這樣他不會去故意表現自己的賢能。

(所以莊子說:聖人無名)

」強者愈強」,恰恰不是因為天道無法戰勝人道,而是天道和人道根本就不是對立的。天道在人類社會表現為最適合的社會制度(集體無意識)和科學、法律,人道在人類社會表現為最適合的狹義道德、集體價值觀(集體潛意識),如果統治階級不想行天道也不想行人道,那麼必然有一種偽天道和偽人道大行其道(比如儒教的仁義和佛教的逆來順受),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莫能知莫能行,說的就是題主的疑問產生的根本原因。

3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下句是,而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再往下,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把兩個都說了。

天之道,講究的是平衡

人之道,講究的是極致

道之於人,必然的要求就是要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必然會打破原有平衡,無論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還是強徵恆強,都是推動變化的必然要求。而事物發展必然會有乙個極限,到達這個極限後,運動變化必然會趨於停滯。

道之於天,必然要求事物」生生不息「

這矛盾就出來了,事物發展到極限趨於停滯,事物還要生生不息。那麼必然要損有餘而補不足了。

中國思想文化中,最講究的就是「時」和「位」的關係

符合「道」就是應「時」,應「位」

有餘以奉天下,就是應」時「,應」位「。這是符合道的。

所以說,天之道,與人之道並不矛盾。矛盾的是我等凡人,分不清什麼有餘,什麼不足。

4樓:靜靜地

時間跨度不一樣,人之道,時間跨度當然不如天之道。

樹木生長發育時,高的樹吸收更多Sunny,從而長得更高,這符合馬太效應。但時間繼續,樹繼續生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就是天之道。

5樓:吳馨

馬太效應是人道。這個只是表象。逃不出天道的安排。很多企業家越來越富裕,不還是一夜返貧?或捐獻或橫災或死亡等等

天道是公平的。不管高低貴賤在天看來都一樣

6樓:吃包

人之道也是天之道的一部分,但是人的靈智賦予它獨特的意義而成為人之道。

馬太效應也是說的人之道的這部分。

天之道是宇宙本身的引數和性質決定的,是客觀的物理系統,能量會趨於穩定,抑高補少。

人之道是人的心智構造出的屬於人類的系統,和馬太效應一樣,是在社會這個範圍內是成立的,是從人的心理活動中歸納出來的。不過長遠看來人的社會依然在天之道的約束下,任何不平都終歸黃土,特別的只是人主觀上賦予它以意義。

7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

先說前一句: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

這是天之道,現代科學稱為熵增。

再解下一句:

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

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借助權威,借助貴人,借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造成馬太效應。

何以解?

凡人謙虛卑微,不自盈自滿,則天補之;聖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

8樓:囗囗囗

馬太效應是「人道」,和老子說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一致。

老子認為天道損有餘補不足,至公至正,但事實未必如此,虎狼強牛羊弱,天道沒有損虎狼補牛羊而是讓虎狼吃牛羊。南方雨水多北方雨水少,天道沒有損南方雨水補北方,倒是人在搞南水北調。有的人強壯聰明,有的人羸弱愚笨,天道沒有損強壯聰明者補羸弱愚笨者,倒是人有扶弱濟困的機構。

所以天道未必皆公,人道未必皆私,不必貶人而崇天。

9樓:魏華珍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認為「天道」的特點在於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而「人道」則反之。

明沈一貫《老子通》在批判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時利用了這一命題,指出:「人之道則不然。裒聚窮賤之財,以媚尊貴者之心;下則箠楚流血,取之盡錙銖;上則多藏而不盡用,

或用之如泥沙。損不足以奉有餘,與天道異矣。」

資本愈是雄厚的人賺取利潤會愈容易,而小公司、小商人兢兢業業,努力掙扎,卻常常一經風浪,頃刻翻船,貧困地區一戶農民飽受嚴寒酷暑、一年辛勤勞作的收入,抵不上有錢人隨便的一頓午餐,並不算罕見和驚人的例子。

綜上,老子所說的「人道」和與馬太效應並不矛盾,恰恰相反他們是契合的。

馬太效應與老子的「平衡之道」相悖嗎?

Excel Brain excel brain 中庸與極端 均值回歸,物極必反,調節迴路,VS 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增強迴路 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是兩種基本自然規律,但更本質的講,平衡之道包括了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的最終結果也會歸於平衡之道 崔聞山 人道十年,天道百年,現代人生命時間長,如果活到80...

如何理解均值回歸和馬太效應?兩者矛盾嗎?

習羽曜 不矛盾個人淺見 馬太效應是均值回歸中的特殊情況並非所有 強者 都會愈強,弱者 都會愈弱,變強還是變弱,長期來看取決於於內在價值,而內在價值在此過程中是可以發生變化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認為均值回歸是單純的負反饋機制 積跬步的小烏龜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馬太效應反映的就是興衰在單個週期...

知乎的問題回答排序如何避免馬太效應?

can dun 有影響。我們部門剛發起乙個產品品牌的投票,徵集了10多個名稱。但大家對這事不是很積極,我就是基本上會掃一眼前幾個和投票最多的幾個。看見得票最多的那個還行,就投了它,其它的根本沒看。所以,會有從眾效應。 預設排序是按照贊同次數排序,就像這個答案也許永遠不會被看見,這個機制還是有問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