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影響周圍的人?

時間 2021-05-09 16:50:45

1樓:scallion

我覺得你可以成為一名教師。

首先,從「影響」父母改變教育方式的角度。教師角色在家長心中更具權威性,相對來說你會更容易「影響「父母。

其次,從「保護」孩子的角度。教師與孩子日常接觸的時間比父母還長,是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可能相比起父母,更相信老師說的話。

你完全可以通過日常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並間接將你的教學理念傳達給父母。

2樓:

我個人認為你的心理學水平還遠遠沒達到影響他人的地步。學心理學,先要學會觀察,分析和傾聽,然後才是影響別人。還是先腳踏實地的學習吧,心理學並不是學了理論就能拯救別人,學了就能看透別人的,你既然學過基礎的理論,難道還不明白這一點嗎?

3樓:「已登出」

有一段時間我的朋友總是困擾在感情問題上,每天都很不開心。我很著急,很想幫助她趕快走出來。

就問乙個關係很好的老師怎樣才能幫助她,老師告訴我說:人不是神,沒有能力控制別人的思想,但是是可以用自己的開朗快樂去感染到別人的。

可能你沒辦法用填鴨式教學的方法直接改變別人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堅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別人可能就會為你偉岸的身影折服,加入到你的隊伍來。。。比如,對那些收到少的壓歲錢的孩子說:不要聽他們的,其實你也很棒,看好你哦!

4樓:蔡中元

心理學知識本來就可以用來影響人,特別是教育,更是如此。學校裡的孩子受到明顯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面對這種情況,從教育的角度難道我們不該「插手」或「干涉」嗎?不然我們家訪幹什麼呢?

我們開家長會做什麼呢?如果我們能做出一點對家長對孩子都有好的影響,為什麼不做呢?

說實話我有點反感心理諮詢界的人本主義取向,「不來尋求幫助我就不會主動給予幫助」,別把這套用到生活或其他工作當中。諮詢歸諮詢,生活歸生活,而「生活既是教育」,很難想象作為教師或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是這樣的態度「你不來尋求幫助我就不會主動給予幫助」。

也不要對自己的幫助有太高的期望,能制止這種現象的再次發生就是成功的影響。能有其他的收穫那就更好了。

當然我的情況可能和你較大出入,能不能起到好的影響還真是因人而異,視情況而定。我是教師又是心理老師,自己又有孩子,如果我向我的親戚分享育兒經驗,可能他們會更願意接受一些。而要讓你更有影響力,你可以想想還有什麼資源是可以利用的。

5樓:

學心理學的都有這特點,我現在看見類似情況,特別有衝動去做點兒啥,無論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是專業帶給我們的「贈品」?為此也沒少糾結。

如何發現周圍人用心理學操縱自己?

以下內容中二自戀警告雷者遠離 嗯哼?下意識地用語言行為影響別人似乎是一種本能我覺得很明顯,說話目的性很強,而且不太有很肯定的說法,會帶很強的誘導意味,一點點引導過去 乙個表情豐富的人,你不要覺得他好單純,開心不開心都在臉上了。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想讓你看到這樣乙個表情呢,對吧?總之,目的性挺明顯的啊,...

心理學中有哪些好玩的知識?

知識不好玩,一起學心理學的那群同學很好玩,嘿嘿。你可以試試讓一些人讀那種心理疾病診斷類的書,他們看完後肯定會這疼那癢,覺得自己也得病了。沙盤也挺好玩的,小時候夢想的玩具都在這裡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覺得比較好玩的知識都是那些很玄乎的,比如榮格的書,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這種神秘感很好玩 花採 好...

如何用心理學去解釋父母的嘮叨

心理諮詢師劉大可 第一是習慣,這是一種慣性,父母喜歡對孩子進行勸導,一時半會這種行為很難去改變,這是一種習慣。第二是要求,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是進行命令,比如起床,多穿衣服,多吃點,早點回家吃飯,學習,這種重複話語會形成嘮叨 第三是本質,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就是容易重複做某些事或者說某些話,這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