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裡的「艱」字的釋讀有什麼依據?

時間 2021-10-16 08:10:58

1樓:稽古明今

解釋為「災禍」的依據是大量的卜辭。

【女+壴】 的寫法是壓倒多數的,上下文基本是固定的疑問句「其來【女+壴】」,還有肯定性的占卜結果「有來【女+壴】自東/北(方位字)」,或者否定結論「亡來【女+壴】自方」。

加上一些戰鬥描述(如合137有「徵」、「俘人十又六人」字樣),推測多半是占卜有沒有戰爭這種不祥之事。

所以,承接公認分析「壴」為傳警之器:

【女+壴】聲母同「女」n,音同「難」字,義亦同。

【卪+壴】聲母同「卪」j,音同「艱」字,義亦同。

而字根「堇」早就有了,殷商甲骨文裡面有,更早的倉頡所作大篆(漢以後叫古文,如孔壁書、三體石經直下式字型)中就有了,一直存在於黃帝典籍並為三代一脈相承。

其實大量倉頡大篆的字根可以在殷商甲骨文的異體字裡面發現,有的佔主導、有的佔半壁江山,有的佔很少比例。先秦不同時期官方文字普遍沉澱、繼承使用恐怕是常態,不是像秦始皇之後大一統的規範常態。

堇=黃+土。黃土是粘性很強的,可用來燒製陶器、磚等,非常緻密,這可以解釋「謹、勤、覲」等字,都是形聲,jen(現在的拼音規則寫成jin,也就是細音en)

「勤」石補1上

難石13下

上面「堇」字根裡面的「黃」略有區別:乙個是把日光作為標準,乙個是把(金秋成熟稻)田的光作為標準,應該是異體寫法,具體哪個是最原始倉頡大篆寫法,恐怕要追溯到夏文字了,需要等待可能的三星堆、或者不見冢之類的出土文字了。

殷商帶來的是東夷商文化,對繼承的夏朝字有改動,就好比周初幾乎完全繼承殷商官方文字,但隨後不久就開始改動,加入了自己一朝的文化特點,先秦每朝的文字型係是不大一樣的。

從目前出土的商甲骨文來看,同樣表達「艱、難」這兩個概念,殷商造字方式是不同的,它側重用」壴」的傳警概念來表達,而且發音是湊更早期的倉頡所造大篆這兩個字,「卪、女」更多的作用是湊發音,並不能很好的兼表義,這也顯示了殷商文化並不如黃帝為代表的古中原文明發達。

到了周金文,逐步的回歸更先進的倉頡大篆,當然,依據的是上古經典,所謂「三墳五典」之類吧,改的過程就是近現代文字學誤以為的「訛變」,其本質是重組、整合殷商官方遺留文字與倉頡大篆兩大文字系統的字根,可能也有少量新字根產生。

金文「堇+壴」正是整合兩大上源文字的體現,而「壴」是不參與發音的,而且這只是過度階段的做法,象毛公鼎還有「堇+喜」,從字形上看,「喜」是人高興起來說話聲音如鼓般又響又高頻的意思,但這樣造字整個字的意思有點費解,也是不夠完善沒被選擇的原因吧。

需要注意的是,《說文》有「覲、艱」兩個字,右邊不一樣,「艮」=日+匕,肯定不是「目」,艮同樣不參與發音。

「堇」這個字根到了周朝出現了兩種寫法:堇、漢的右半邊。其實是一回事,「漢的右半邊」下面就是個「火」。

周金文裡面」火「有兩種寫法:有同殷商字根體系的「火」寫法:八+丨+一,也有同倉頡大篆體系字根的寫法:

八+入」。而秦朝秦隸與小篆似乎都只有回歸到倉頡大篆的「堇」一種寫法,是漢隸又找回了過去的寫法,分化出兩個字根。

當然,還有沒解決的問題,就是「難」的發音。六書的造字原則,每個漢字的發音,必與其字根有關,至少聲母、韻母之一來自於部件,但nan與「堇、隹」聲韻母都沒有關聯,這可能是《說文》不列「難」而列「堇+鳥n」的原因。

其實「堇」也是這樣:黃huang、土tu跟jen沒有聲韻母關聯。

還有就是「艱」的「艮」表達了什麼?從秦隸看,艮=日+匕,對「艮」,許夫子的解釋是有問題的。

還需要等待更多的古文本證據,相信真正的謎底是清明直白的。

2樓:水之甘然

唐蘭先生是讀為「艱」,此字從「鼓」,「艱」有古文「囏」一般認為這個字形就是從甲骨來的,當然最早是羅振玉就發現此字與「囏」的關係。比如詁林就指出唐蘭先生的問題這個字和「嬉」恐怕沒關係。

最近的說法是陳劍的,陳先生較為全面梳理了這部分內容,我就直接複製過來了:

當然,這裡還要說明一下,這個字最終還是沒有解決,釋為「艱」仍然缺少一些支援。

3樓:jointer

艱和蹇同音同義,而蹇則是坎卦和艮卦的組合,艮是艱的右邊,坎卦的圖象是個放倒的水,最早的水包括漢水,所以艱的左邊是漢的左邊。

艱和漸同音,漸是巽卦和艮卦的組合,巽卦的陰文含個女字,而艮對應山,山是豈的上面,巽上邊的兩個已放乙個在山下邊是豈,同豈。

所以艱既不象形也不會義,只是和蹇漸同音罷了。

4樓:屠龍少年周旭

甲骨文中「艱」字有三種寫法:

△1、女壴

△2、壴卩

△3、[漢-氵]+壴

△1從女、△2從卩,都是跽坐著的人,這個人守在一面鼓(壴是鼓的初文),如果有艱險之事發生(比如敵人來犯),便擂鼓預警。是會意字。

△3把女或卩換成了[漢-氵],這就變成了形聲字,[漢-氵]是聲旁。至於[漢-氵]字本身在甲骨文中到底怎麼讀、怎麼解釋?比較複雜,爭議較大,在不少辭例中[漢-氵]可直接讀為艱(或以為[漢-氵]就是艱的初文)。

在金文中,壴經常加「口」作為飾筆,就成了「喜」,[漢-氵]或訛變成黃,或加註火形,與「堇」字形近。這就跟《說文解字》中「艱」的籀文寫法(囏)一樣了。

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3推出的艱,而△1、△2在甲骨文中和△3用法一致,故也是艱。

之所以認為△1、△2、△3三個字是異體關係,主要是因為字形有關聯,且用法一致。甲骨文中尚有[亻壴]字,從字形上看和△1、△2接近,過去有人把它也釋為艱,但他的用法和△1、△2、△3不同,故不能算作異體。

《甲骨文詞譜》4-517

不過此字也確實有些疑團。

△1、△3甲骨文辭例很多,△2很少見。

△3到金文只有有限幾個辭例,△1、△2失傳。

到了簡帛文字中,△3也找不到了,只在《說文解字》、《周禮》、《三體石經》等少量文獻中留存。但並非這個概念不存在了。如楚簡假堇(上博簡)、慬(郭店簡)、勤(清華簡)為艱、秦簡假豤(雲夢簡)為艱、漢帛假根(馬王堆帛)為艱。

楚簡諸字從堇字得聲,可以看做[漢-氵]的延續。艱可以看做△3加註聲旁艮,去掉表意功能較差的形旁壴而來。秦簡又從艮得聲,所以……但秦簡的樣本太少,也不好說就是被秦系文字帶偏,甩鍋給秦始皇。

主要參考:

漢語多功能字型檔

K877.1-2013-甲骨文詞譜-朱歧祥

H121-2017-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白於藍

K877.1-2014-新甲骨文編(增訂本)-劉釗

K877.3-2011-新金文編-董蓮池

甲骨文的冊字能說明商朝已有簡冊麼?

explorer 可以說明當時就有簡冊。本身甲骨文卜辭就有自右向左寫的習慣,這就是有竹簡才帶來的習慣。商代的史官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又被稱為 作冊X 可見 冊 就是史料和典籍。尚書 多士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但問題是,現代考古發現的竹簡最早還只到戰國時期 而且基本上是楚國的 就連春秋時期的竹簡都沒發現過...

骨 的甲骨文為什麼長這樣?

林彬懋 我不是吹毛求疵。這裡對 冎 別 與 另 別 的解說很詳盡,可為佐證。我再來說說 冎 與 骨 的關聯。冎 為 去肉之骨 當無爭議,但 骨 為 肉之核 卻無人關注。以是,當 冎 作為動詞解,則 去肉之核 以令 骨 顯現之時,其漸次顯現之 骨 從 冎 其所覆之肉流出。若 肉 可引申為 肉體 那麼這...

甲骨文最新的Exadata X4有哪些技術更新?

LSI China 最新資料庫雲伺服器Oracle Exadata資料庫雲伺服器X4,在功能和效能上均得到了全面提公升,提供了卓越的應用效能,延長了執行時間,提高了效率,可簡化系統執行,並充分利用對業務有關鍵影響的資料。總結起來,包括六個重大革新 1.最新的DLC技術。Oracle Exa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