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漢服是右衽的,但 衣 字在說文裡卻明顯是左祍象形的?

時間 2021-05-06 04:04:25

1樓:稽古明今

這是乙個不小的難題,難在兩難:象形是漢字體系的基礎-直觀並符合人的通識,但這個「衣」字的小篆、秦隸都是「左衽」(穿著者體位),豈不錯了?而且服裝方面,華夏文化的夷夏之分在整個幾千年的傳統歷史上非常清晰的,就很矛盾。

這就要找到漢字的源頭:倉頡所造的古文本,先秦稱為大篆,後世的文字都是參照倉頡大篆加入了本朝文化特點創制的,正本清源可以解惑。

倉頡大篆在清末民初時幾乎與商甲骨文同時出土,這就是三體石經,刻於曹魏時期,與熹平石經齊名,晉朝被毀,唐朝魏徵收集整理時已經十不剩一。上面有「古文、小篆、漢隸」三體對照,「古文」是秦漢以後對這種字型的說法,先秦就叫「大篆」,源自於孔府壁中書,目前只剩440個左右字頭。

這裡面沒有單獨的「衣」字但有「狄」字,跟今天的寫法完全不同:

左衽是用明確的左勢「爪」部件來標註的,而右門襟的筆法是彎曲如人字的脊柱形(不是右撇),以短橫指事門襟,換句話說,右門襟的一豎不僅僅畫象門襟,更像人形,以指明衣冠唯人所用。

實際上,漢隸書寫法裡面(居延簡),右門襟已經用豎鉤替代了小篆、秦隸右捺的左衽誤導,楷書繼承漢隸筆意,楷書寫法中第五筆的左丿才是右衽,而第三筆的左丿和最後一筆的右捺代表的是左舒右展的大袖。

歷史上,書法家和文字學家的身份始終是合一的,因為上古文字就是這樣造的,每一筆畫都有意義、筆勢體現了意義,漢字包含的資訊量不僅僅體現在間架結構中,也體現在筆勢的精妙之中,練字不僅僅是技術活,也是領悟力的提公升。

現在因為受甲骨文、金文刻畫筆畫簡單的影響,總覺得書法是後發展出來的,僅僅是一種藝術,不是的,漢字的智慧型一開始就完備了,只是為大眾掌握並發展到頂峰有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至今完備精密的倉頡大篆不被重視的關鍵原因。

2樓:

用我前幾天發現的有趣的圖來回答吧

這是塞爾柱算端阿爾卜-阿爾斯蘭(Alp Arslan, 意為英雄般的獅子Heroic Lion),格里高利歷2023年在曼奇克特戰役中擊敗羅馬皇帝羅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 Diogenes)的強力君主。

這是他的兒子,馬立克-沙(Malik-Shah,名字就是閃公尺特語「王」和波斯語「王」的組合)。

你觀察下他們的衣服。

3樓:克明峻德

甲骨文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左右不別,如「司母戊鼎」與「後母戊鼎」,司與後,後在這裡就是乙個反文,故長期被誤認為是司,這樣的情況很多,比如「女」字,部首「人」,再比如甲骨文中的「明」,有的寫成左月右日,等等,「衣」也是一樣,就像上面那位回答者所例舉,衣字有左有右,可能在長期演變中這種彎筆朝右的佔了主導,逐漸定型。

4樓:趙瑾昀

終於回來了,這道題沒貼「文字學」標籤,那麼我為了方便讀者就不用大唐正楷答題而照例用當朝規範字作答。

以前我學小篆那一陣,漢服風還沒刮過來,所以我沒這麼多疑惑。

等到漢服風颳起,讓我也知道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的時候(特別是左衽右衽之別),我回顧了一下我之前學的古文本,也產生了和答主同樣的疑問。

後來我又看了更早的殷商甲骨,並且在朋友(他精通小學、詩律,也是漢服控)的幫助下,這個問題算是明了了。

以上部分都是筆者在嘮嗑,沒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裡開始看。

甲骨文「衣」字左右衽皆有

左衽如右衽如

除了交領外,還有疑似圓領的

(這句話看官一定要牢記,待會兒要用到)

接著上兩周金文

我們可以看到,兩周金文「衣」的總體形態,已經和說文小篆形態差不多了。(有些許例外,比如最後兩個來自盤和伯晨鼎的字形,疑似圓領)

接著上東周諸侯國的簡牘文字(秦系和楚系)

(秦系簡牘文字)

(楚系簡帛文字)

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從兩周金文到秦系文字戰國文字到說文小篆,「衣」的字形,差不多都是這種形態。

與最前面列出來的殷商甲骨文作對比,加上筆者之前提到的「衣」字古文本的特徵——右衽者,其末畫亦多折向右邊,即著衣者之左側。我們可以發現金文、秦系文字、楚系文字、說文小篆,其末筆都是清一色往右邊折的,正好與甲骨文中的右衽「衣」字形相對應。而左衽「衣」基本消失了。

至於為什麼題主以及筆者之前將說文小篆中的「衣」理解為左衽,我推測這種字形(而且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寫法)應該是省筆。(當然從甲骨文到西周早期的金文,目前還缺乏過渡的中間字形做支撐,期待未來的考古成果。我此處的假設,是基於周代已經流行的華夷之別、交領左右衽之別的共識。

)即變為

(筆者用iPad畫的,字醜請見諒)

這其實是筆順問題,最後一筆應該是與右邊相連的(即我畫的第乙個圖)

後來人們寫著寫著就成了我畫的第二個圖,這個圖的特徵是左領(也就是圖的右邊)蓋住右領(也就是圖的左邊)的部分不明顯。

以至於後來那些不講究筆順的,乾脆把最後一筆與左邊部分連起來,這就成了我下面這個圖:

所以我說啊,筆順有時候不要細究,因為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有時候啊,筆順這種細節問題,還真就反映了對漢字的認識,非常有用。(當然我說的有用和沒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沒有,有些很有用。)

為什麼我國古代沒有出名的海軍將領的?

為什麼這麼多回答都沒說國姓爺成功的啊。這才是中國古代海軍指揮的巔峰好嗎。蘇定方打白江口是自己登陸上去陸戰抄後路的,鄭和都是飛龍騎臉的。真正的主戰場在海上的史詩大戰還是廈門之戰。滿清從沿海省份的水師中湊了上千艘大船,浩浩蕩蕩地撲向和大陸只有窄窄的鷺江的廈門,朱成功只率幾百艘的主力回擊,在明鄭方還有勢力...

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多是畫像而古希臘羅馬的多是人物雕像?

說一些題外話。受道釋造像的影響,中國有些朝代也是為皇帝製作雕塑像的。唐代很多道教宮觀供奉有唐玄宗像,現存文獻中記載的各處唐玄宗銅像據統計就有29例 聶順新 唐玄宗御容銅像廣布天下寺觀考辨 宋代具有濃厚道教性質的景靈宮,專供奉宋歷代帝后塑像 稱為 神御 景靈宮地位非常高,是宋代皇帝宗廟祭祀禮儀中極為重...

為什麼我國古代的建築都有門檻,而且很高,有什麼實用意義嗎?

polyushka 首先說門檻是個什麼東西。門檻其實是住宅大門的一部分,同門板,門框一起構成完整的門。不過也可以說,門檻其實就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門框。門檻也算是門框的一部分。要知道,門是必須要完全閉合的。這也是門存在的意義所在。想要閉合,門就不能同門框和地面之間留下縫隙。但是門板卻是又不可能直接貼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