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生數與成數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5 19:43:57

1樓:林彬懋

「十」與「數」同音源當非偶然,以「十」乃「數之具」故。那麼當「數未具」而僅有「卦」(或「圖符」)時,其「卦」能稱名為「數字卦」嗎?若能,數已具,「數字卦」斷無「以六個數字為一組」之理,以「卦」所依者,為「《易經》除了具有巨集觀哲學方法外,還包含有一整套完整的數理計算方法」,以「卦」之「巨集觀」與「完整」必具「十」之「數之具」的觀念故,更以「數字卦……只有一至九數」必具乙個由「九」之「屈曲究盡」至「十」之「數之具」的跨越觀念故。

若不能稱名「數字卦」,那麼這一切謬誤就簡單多了,以其「卦」僅為「圖符」,與數字無關故;如此一看,即知「數字卦」之名本身即為乙個吊詭的述說;再者《易經》成書的「史前史」時期或未成書的「無字易經」神話時期,阿拉伯數字已經存在了嗎?如果存在,中文之數絕不可能造成,如果不存在,如何能以後來之「度量數」來詮釋「易理」?中文之「數」講「象」不講「量」,非同小可,深涵易理,故老子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直截契入《尚書》的「皇極」觀念。

妙的是《老子》說「數之象」,至三而止,以「四」變異又包並,破了「太極兩儀三才」的「三位一體」,不得說故;但《老子》又有諸多數字引申,如「域中有四大」、「猶兮若畏四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六親不和有孝慈」、「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等等例證,在在說明了中文的「數之象」在老子出函谷關前就已有了「度量」之意,甚至「三十輻,共一轂」更有將「基數的第三位」乘以「數之具」,而有「乘數」的觀念。

「乘數」觀念生,「除數」觀念必隨之,故《老子》又有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之說,透露了「分數」的觀念已具形;此時距離「秦廢貝行錢」的年代尚早,但因「度量數」的觀念已成,所以提供了秦朝統一天下貨幣的先決條件。

尷尬的是,這些「度量數」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由「數之象」轉變而成,現在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這些「度量數」的描述說明了「物」的觀念已經開始腐蝕人心,所以老子不惜造《老子》,來說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之理,更回溯而上,苦口婆心說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以總結「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肰」也。

至此《道德經》成,但是萬萬料想不到的是,《老子》本「因緣所生」,不具文字,因經成,「物形之,勢成之」反而令「道生之,德畜之」消泯,更使得「來自原始採集活動中由選擇所造就的『類歸』方式與『種群』性認識特徵」開始分崩瓦解,以至使「中華先民沒有注重『數』而重視『文』……沒有堅持以『數』量『物』的做法而選取了以『文』志『象』的原則」就在《道德經》成經時,整個顛倒了過來,所以研究中國哲學思想者必須將後世所發揚光大的「度量數」觀念回溯之,以期乙個已經往下奔流的思想能夠從「勢成之」逆轉,循「物形之」而上,窺「德之貴」,知「道之尊」,方可知「自肰」。

這個思想的逆轉是曰「還滅門」,由《老子》的「肇事」觀之是個契機,以老子在函谷關所言本「無字」故。何以故?因「老子修道德」所承襲的中國哲學思想有《尚書》與《周易》兩大傳統,其司職為「周守藏室之史」,其時為中國經學流傳之始,其所承襲者「成周時代為『儒氏』之道──所謂『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

故知此時的「儒道」是不分家的,所承襲者均為《尚書》與《周易》兩大傳統,甚至後來在六朝從印度傳入的佛家思想,與其說與「儒道」融會,毋寧說是就《尚書》的永恆之學與《周易》的流變之學加以融會。

現在乙個千古秘辛來了,為何「成周時代……儒以道得民」?我求遠無憑,以「儒」字試作推解,因「儒」從人從需,「需」從雨從而;「而」多有混淆,以其字形觀之,「而」為「頰毛也,口上曰髯,故冉(髯之古文)字左右分披,而蓋唇下之須,故下垂也……而亦謂頦下毛也」,屬字之「純形」,不得再解構,但因「『而』蓋唇下之須」,故由之引申出來的「需」字乃借「須」音,並非因「雨」成音;「需」在此與「雷、電」相似,因「而」字「其形不能顯白,因加同類字以定之,是謂以會意定象形」,以「需」示「有所欲求」或「必要之物」。

何以故?轉借「而」的「下垂」之意而已矣,又因「下垂」之物必柔軟,故「而」更轉為乙個往下轉折的連線詞(conjunction),用來轉換口語文氣,如「轉而、進而、因而」等詞,都有在敘述中求其「緩和」的用意;由於這種詞語甚含「轉承」的作用,用久了自然而然就再轉借於其它的轉語詞如「然而、而然」,或語助詞如「而已」,甚至多層轉借後,「而今、而後」或「而今而後」已自隱含一股「柔弱的訴求」之意涵;當然用得最多的「而且」,不論表示「平列」或「更進一層」,其語氣均有「緩和」之用意,而「而立」由《論語》的「三十而立」引申到「三十歲」的代詞,雖然均有一種「到三十歲就有所成就」的期盼或讚許,但其口語難掩「弱勢」的情懷。

這麼多詞語裡,「然而」最妙,以「然」為「本來如是」,但「然而」不止將「轉折連線」的口語延續了起來,更在「承接」的語氣中「讓步」,甚至全然否定前延而有了「但是、可是」之意,以其在「承接」中「否定」,開創了獨特的中文敘述「否定語法」的先河;其因即這種敘述方式雖可見於其它語言體系,如英文的「but, however, nevertheless」等,但卻因無「然」的「如是如是」囫圇渾圓之意,所以也就缺少了乙個「情斷智生」的契機。

「情斷智生」是一種悟境,非「禪」,與草木之初生相同,其「生也柔脆」;雖然「柔脆」,但其「生」為「陽」,以「斷」屬「陰」,故能「負陰而抱陽」,更以其「陰」弱,故能「轉而」,否則無能「抱陽」;「然而」亦是如此,以其「本來如是」的囫圇渾圓狀態弱化,陰起陽現,故得以「而」之;茍若「如是如是」無以造作,「然而」無論如何造作都是「而」不起來的,就像「斷」雖屬「陰」,但「情不斷」卻屬「陽」,原本都為「二象之爻」,以「否定」生智。

何以故?因「生」者,得也,抱也,現也,起也。從這裡觀察這麼乙個「而」被定在「雨」下而成「需」,是很無奈的,蓋因「而」與「雨」同,都為漢字的「純形」,原本不得解構,以「而」為「人類之純形」,「雨」為「天地類之純形」故,但由於「雨」牽涉到了「天地」,故緣其「負陰而抱陽」而有了內意。

「雨」字甚美,如詩如畫,以字形觀之,「一象天,│則地氣上騰也,冖則天氣下降也,陰陽和而後雨,點則雨形」;其地為陰,其天為陽,因有地理之意,故陰陽倚「阜」,但「氣體」則不然,故「地氣上騰」為昜,「天氣下降」為侌,是以「陰陽和」實為乙個「『天象』感應『地理』,『地理』感應『天象』」的自然現象,隱藏乙個從戰國時代就已悖逆「周易」的「易緯」思想,故宜以《老子》的「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還原之,以示天地本渾圓,不動自虛,其動必愈動。

「橐籥」者「冶鐵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於內者,籥也」;這樣的詮釋好似有理,但「橐籥」兩字都非「純形」,解構起來繁複無比,不知老子出函谷關時,「橐籥」兩字是否已造?若未造,「橐籥」極有可能為後人所附會;若已造,則「橐籥」須解構,否則不能了解「橐象太虛,包函周遍之體;籥象元氣,絪縕流行之用。」困難的是,既然不知「橐籥」是否在春秋時期已成字,斷無堂而皇之將「橐籥」解構之理,故只能從「絪縕」下手;雖然說「絪縕」也非漢字之「純形」,但是卻知其假借自《易經》,蓋因「易曰天地 ,今本作絪縕,它書或作洇熅(氤氳),此合兩字而成義者,為會意之奇變」;如此一來,《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也就豁然開解了。

何以故?「易曰天地 」,取天地本囫圇渾圓之意,更取「壺」分別包「吉凶」而成字,亦即「虛而不屈」的渾沌之意,其因即「 者交密之狀,元氣渾然,吉凶未分,故一從吉,一從兇,不定之詞也」;以之詮解「籥象元氣,絪縕流行之用」,似已充足,故就此打住,至於「籥」從竹從合從品從冊,解構起來可直截與「扁」字發生關聯,屬於乙個往下奔流的思維,我在〈遺忘與記憶〉有長足的發揮,這裡不再贅言。

「 」的「交密之狀」一說高妙至極,堪可證明《易經》有搭建一條通往《尚書》的「洪範皇極」的意圖,其因即《易經》逕取「壹」字,將「吉凶未分」的渾沌狀態,裝置於壺中;渾沌置於壺中,勢未成,物未形,似凝似動,「動之微」之「幾」將動未動,一動而入《易經》之論述範疇,不動則為《尚書》之論述範疇,其因即「壺(乃)盛物之器, 乃將洩未洩之時,故(得而)從之」;這麼一來,就把「虛」字帶引出來,而證明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直截承襲自《易經》與《尚書》,並非僅為《易經》。

道家的根本思想為「太虛」,論述者眾,這裡不再複述;但「虛」為何意,可就成了千古疑團,連後世詮釋《老子》的「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都紛紛棄「虛」就「動」加以詮釋,而且還從相隔老子造《老子》期間不短的戰國末年,就一路錯了下來,是以方東美教授一眼指出,大力指證「周易幹鑿度」在傳入秦朝時,就已經違背了《周易》本身的思想,因在「『周易幹鑿度』裡面,所謂的『天地之間』,是以交錯的律動的變化向前推進」,卻不料因其「交錯的律動」、「律動的變化」,甚至「交錯的變化」,只能在「向前推進」裡詮釋「爻變」,反而就此偏離《尚書》,也中斷了《易經》與《尚書》之間的聯絡。

方東美教授這個歷史驗證真乃石破天驚,因為這麼一路下來,到了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時,當然就錯得離譜了;這裡有個關鍵,人類思維運作本身即為動態,所以易動不易靜,而且一動,「動而愈出」,思考愈盛,愈靜不下來,遑論進入「虛」境?事實上,這個「一動一靜之間……就是『太極』」,原本就是「太虛」;但困難的是「虛」字未造,「動靜之間」的「太極」或「太虛」原本無形,不止畫不出來,更因「動靜之間」的「交密之狀」、「吉凶未分」的渾沌狀態、「將洩未洩」的時空狀態,使得這麼乙個「太虛」猶若置於壺中,恰似「 」合兩字而成義,「虛」字於焉起造。

易經中的九二,九三,九四等是什麼意思?

天上有天 標序而已。九為天之數,六為地之數,強調從天地之道。第一,龍潛入密林,不可追獵。龍潛入林,勿用 第二,若看到龍進入田中吃禾,當召見大人占卜。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第三,君子當如龍般終日虔敬,傍晚警惕危險,小心無妨。君子終日虔虔,夕惕若厲,無咎 第四,若龍跳入湖泊或深淵,可入水獵殺之。龍或躍入淵...

有理數 的 有理 是什麼意思?

Chenxing Li 有理數 無理數 的定義 可以 無法用整數相除 p q 的 比例 方式表達的數字。然而,比例為什麼要用 理 字呢?追根溯源,首先要由發現 無理數 概念的古希臘人來背鍋 在古希臘語中,描述無理數的形容詞 alogos 是個多義詞 既可表示 缺乏理性 又可表示 無法表達 的詞源 是...

中考配額生是什麼意思?

景諳 我不是很確定配額生跟我們當地的名額生是不是一回事。我就暫且把配額生當作名額生來解釋一下 鄉村和城裡的初中教學質量等方面可能會有一段差距,所以一些鄉村的初中裡達到高中分數線的人很少,為了保證城鄉教育公平,一些高中會分配給各所初中一定的名額,比如A高中分配給初中B的名額是10個,A高中分數線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