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沒有抄襲賈島的「只在此山中」?

時間 2021-06-07 21:13:05

1樓:[已重置]

個人認為是沒有的。這兩句的立意完全不同,而且又是議論性質,虛字多實字少,即使兩人寫出同一句基本就和用同乙個雙音節詞一樣正常,沒有理由認為是抄襲。真正有嫌疑的應該是像《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這樣的(完全化用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而且也不至於用「抄襲」這個詞,舊曲但是有新聲。

抄襲與否不在於用字相合,還是要考察句義和結構。

2樓:專業搬磚廾年

你這個例子不算。蘇軾做為一大抄家,抄的最多的應該是唐人劉禹錫的。當然,宋人開「隱括」說之風,也就算不上抄襲了。

如果按照唐人某詩僧的刻薄說法,天下詩人幾乎九成以上都有過抄襲歷史。既然大家都有黑歷史,大哥也就別說十五哥了。至於非詩詞圈的要拿這個說事,咱不理他就是了。

畢竟,乙個門外漢,沒啥話語權,翻不起啥大浪的。

3樓:百里長空

首先,作為「天才」和「全才」的蘇軾不至於去抄襲別人的作品,自己的才華都寫不完。

此外,這兩首詩從描寫手法到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也談不上什麼借鑑,建議回去再認真體會一下詩的內涵。

4樓:雞鳴散人

不是,《題西林壁》相近者,是王安石寫於皇佑二年(2023年)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有時間在詳細補充內容。

5樓:中文百人一首歌牌

文學藝術方面,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很多,不一定就是抄襲了。哪怕是科學,兩位科學家同時分別作出相同的研究成果,歷史上也是有過的。至於蘇東坡創作的時候是即興而發,與賈島英雄略同,還是刻意借鑑《尋隱者不遇》,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哪些化用了前人的句子,但超越了前人,並成為了經典?

6樓:

這就算抄襲了?未免動輒得咎。何況古人真沒有那麼嚴厲的抄襲概念,引用和化用,顯著有學問,可是抄襲?恰恰暴露了作者沒有真才實學,只好用別人的現成文章,給自己裝逼,名士所不為也。

7樓:庭月

不好說。

在/此山中屬於常用的詞,或者撞了也正常。

或者也有可能蘇軾曾經背過讀過或者見過,有點印象,後來作詩的時候突然腦子裡冒出了一句在此山中的靈感,也不好說。

再者,古代作詩借鑑大師的作品也是挺正常的

8樓:沐陽

只緣身在此山中,緣者,因為也,意思是只因為自己在這座山里;只在此山中,只是知道在這座山里,只和在中間省略了動詞和賓語,說全了應該是只知他在此山中。

是兩個不同的句子呦。

而且《題西林壁》的後兩句基本上被認定為說理詩,不僅描述事件,還暗含哲理,兩者在意境和表述的內容上也是不同的。

至於一些字和句式類似,應該是個巧合吧。

如何理解緣起法里「觸緣受」的身觸與意觸?

華藏淨流 身觸是根塵相接產生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的總和 色法 意觸就是心的緣念 作意 引起的觸。觸是接觸,根塵識三和合。受是領納義,有觸故有三受 苦樂不苦不樂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齊天大聖 觸是三合和分別為性,分別是指識在作用,識一旦產生作用必然緊接著生起苦樂受,這就是所謂的觸緣受。...

無明緣行,行緣識的邏輯關係

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 有罪無罪 習不習。若劣 若勝 染汙 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緣無明行者。雲何為行。行有三種。...

用蘇軾的一句詞概括蘇軾的詞品?

Cino愛吃大橙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s 作為乙個讀書不多的理科生,在很多詩詞都讀不太明白的情況下,蘇軾是為數不多的能讓我產生很大共鳴的詩人。他就像我泥濘現實生活中的月光,散發著溫柔而有力量的光芒給我以力量。他是一位豁達的人,比起陶淵明的不為五斗公尺折腰,他把六便士掛在了房梁上,透過六便士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