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中說的「常不思議」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06 01:16:06

1樓:

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

識神死元神現

截斷眾流頓然而悟

諸如此類,乙個意思。

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

字面意思,常經常常態的。

不思議不使用第六識/意識思議,

不思議就沒有後續的分別取捨,也就不存在支援分別取捨的行為,不存在身語意業。也是截斷眾流,也是狂心頓歇,止息,識神「死」

自然而然的,感覺覺察到,聖趣境界。

什麼聖趣境界,什麼唯一明點/祖性靈光,什麼自在佛性/元神真人,講的都是在這三界六道裡,不生不滅/遊戲神通的僅有的「真」東西。

同樣/相似的路徑,不同的名相說法。

如果名詞越看越迷糊,就自己忽略掉看不懂的。

注:沒有看過楞伽經

2樓:

《增支部經典(第4卷)》卷4:

「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於此等者,得狂亂、痛苦。四者為何?

諸比丘!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議,無須思議;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此等四種之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3樓:明心亮空

常不思議,就是長時間無妄念,無雜亂念頭。

禪宗泰斗本煥大師,百歲之後才能做到,常不思議。

數年無一雜念。

也就是說,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完全覺照。

也可以說是,無想天境界。

4樓:護法居士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世尊所說常及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佛告大慧。

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性故有相。

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

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

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

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

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

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

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

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愚痴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悕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賢聖也。

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5樓:

末學認為「常不思議」=「常」+「不思議」。

「常」可以理解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如境界;

「不思議」可以理解為「難以用思維心去想象,離諸言語描述」。

不知善男子所讀誦的是哪個譯本的《楞伽經》,末學以前讀過《楞伽經會譯》,是三個譯本互相參照,對於領悟《楞伽經》真實義還是挺有助益的。

當然了,需要補充說明一下,《楞伽經會譯》不同於現在的人所編造的某某佛經《會集本》。

《道德經》中的「周行而不殆」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同,物理學上面說的,旋度場,如磁場。也是光和電磁波運作的基本規律和形態。不過這個旋度場特殊一點,這是生命運作的旋度場,生命場,電荷是用來衡量這種場的單位,也是電荷的起源。上帝造人,造萬物,就是先創立了生命場以後的事情了。 蘿蔔 道 並不是指所有事物,而是所有事物的變化規律。在 清靜經 中也有對...

美術中說的 」粉」,到底是什麼意思?

周融 黑白灰不夠響亮,調色加入太多白色,對比很難拉開。但是一定要拉的很開才能是好畫嗎?黑白灰拉開產生的是效果,如果有其它效果可以替代,那麼 粉 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放幾張印象派的 這幾張都毋庸置疑是很好的畫,雖然黑白灰沒有第一張那樣響亮,但正因如此反而出現了不一樣的效果。畫家很善於利用冷暖關係表達空...

道德經第一章是什麼意思,主要是斷句 常無欲以觀其妙。是 常無,欲以觀其妙 還是 常無欲,以觀其妙?

斷句的話參考帛書本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皦。稍微有點古文常識就知道之乎者也通常是表示斷句的地方。以有無斷句似乎是宋代王安石的創新,大家一看紛紛拍手叫好說哎呀這個好啊這個妙,於是就沿用下來了。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謊言就變成了真理。 貞貞 道是客觀規律,可道客觀規律是可以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