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6-05 17:40:27

1樓:ziwei yin

這其實就是在描述漢代以前中國古代王朝興衰更迭的規律,這個規律受各種地理環境、人口等因素共同影響。從易的角度看,震為東方,一陽初生,代表生長發芽;離為南方,代表萬物生長;東南是巽卦,巽可代表風,風的流行使萬物繁衍,但風但必不能持久。所以說作事者起於東南,壯大於東南,但並不能最終得到好結果。

再看西北乾卦,西南坤卦,乾為天為父,表剛健穩定,坤為地為母,表收納斂藏;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見變化矣」,經歷滋潤的萬物都會在西北獲得歷練,最後歸於西南斂藏。所以說收功實者常西北。

2樓:

周秦漢唐,立國西北而撫柔天下,氣象博大故國祚綿長。兩宋之際,內憂外患,故積貧積弱,江山飄搖而政經南移,時人嘆曰:「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復中原而有西北。

(《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綱列傳》)易代政變之交,不從目下時局形勢總結教訓,卻縱覽古今而發巨集論,並非宋人獨有的品性,實乃國史中一以貫之的政治思想。善「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在比較六國形勢時就說: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吏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太史公這番巨集大敘述是由讀《秦記》引發出來的。

以德義而論秦不如魯、衛,就兵力而言秦不勝三晉,但秦竟然能「以虎狼之勢而吞天下」,是奇蹟還是例外?對此,西漢君臣頗多議論,俗學淺識,「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在司馬遷看來,舉而笑秦者無異耳食,真是可悲可嘆!

所以,他不認為秦之有天下僅僅是由於單純的天險地利,而寧可說是「天所助焉」。其實,司馬遷並不肯輕易以「天」許人,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時曾笑言「天之亡我」,司馬遷就反駁道「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顯然,司馬遷言秦之成功乃「天所助焉」是西哲有言,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司馬遷將秦之興歸因於「天所助焉」,但既未言天為何助西北,也未說天如何助西北,是不得而知?還是不便言說?也許都不是,因為原因的原因是乙個終極性的命題: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這一天助西北的觀點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董叔的「天道多在西北」說,但兩位史家的論據卻大不相同:董叔的證據是天象星佔,司馬遷的證據則是歷史經驗,即「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週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兩種相近說辭的背後竟然是天地之不同。天道星佔,玄妙神秘,常人難以置喙,然而歷史經驗則往往見仁見智,容易發生議論。

從司馬遷的舉證看,他對「作事者必於東南」並無興趣,或者說那只是乙個為了比較而設立的乙個鋪墊,重點還是在強調「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司馬遷認為,夏、商、周皆立國西北,所以西北是孕育成功者的沃土

有其深意的

司馬遷之「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該怎麼理解?

資陽0 此句出自 史記 六國 大概意思為領兵者東南常見起義,然者起兵者易於西北勝也,說的便是掛帥者的成功行,為了國家子民所想往的正義,便起義與暴君抗衡,開始的大概地點為東或南,藉著 三角定律 直攻 西北狼 一般地,都是常勝將軍所為。 已登出 理解什麼呢?古書矛盾的地方多了。易傳 象傳 有一句,天與水...

天下之事必作於易 和 多易必多難 矛盾麼?

夏柏 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知易行難,設想很簡單,但設計很複雜,粗暴的解決乙個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只有細緻的規範才能謹慎的維持各方面穩步推進。大到航空母艦和核反應堆的運作維護,...

如何看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原話是說 犯我強漢者 這話其實說的挺客觀的呀。就是說當我大漢強盛時,你來惹我,就打的你滿地找牙。當我大漢衰敗的時候,就不一定了。 董金章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這時候怎麼不誅了?說到底就是精神鴉片而已,我們一直吸到了現在,嘴上說著雖遠必誅,身體上可是誠實的很啊。你的實力決定了別人會不會來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