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 《曉寺》?

時間 2021-06-05 03:22:08

1樓:

划水地說,其實個人覺得曉寺才是豐饒之海的靈魂。讀到曉寺之時,本以為天人五衰會是巔峰。後來感覺天人五衰更像是曉寺一把大火燃盡以後歸於止熄的灰燼。

曉寺就如同晚霞一般成熟而絢爛,像是黑夜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簡單說,豐饒之海也可以理解為是本多自身的見聞與意念推動建構的世界。清顯、勳、月光以及透都是本多不同年齡階段心境變化投射出慾望與理念的化身。起始,本多與清顯猶如年輕的靈肉一般平起平坐,年齡增長本多一直強調的理性、思想、世故的一面既成為了他重視不可磨滅的特質,也逐漸成為他的枷鎖。

由於衰老,本多的心境與理念開始異化,從曉寺開始將整個世界導向了畸形衰頹的方向發展,最終發現自己珍視的東西在月光的肉體前變得什麼都不是。自己也變得愈發醜惡。這一巨大轉變,意味著本多理念世界的坍塌與破產,海市蜃樓開始褪去,露出了空無破碎的本質。

像豐饒之海這樣四部幾乎都是以人的主觀意念編織流轉而成的書裡,人的心境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微妙而巨大的變化實則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春雪奔馬裡本多更像是見證者,而曉寺以後本多的意念貫穿支撐了剩餘所有內容。如果說豐饒之海有上帝,那這個上帝就是本多。

甚至可以猜測本多就是三島的大部。四卷書建構的世界也隨著本多心境落入空無而徹底坍塌。相較之於清顯、勳那種肉體以及純粹之美消亡的短暫以及易見,本多有的那種理性成熟的特質無疑能走得更遠。

人對美的追求約莫是無止境的,可美本身就注定就是個異類少數,一旦落入平庸也就不可能存在。清顯的肉體如此,勳的純粹與現實碰撞也就肉身飛濺歸於消亡了。即便本多可以長久些,但那些他所珍視的理性與智慧型隨著時間推移也會如同熬幹的藥渣般令人乏味。

發覺自己越來越什麼都沒有剩下,可慾望卻一直存在。衰老讓本多用理性智慧型構築的心牆漸漸坍塌,長久壓抑的慾望合著本多的個性猶如硫礦般終於在曉寺裡轟然爆發。如三島所言:

「每一剎那發生的興許是比克拉卡托火山的噴發還要嚴重的巨大的變故,不過人們並不理會而已。」

「海風將萬物化為有斑紋的大理石,太陽使人心變成玻璃。」

曉寺裡本多再也沒有年少時候在精神世界裡自由馳騁的輕鬆快意,窮其半生追溯的輪迴轉世越來越成為乙個自欺欺人的謊言,自己財富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富饒,又前所未有的虛空。理性支撐的精神世界逐漸坍塌,轉而追求畸形的靈肉。更加投射出美不過是階段存在並且一次擁有且必然消亡的謊言,人心非斷無常的本質。

最終肉是空,名是空,理性是空,博學是空,純粹也是空,對於普通人而言,當年輕這個謊言消失後,對美的追求剩餘的似乎便只是並不真實的空殼。

年齡還沒那麼大,閱歷有限,淺淺看了一遍,希望過幾年有時間再看看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2樓:灰色化妝

三島由紀夫屬於天才那類,他筆下事物的意象是直接從心裡流出來的,帶著絢麗的色香味。他就那樣細緻而隨心所欲地描繪,在現實與幻想的世界裡自由進出,讀者只能忙不迭地跟著,進入若有若無的密道。比喻很奇巧,比如「她的話經過三位女官的嘴來傳達,就像一條綠蛇從合歡樹枝間繞行而來似的」之類。

三島的文字並不是典型的日本腔,帶有歐美文學的味道,不知道翻譯者是如何拿捏的。書中寫泰國、印度佛教的篇章很華麗,但因為不信教,所以只能隔著面紗去欣賞。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金閣寺》?

約書亞 聖約上寫上帝用自己的樣式用塵土造了人,這就注定了人予盾的命運,因為沒有用自己的血肉造人,人有上帝的思想,卻有塵土一樣的肉體,當精神想要到達的地方,肉身卻去不了,這種予盾造成的挫敗和撕裂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全閣寺裡的少年想要金閣寺以上帝般的存在來做指引,可它卻只是要忍受平庸羞辱和軟弱的一般事物,...

怎樣評價三島由紀夫 ?

瓊玉 推薦澀澤龍彥 三島由紀夫追憶 澀澤真乃三島心靈相通之知音,純粹的追憶與悼念,不解剖,不同情,不徒勞地編織理論之網眼。三島說 在今後的人生中我可能會演出一些蠢行來,然後全日本的人都可能瞧不起我 嘲笑我。這完全是概率性的問題,至於是政治問題還是個人問題,我也說不清,不過我體內應該有這種因子。不論人...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春雪》?

leavesyuyu 清顯是乙個沒有意志的少年。他決心一輩子都不能玷汙自己白皙而美麗的雙手,甚至不能磨出乙個血泡。他要像旗幟那樣,只為風而存在。他美得令人不安,又時常耽於夢幻。他是奢靡沒落貴族裡的一根毒刺。像是一根透亮的銀針,扎在鬆軟肥膩的皮囊上。我想用世上最為虛幻又美麗的詞語形容他,絕不帶一絲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