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這句話?

時間 2021-06-03 08:18:20

1樓:夏柏

上善若水本身是一段很撈很掉價的敘述。因為其核心邏輯很短,老子根本不需要講後面一堆畫蛇添足的屁話。。只用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惡」。

所以後面的文字內容存在的邏輯意義何在?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帛書甲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帛書乙

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重點就是黑體部分,想破頭也無法循證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如何組織的。解釋不了這幾句話整章的核心都無法做判斷。

不過還好帛書出土的時候有一本《黃帝四經》和帛書老子乙抄在一張帛上。這上面倒是有些線索。

虛無形(刑),其裻[1]dú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2]

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

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黃帝四經·道法》

心善淵——有害,曰欲(有爭/不靜),曰不知足

動善時——生必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違

事善能(稱)——動有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

言善信——事必有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估計這裡涉及到了無刑和無有之爭。

虛無形=以萬物為芻狗。

虛無有=以百姓為芻狗。

這一章講善,而善必有惡與之相對同出。萬物本無情,利之則言之善,害之則言之惡。故皆知善,斯不善矣。

首先你憑什麼說水「善利萬物」?水那玩意不止善生還善毀,古今中外水患水害從來都是農業第一大害。。要說利萬物,空氣也利萬物,為何無人讚美?

因為日用不知,水利萬物何以知?以其常不足、常有餘,水失其道,而後人知其德。利其然則稱善,害其然則怨尤。

所以你只能說「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如果按照《黃帝四經》的邏輯。要表述水應該是這麼個說法。

水之利也冥冥,害也冥冥,居有害,曰不地,曰不均,曰隨勢,棄不足而淤積有餘;予有害,曰不天,曰不調,不知成,不知止,或遲或逾;正有害,曰不治,水無常勢,縱橫氾濫。

所以按照《黃帝四經》的思路,水是需要治的,那麼甲本的上善治水可能才是正本。

結合上下文。上文講「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下文講,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允之,不可長葆之。「整瓶的兌水酒不如半瓶不兌水的,臨陣磨槍強迫自己執行只能短時生效。」道衝而用,有弗盈也。

「水善利萬物」善,盈也,極也;惡亦盈也。而盈之,不若其已。水居善利之名,實自遺其咎,非道也。

所以這一章可以解為

上善「治水」(惡不治之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非也,居非善情地,心非善情淵,予非善情天,言非善情信,正非善情治,事非善情能,動非善情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是謂覆命)

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情,情,是胃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

物分情偽,勿言善惡。

^衣背縫。。這裡應該是通度

^估計是個違字,和逆對應

2樓:Yolanda

這裡是用水的特性比喻德的特性,觀察水的現象來悟道。上善中的「善」是妥當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道無善惡,大道本來就是個聲,不斷發聲,並無偏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以上善的意思就是至善,那個最妥當的狀態,就是真理的狀態。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也會經常問自己,是不是上善,就是這麼做妥不妥當,那要看你能不能把這個資源予以善用,就好像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能不能把資源善利百姓而不爭,那也是上善。

道德經裡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貴族,那些掌管資源的人,而非普通百姓,所以這裡眾人的意思是擁有資源的達官貴人。總是做那些貴族不願意做的流通資源的事情,所以就近乎道的那種韻味了。後面再講學習水的七種特性。

與人為善,待人以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樓:包志剛

裡面很有意思,容易誤導人,稍微理順下就清楚了。

上善若水 ,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敢於處眾人之所惡,所以上善幾於道。

要清楚什麼是上善。並且要明白上善還不能等同於道的道理。

世界上古老的文化都非常有意思,大多是借相表意,需要轉化下才能顯露出真正的含義。不懂文化特點,只能學西方人的直來直去,會很受傷的。

4樓: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佛法認為,超越二元對立,才能返本還原。

而善惡分別,依然是二元對立。

所以,道教的最高理論,已經非常接近「超越二元對立」了!可惜,未能超越!

佛法認為,人生(眾生)與世界,皆是幻妄相,即二元對立的幻妄相。不能超越二元對立,就不能解脫六道生死輪迴!

人一出生,就已經開使一步一步的邁向死亡。

何時死?何處死?何種形式死?

都不確定。所以,人生的所有事情,皆如泡沫一樣危脆不定。很可能此刻正在美妙的夢想中,下一刻就一命嗚呼了。

即使有些夢想成真,對於死亡的來臨,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佛法認為,依止善知識,隨緣生活,修行佛法,解脫生死輪迴,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5樓:

回答第乙個問題:因為人們都想往好的地方去,你卻願處在別人不願意呆的地方,這樣就沒人和你爭了,人們也會更敬佩你,你也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回答第二個問題:因為道本來就是這樣的,利萬物而不爭。

回答第三個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就這麼去做。那麼就有道了,你幫助了所有人,人們也會幫助你完成你想做的,絲毫不產生怨恨。

本人愚見。

6樓:景翳翳

自己關於上善若水的一點點理解:

1,水是自然對萬物的潤澤,但萬物的成長的功勞並不是水的(沒有人會承認是自然養育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只為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只認為自然是累贅、是阻礙) eg:經濟是自然而然會發展的,但政治認為經濟是政治統治的結果,功勞是政治的,認為經濟是問題、是阻礙。實際上一直都是經濟在發展政治,而不是政治在發展經濟。

2,水只專注於對萬物的澤養,就像真理對人的指導,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斷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順應萬物的特點,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卻有統一的方向與結果,避開萬物的鋒芒,尋求萬物的理解,不論萬物的看法,只論是否合乎道的結果。 eg:推動歷史需要順應歷史的發展,不要與惡勢力起正面衝突,要找到惡勢力產生的原因並改變這個原因,用更好的方式方法與惡勢力和平相處,卻不改變自己的使命與信仰,不斷的去推動歷史。

這樣惡勢力自然而然的會消逝。

7樓:錢卡君

這裡「惡」,不能簡單理解成「厭惡」,就如同「善」,不能簡單理解成「友善」。

善在這裡有心行順道,替天行道的意思。

惡在這裡有指眾生害怕逃避的東西,比如無慾無名無利怕死等。

善與惡缺一不可,不會善卻處於惡,會善卻不願意處於惡,都要不得自由,心被束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怎麼理解幾於道?有什麼深入的解釋或延伸嗎?

無奇之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的理解 世間最能遵守自然法則的事物就像水一樣。水怎麼遵守自然法則的呢?水對萬物都能表現出 利他 性,水不去和萬物爭自己的利。水也能處在人們...

易家提倡敢為天下先,而道家提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士修習周易,請問是矛盾還是互補?

臨臨 易經中沒有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道家觀點很大部分源於易經,易經講低位百姓,自我提公升獨善其身。高位君子以天下為己任,心懷萬民,不爭奪個人名利私語為基本準則,本質上不矛盾 池月漸東上 利者,通利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敢為,以大慈心為不得不為之事,不妄為,便合於不爭之道。既非矛盾...

做人做到上善若水 水善萬利而不爭 這種境界是好是壞?

儒神我有錯 好,肯定好。只是界限難划,重點是利萬物還是不爭。利萬物的人多的是,利萬物而不爭的人也多的是。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說 水 能像 水 一樣出現在萬物身邊,周圍。要是真能做到 水 必是位高權重,位高權重怎麼會不好! 達到這種境界的有,先舉兩人,老子與孔子都達到了。但在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