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否適用於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借鑑古人之經典哲學思想而又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規律?

時間 2021-07-08 06:25:10

1樓:

別忘了這一篇後面還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呢。

善利萬物、包容天下的同時,水也是注定要忍辱而負重的。老子早就明白了善利萬物而不爭不一定有好報的結果,不是一種功利性強的做法;但也正是這樣,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水被他評價為最接近他倡導的大道。

故踐行這句話,我個人認為,得到的更接近於心靈的自足。而從中所獲世俗的利益,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甚至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可能會給人帶來弊大於利。

然而精神的滿足亦是重要的;在生活可以自足的情況下,善利萬物而不爭仍然是一種守住既有所得、避免進取心太強而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的人生智慧型,仍然是值得我們恪守的信條。

2樓:

_現在的社會假設就是充滿惡人的世界,所以相比較之下總會有人過的無比艱難

我看的版本是,水善利萬物而有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然後讓我們從後往前來一遍

故幾於道,意思就是說幾乎和合於自然之道,自然是不可被「構建」 的,不能被機械化流程「生產出來」 的,所以包含類似偶合和因勢而動,順勢而行的理念

然後是,天地不仁,就是說,不要徇私和弱化問題,很多事情,一旦處於執道者(掌權者)的位置,會有人攀交情之類的,這時候會有人基於兩人的關係情面放水之類的,這容易給未來的事情埋下隱患

處眾人之所惡,這是下降了乙個層次而言的,參考莊子的話「未始有物,未始有封,未始有是非」 來看,這就是乙個比較,就是說,不以普遍固有觀點看待問題,所以是「眾人之所惡」 ,我覺得能處於這裡,就表明思考與別人不同了,不以喜惡看待問題或者事情,所以到最後通向的就是順其自然,故幾於道了

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其實水是弱小的,關於水的思考,我覺得水處於各個環節中都是調和者,搬運工,流動的樞機變化,但生活中關於所做的事,主要還是說,看誰有困難幫一把才是適宜的,至於有爭_,就是處眾人之所惡

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這句話?

夏柏 上善若水本身是一段很撈很掉價的敘述。因為其核心邏輯很短,老子根本不需要講後面一堆畫蛇添足的屁話。只用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惡 所以後面的文字內容存在的邏輯意義何在?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怎麼理解幾於道?有什麼深入的解釋或延伸嗎?

無奇之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的理解 世間最能遵守自然法則的事物就像水一樣。水怎麼遵守自然法則的呢?水對萬物都能表現出 利他 性,水不去和萬物爭自己的利。水也能處在人們...

易家提倡敢為天下先,而道家提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士修習周易,請問是矛盾還是互補?

臨臨 易經中沒有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道家觀點很大部分源於易經,易經講低位百姓,自我提公升獨善其身。高位君子以天下為己任,心懷萬民,不爭奪個人名利私語為基本準則,本質上不矛盾 池月漸東上 利者,通利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敢為,以大慈心為不得不為之事,不妄為,便合於不爭之道。既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