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親親疏疏到底該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6-01 21:24:16

1樓:神與玄

先愛自己的老人,再愛別人的老人。先愛自己的孩子,再愛別人的孩子,自己的老人都不能尊敬,還尊敬別人的老人?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教育,還教育別人的孩子。

儒家推己及人,愛親及人,不會先後顛倒,愛於等差,不會把父母和外人同等看待,是有輕重之分的。

2樓:浮生鑑

這就是現實和理想啊

墨子的兼愛是不可能的,但他不知道或者不說不說

孔子沒有這種理想?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他更知道親親有別,人性如此只能往最好的去引導

3樓:廢材小盒子

墨家對儒家的批判,是近乎本質的,也是最致命的。儒家的仁,就是親親,指親近和自己親近的人(不特指親戚,也包括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有等級差的愛(吾愛吾國,甚於他國;吾愛吾鄉,甚於他鄉;吾愛吾鄰,甚於鄉人;吾愛吾家,甚於鄰家)。墨家就針對這個等級差,發起了攻擊,在這段話後面加了一句,「吾愛吾身,甚於親戚」,從而戳破了儒家仁義道德背後自私自利的窗戶紙。

也無怪乎孟子惱羞成怒,破口大罵無君無父了~其實人性本來就自私,儒家的思想更貼近現實,因此也更容易被世人接受,最後成為傳統文化的主心骨;墨家的思想則太過理想化,最後只能消散(消散不同於消失,只是沒有穩固的形態了,墨家的俠文化一直存在於中國人的夢裡)在歷史的長河中

4樓:雲林子

瀉藥!首先,題主的問題,我也不是特別明白,尤其是貼的這篇東西,理解不能。正好最近看了相關的一些著作,就寫一些自己的理解。

親親疏疏和兼愛是儒、墨兩家在「愛人」方面最為本質的區別。儒家從正名開始,強調的是區別,是等級,是遠近的不同,墨家則強調無差別的愛,認為全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以我個人愚見,我認為我們沒必要為這一分歧站隊,因為畢竟結論是一致的,殊途同歸。

客觀上講,墨家的這一主張「覺悟」更高,但不易被接受,而儒家思想的承認差別等級則比較現實,所以事實也證明,群眾選擇了後者。

君子儒,小人儒的解釋,強烈推薦去讀一下胡適的《儒教的使命》一書。要放在歷史的背景下去理解孔子的這兩個概念,孔子以前的儒和他以後的儒,差別還是很大的。甚至簡單的講,小人儒就是孔子以前的儒,君子儒則是孔子改進後的儒。

5樓:俺裕之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翟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孟子親親疏疏大概說的就是「有別」

男女有別,尊卑有別,親疏有別,善惡有別。(廣泛上的有所區別,並不特指歧視、不平等)

不親(v.)親(n.),不疏疏。不有所區別,難道男女同廁同浴?

難道對待上級和對待下屬一樣?(其中封建糟粕要去掉)難道對親人朋友和對陌生人態度一樣?

難道對善人和惡人褒貶一樣?

孔子提出了「有別」,又告訴我們區別的標準

「君子朋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也就是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要「親賢人,遠小人」

最後,無意挑起各家之爭,因為老子門人,不爭不爭。

6樓:阿拉哥

乙個人說的話,脫離了當時的背景,就相當於斷章取義。

以下第一段是背景知識,感謝 @大愚若智

7樓:寧靜致遠

這個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理解,孔子認為禮崩樂壞,所以要重塑價值觀,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教化人民,重塑上古的規則。不管是儒家還是與之做對的其他幾大家都是認為東周的社會形態是壞的,都為之給出了所謂的指導思想,只有法家是親力親為,自己操刀上陣。

現代的人基本只能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古人的思想。就像現在很多人掛在嘴邊的道德一樣,其實是偽道德。

8樓:張磊

我沒有理論的底子。孔子,墨子都不大知道。但中國的親親相隱什麼的還是知道一點的。

大約就是人的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制約吧。如果考慮到社會是乙個群體的長期行為,墨家的失敗有它的道理,孔子的不成功,同樣有它的道理。中國近代拋棄傳統寧可受大害,同樣有它的道理。

不是傳統好不好,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中國的傳統社會必然完蛋了。孔子,墨子同樣完蛋了。

9樓:楊焱

瀉藥!額,題主你給的東西,說實話,我麼看明白;

但是有句話怎麼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老」,肯定比「人之老」親近;

「人之幼」,肯定比「吾幼」疏遠啊。

速度的分解問題,到底該怎樣理解?

藍胖子 速度的分解要根據實際的方向,不能隨意正交分解。該題應該是b垂直於杆與沿杆方向的速度合成為v。以下是原因 在很短時間內 t,b走的路程為Vb乘 t,顯然木塊走過的路程為v t,所以Vb v sin 分兩步看方塊的左上端點 第一步作為方塊的端點在主動水平往右做運動第二步作為和杆的接觸點在沿著杆的...

民法中的默示到底該如何理解?

小貓愛吃魚 這個實際是從最高法以前制定的司法解釋 民通意見 吸收過來,加了一些規則 交易習慣 再轉變為法律的。民法典類似的將司法解釋確定的規則用法律形式確定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不過是換個馬甲而已,最多繡了朵花。 想學鋼琴的法學生 第乙個選abc的對。意思表示只有明示和默示,明示只有口頭和書面,默示...

該怎麼理解佛法的苦

很多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苦樂的標準,所以理論上永遠無法達到統一的認識 什麼是苦。所以佛法教人不要管什麼苦還是樂,都要在本來覺上超越苦樂,超越才是解脫,才是修行的目的。 苦 心理意義 痛苦 煎熬 心靈創傷。逼迫性 清淨道論 無苦非逼迫,無逼迫非苦,決以逼迫性,而說此為苦。無常即苦 存有論意義上的苦,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