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原音韻》中陽平調值會比陰平高?

時間 2021-06-01 15:07:04

1樓:UntPhesoca

《中原音韻》音系裡陰去、陽去已經合併,說明它的聲調狀態已經離晚期中古漢語(陰高陽低有 8 個聲調)或原始官話(已全濁上歸去,有 7 個聲調)較遠了,那麼陰平、陽平就算高低互換在時間上也完全來得及

當然,「揚」和「抑」不一定描述的就是音高(高低),也可能是音高的導數(公升降),還可能是音高的二階導數(凹凸)。考慮到周德清是曲作家,我認為他的「揚」、「抑」更可能描述的是音高的二階導數

2樓:李溯本 Unancha

《中原音韻序》上的原文是:「東」字下平聲屬陰,「紅」字上平聲屬陽。陰者,即下平聲;陽者,即上平聲。

服部平次:Hattori Heiji,注意「平」讀 hei 不讀 bei

白馬探:Hakuba Saguru,注意「白」讀 haku 不讀 baku

這兒的 hei 和 haku 是日語漢字漢音,一般認為是唐代傳入日本的,不同於南朝傳入的漢字吳音——吳音有全濁聲母,而漢音是不是基本都清化了?因此你看,全濁清化從唐代就開始了,而《中原音韻》已經是元代的事兒了!

《中原音韻》所記錄的那種官話的祖先,從全濁清化開始,調值的演變我推測大概是:

陰平 55,陽平 33,上聲 53,去聲 35,陰入 5,中入 3,陽入 3 →

陰平 55,陽平 313,上聲 53,去聲 35,陰入 5,中入 3,陽入 313 →

陰平 35,陽平 53,上聲 55,去聲 313,陰入 55,中入 313,陽入 53 →

陰平 313,陽平 55,上聲 35,去聲 53,陰入 35,中入 53,陽入 55,OK

你應該知道【洛豫徐淮調值環流】是怎麼回事兒吧?如何評價「洛豫徐淮調值環流」理論?

《中原音韻》記錄的雖然是元代北京的官話,但跟當代燕語的直系祖先似乎有很多地方並不一致,為了避免混淆,我就先不管它也叫燕語了~~

李溯本黃聖雅

《中原音韻》歌戈韻怎麼擬音?

msoeg 我來打個岔。雖然我對古官話沒有研究,但我一向懷疑元 至少是元初 鵝何呵哥 等字的韻母不圓唇,可以寫成 相對地,多拖 等字的韻母就是圓唇的,可以視為與 訛和 等字一樣,既然一樣那就可以寫成 來自入聲的那些字也一樣。作此懷疑的主要依據是當時的音譯習慣。那麼 蒙古字韻 的作者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中原音韻》的見影組歌戈韻開口是否可能是不圓唇母音?為什麼?

說有容易,說無苛刻。乙個思路 可以跨方言比一比以下兩條鏈移關係,看誰常見。低母音 展唇後中母音 圓唇後中母音 低母音 圓唇後中母音 展唇後中母音 形象地說,找兩個方言,是甲方言的 在乙方言表現為 o的例子更好找,還是甲方言的 o在乙方言表現為o 的例子更好找。此處與o只代表圓唇與否,可以指舌位低於u...

《中原音韻》詬病吳人 呼饒為堯 讀武為姥 說如近魚 切珍為丁心 可以給我們以什麼啟發?

吳越不是中原,自古就是兩種語言啊。鄭張尚芳說過,吳語是百越地區學漢語的結果,吳語的儂這個字就不是漢語,姑蘇的地名和語序都來自百越而不是中原漢語。先秦 孟子批評楚中國人許行 孟子 滕文公上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魏晉時漢人稱吳人為吳G,嶺表的百越老鄉同樣被視為蠻獠。洛陽伽藍記 吳下阿儂。陳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