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的見影組歌戈韻開口是否可能是不圓唇母音?為什麼?

時間 2021-06-04 12:36:51

1樓:

說有容易,說無苛刻。乙個思路:可以跨方言比一比以下兩條鏈移關係,看誰常見。

低母音→展唇後中母音→圓唇後中母音

低母音→圓唇後中母音→展唇後中母音

形象地說,找兩個方言,是甲方言的ɑ : 在乙方言表現為 : o的例子更好找,還是甲方言的ɑ :

o在乙方言表現為o : 的例子更好找。(此處與o只代表圓唇與否,可以指舌位低於u高於的各種後母音,你分別換成、都可以的)

2樓:

魚虞模在切韻,魚是開口,虞模是合口

但這一定代表了,魚是i、虞是iuo,模是uo嗎切韻裡的開合,不一定是有u沒u,而是是否圓唇。

魚i/i/i都對,但一定不是i,一定不帶圓唇或u虞i/io/yo/o/y/都對,但一定不是必須帶u的模/o/uo/u都對,但一定不是必須帶u的所以我認為,中原音韻,哥戈韻開口一定是ɑ這些不帶u也不帶圓唇的,合口可能是帶u的u/u/u/u/u/uo,也可能直接是o

3樓:UntPhesoca

隨便眾所(不)周知,很靠後的後不圓唇母音很難和後圓唇母音相區分,非高母音尤其如此。韓語的 eo()是 ,可非母語者怎麼聽都像 。清末北京話的「哥克喝鵝」放在上下文裡聽起來韻母就是 e,可單拿出來聽著就很 o 了。

甚至連英語保守口音(如藝術歌曲中的)把 // 實現為 ,猛然一聽都以為是 呢。這種母語者認為是 //,但非母語者聽成 的現象很正常(類似地,很靠前的 [y] 聽起來也很像 i 不是嘛)

韓語短母音

所以,《中原音韻》見影組歌戈韻的主母音完全沒必要是圓唇母音——不光開口呼沒必要,所有呼都沒必要,連趙元任還說出過北京的 uo 是ㄨㄜ(u + e)這種話呢。考慮到國際語音學會將韓語 eo、yeo、wo 標音為 [、j、w],我支援將見影組歌戈韻轉寫為 [、j、w],因為我只是乙個無情的《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摘抄機器啊

那圓唇玩意寫不是胡扯麼2020)

4樓:mteechan

我也不知道,就說幾點吧。

1、和的差距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接近

2、後高化不一定走ɑ>>,可能是抄近路ɑ>>。去溫州這裡轉一圈可以看到山韻的各種音值,從a到o都有,當然包括的點。

3、中古其實有後非低不圓唇音位的無韻尾韻母,魚韻莊三化二后就是了,越南語可證。(←至於這條的用處是?)

4、型別學(就當有好了)是鐵打的定律嗎?我看不一定,大部分語言都是大體遵循所謂的型別學,而在區域性有違背的地方,這部分可能就是語音演變的動力之一(民科?)。

比如上海話,中派有u、o、、ɑ,而前不圓唇母音只有i、。原始印歐語的p b b塞音三分被不少人認為很不科學,但或許這就是其後代語言多種分化路徑原始動力?

5樓:msoeg

當然可能,而且可能性還很高——雖說離「完全肯定」還差著老遠。

對音方面,在我所了解的範圍內,喉牙歌韻字穩定對譯不圓唇音節,從不對譯圓唇音節——這與舌齒歌韻字主要對圓唇音節的表現是不同的。這個現象上的「不同」最合理的解釋就是舌齒歌韻字已經完全圓唇了,而喉牙歌韻字還沒有。

從型別學角度來看,日語在幾百年前剛剛經歷了類似的變化:オ乙 vs オ甲之間的對立中和從唇音開始(ホ乙 vs ホ甲、モ乙 vs モ甲),基本上發生於萬葉假名形成期,繼而到了舌齒音(ト乙 vs ト甲、ソ乙 vs ソ甲),然後才輪到牙音(コ乙 vs コ甲)。

既然「オ乙是不圓唇母音」一事基本上是共識,那麼當它進行到舌齒音合流這一步之後就相當有可能處於只有 k 而沒有 t 的狀態之中。

當然,以上這些並不意味著喉牙歌韻一點圓唇性都沒有——反正喉牙戈韻在音值上是個 ,喉牙歌韻稍微圓唇那麼一些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有誰硬要寫成 ,我也沒有特別大的意見——反正 IPA 也不是多精確的東西。

至於拿《蒙古字韻》說事的,請自行思考戈 wo 桓 on 的神秘操作。還不懂的話那我就沒辦法了,我估計我把 Baxter 拼音埋起來再挖出來他們也能得出「痕韻的主母音和模一樣」的神秘結論。

6樓:

不可能。

《中原音韻》的歌戈韻開口不僅有見影組,端系也有(宕開一入聲讀開口)。眾所周知,端系開合口後來合流了,合流之前開合口不可能是不同的韻基。

《中原音韻》歌戈韻怎麼擬音?

msoeg 我來打個岔。雖然我對古官話沒有研究,但我一向懷疑元 至少是元初 鵝何呵哥 等字的韻母不圓唇,可以寫成 相對地,多拖 等字的韻母就是圓唇的,可以視為與 訛和 等字一樣,既然一樣那就可以寫成 來自入聲的那些字也一樣。作此懷疑的主要依據是當時的音譯習慣。那麼 蒙古字韻 的作者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為何《中原音韻》中陽平調值會比陰平高?

UntPhesoca 中原音韻 音系裡陰去 陽去已經合併,說明它的聲調狀態已經離晚期中古漢語 陰高陽低有 8 個聲調 或原始官話 已全濁上歸去,有 7 個聲調 較遠了,那麼陰平 陽平就算高低互換在時間上也完全來得及 當然,揚 和 抑 不一定描述的就是音高 高低 也可能是音高的導數 公升降 還可能是音...

《中原音韻》詬病吳人 呼饒為堯 讀武為姥 說如近魚 切珍為丁心 可以給我們以什麼啟發?

吳越不是中原,自古就是兩種語言啊。鄭張尚芳說過,吳語是百越地區學漢語的結果,吳語的儂這個字就不是漢語,姑蘇的地名和語序都來自百越而不是中原漢語。先秦 孟子批評楚中國人許行 孟子 滕文公上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魏晉時漢人稱吳人為吳G,嶺表的百越老鄉同樣被視為蠻獠。洛陽伽藍記 吳下阿儂。陳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