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的論證過程是否嚴謹?

時間 2021-06-01 07:58:54

1樓:小黃鴨的專屬喬治

謝大佬邀我來答題。

我看到題目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六國論,文章總體行雲流水慷慨激昂,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先,蘇洵開篇提出論點,秦為什麼能橫掃六國呢?「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然後接下來就一二三的分別圍繞這一論點展開,主要對比的是賂秦的三國,和義不賂秦的燕趙齊。

賂秦的三國是什麼情況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蘇洵用這種筆調放大了當時賂秦割地求和的三國的慘景,這樣能以後面產生對比,來加強自己想闡述的主要思想。

蘇洵有繼續寫道,齊國不賂秦,但是在五國之後跟著滅亡了,是因為它一開始不幫助其它五國,等其它五國滅亡了,齊國就不能倖免。燕趙是什麼情況呢,是自身出了問題,不能堅定的抵抗秦國兵鋒,「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最後蘇洵話題收攏,總結道如果其它各國不賂秦事秦,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以秦相教,或未易量。」

所以六國論總體的思想就是告誡,團結一致才能抵禦外侮,卑躬屈膝割地求和於事無補,因為蘇洵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南宋和西夏媾和,借古諷今。

因而六國論所列的論點論據都是圍繞一味退讓求和,「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當然蘇洵並不是史學家,現代的我們對歷史大勢了解更全面,知道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國商鞅變法,國民勇於外戰羞於私斗。外交上採取遠交近攻,齊國到兵臨城下那一天,還在想著秦國許諾的共分天下,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而其他五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合縱連橫也是那種環境下產生。繼承老牌霸主國的韓趙魏,內憂外患,才有後面趙國將趙括換廉頗,被白起坑殺四十萬。從此一蹶不振,所以從歷史上看六國滅亡並不單單是賂秦而亡。

emmmm說太多題外話,其實我想表達的是,蘇洵的論證是否嚴謹並不影響,因為他已經通過這種舉例的對比加強了,「抱薪救火」只是解一時之急,並不利於國家長遠發展。

後來大家也都知道了,處處給歲幣的宋朝最後還是被元所滅。儘管宋朝是當時全世界經濟最富裕的國家,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2樓:「已登出」

修改一下,其實簡單看下文章結構就明白了

首段點題,

次段引申。

再次是賂秦者例附議論——今日割,明日割,而秦兵又至。所以賄賂秦如抱薪救火。

再不賂秦者反例——智窮力孤,用武而不終,卻因為秦已經滅了賂秦之國而力量懸殊。。

最後議論: 天下之大——這是明確以史論今了。

以上,燕趙不賂秦的例子是前文賂秦國家的連鎖反應。

你可能理解文中只舉例了齊燕趙三例,所以有誤解。

你覺得蘇洵,蘇軾,蘇轍,李楨中誰寫的《六國論》最好?

劉郎才氣 蘇洵之 六國論 認為六國滅亡在以地賄秦。蘇轍之 六國論 認為六國滅亡在四國獨善其身而不能 厚韓親魏以擯秦 蘇軾之 六國論 認為六國百姓無一叛在養士而秦速亡於民變在逐客。兩宋朝廷的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帶來了短期的和平和發展,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的遠交近攻政策卻都促使了自身的滅亡,合理的選拔制度使...

秦國滅六國時候,六國的亡國景象是什麼樣子的?六國亡國之君有殉國嘛?

鹽選推薦 年代久遠以及時局動盪,秦滅六國的諸多細節難以考證,給後世留下了不少謎團。據載,秦滅六國時六國國君少有以身殉國的,多是選擇了投降或者流亡。進攻魏都大樑 秦始皇二十二年 西元前 225 年 秦國將軍王賁攻打魏國,用水攻方式,引河溝之水淹灌都城大樑。這是在實踐韓非的戰術。大樑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西...

如果你是六國,怎麼樣才能制止秦國?

Junker 首先要達成基本政治共識,重拾齊桓晉文時代尊王攘夷的口號,扶持周天子,而不是各行其是 搞什麼五國相王之類的鬧劇。燕國 魯國是姬姓大宗,應該容易接受一些,三晉和田齊都是亂臣賊子上位的 比較難搞,楚國一向跟中原各國不對付 更難搞,所以要通過乙個政治理念來整合各國力量還是非常難的。 儒生 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