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六國時候,六國的亡國景象是什麼樣子的?六國亡國之君有殉國嘛?

時間 2021-05-30 13:48:50

1樓:鹽選推薦

年代久遠以及時局動盪,秦滅六國的諸多細節難以考證,給後世留下了不少謎團。據載,秦滅六國時六國國君少有以身殉國的,多是選擇了投降或者流亡。

進攻魏都大樑

秦始皇二十二年(西元前 225 年),秦國將軍王賁攻打魏國,用水攻方式,引河溝之水淹灌都城大樑。這是在實踐韓非的戰術。大樑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圖 4-3)。

現在的黃河從開封市正北流過,但秦代的河道在它北面七十公里處,黃河不是從開封而是從西面的滎陽附近向北折曲的。所謂河溝,是指從黃河引水的灌溉水渠——鴻溝。鴻溝東南方向流經平原,注入淮河。

如果遇到黃河豐水期,水渠決堤引發洪水的話,平原上的城市很容易被水淹沒。

儘管王賁採用了水攻,但他仍花費了三個月時間才攻陷大樑城,最終俘獲了魏王假,滅掉魏國。一方面秦國抱著必勝決心,另一方面,對魏來說這也是一場殊死之戰。但是,秦對魏並不像對趙那樣抱有復仇的念頭。

司馬遷甚至使用「屠魏」來形容大樑城殲滅戰,但此時戰爭顯然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統一天下。秦滅魏后,控制了黃河和鴻溝的分流點,即東方大平原上扇形地的起點。此地的滎陽在後來的楚漢戰爭時又成了項羽和劉邦爭奪的軍事要地。

他們以鴻溝為界劃定實力範圍,以東歸項羽,以西歸劉邦,兩人分別建立楚和漢,形成對峙之局。

秦始皇統一後第三次巡行時,途經滎陽和大樑之間的博浪沙,遭到盜賊的襲擊。博浪沙,顧名思義是因黃河氾濫、泥沙堆積形成的地方。當時秦國甚至在全天下搜尋罪犯十天,結果一無所獲。

其實,如前所述,這件事由張良主謀——他的弟弟在南韓被滅時為秦所殺。他讓力士用 120 斤重的鐵鎚瞄準秦始皇巡行的馬車砸過去,但擊中的是副車,因而刺殺失敗。犯人張良很可能就藏匿在對秦始皇怨聲載道的魏國境內。

楚國末日之謎

《史記》關於楚國最後階段的記述也前後矛盾,但根據出土史料《編年記》,我們可以判斷《史記》記載的真偽。秦始皇二十三年(西元前 224 年),楚國項燕與秦在蘄交戰,敗北。翌年即秦始皇二十四年(西元前 223 年),秦國王翦和蒙武將軍等攻打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史記》的《六國年表》《楚世家》《王翦列傳》《蒙恬列傳》的記載與上述內容一致。但只有《秦始皇本紀》中,兩個事件的時間順序是顛倒的。《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國王翦俘虜楚王,其後楚國將軍項燕擁立昌平君,在淮南地區舉起反旗,翌年昌平君死去,項燕也自殺。

總之,《秦始皇本紀》似乎是把楚王被俘獲後,立即建立亡命政權的昌平君之死和項燕的自殺都看成英雄之舉了。但是,這一傳說違背了歷史事實。

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都是楚國公子,但我們已無從知道他們的名字,如前所述,他們在嫪毐之亂時曾挽救了秦王的危機。曾坐上秦國相邦位子的昌平君是乙個非常了解秦王室內情的人,但隨著出身楚國下級官吏的李斯日漸受到優寵,他們與秦王的關係疏遠起來。這兩個人的名字也出現在出土史料《編年記》中。

如果我們根據《編年記》的記載梳理事件的經過,就會發現昌平君在秦始皇二十一年(西元前 226 年)返回了故鄉楚國。此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前一年發生了暗殺秦王未遂事件,昌平君肯定會優先幫助楚王負芻,而不是秦國。

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向楚國發起總攻時,昌文君早已於四月死去。這是《編年記》提供的新史實。昌平君應當也死於這一年。

另外,《編年記》關於秦始皇二十四年的記載,除了有關秦王的內容外,其他都不清楚,但據《六國年表》記載,楚王在這一年被俘,楚國至此滅亡。秦始皇死後,項燕之子項梁和孫子項羽舉兵反秦。大概就是因為楚人對項燕和昌平君的思念,才產生出楚王被俘後他們一直頑強抵抗秦到最後的傳說吧。

2樓:Allhistory

先說說趙國和楚國吧,這兩個國家都是被王翦單獨滅的。

趙、楚兩國在當時是六國中勢力最大、名將最多的過國家。趙國有名將李牧,王翦知道硬碰硬是不行的,所以就使用了離間計。他買通了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開始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說李牧這個人很危險,將來說不定會自己稱王。

這種級別的謊話,趙王居然信了!於是李牧被殺。李牧一死,王翦進攻邯鄲城,趙國滅亡。

楚國同樣有名將,叫項燕,是項羽的祖父。當時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要知道,六十萬幾乎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而來到楚國邊境,王翦只是讓軍隊駐紮下來休息,這一休息,就快一年的時間。

不管楚軍如何來叫囂,秦軍就是不去迎戰,搞得楚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秦軍才敢開戰。就在項燕調動軍隊的時候,王翦帶著秦軍打了楚軍乙個措手不及。最終項燕兵敗自殺,楚國滅亡,楚國國君逃亡民間下落不明。

再說說魏國和燕國,這倆是王賁滅掉的,王賁是王翦的兒子。

滅魏國不費勁,因為魏國的都城在黃河邊上,只要把河堤掘開,把都城一淹,魏國也就算完了。雖然魏王是投降的,但是投降的國君就一定能有好下場嗎?當然不是。

魏王和整個魏國的大部分皇室子弟都被殺了。至此,魏國滅亡。

下乙個是燕國。燕國你不要看他小,但是威脅最大。當時太子丹還派了荊軻去刺秦王,不過幸虧有驚無險。

而當王賁帶領秦軍進燕的時候,太子丹本來早就逃亡了。可是太子丹的父親以為秦滅燕是因為他兒子觸怒了秦王,所以親自把太子丹給殺了,然後把人頭交給秦國。可是即便殺了太子丹,該滅的國家還是要被滅的。

最終燕國被滅,燕王逃跑不知去向。

王翦和王賁父子二人合夥滅掉的是齊國。當時齊王看到其它五國被滅的下場很慘,就不敢抵抗了。其實齊王之所以這麼爽快地投降,主要還是因為秦國早就買通了齊國大臣,而且還答應給五百里地。

齊王投降的那一天,秦王果然給了他五百里地,但是用重兵把他給圍了起來,斷水、斷食物。最終,齊王被活活餓死

還有乙個南韓和衛國沒有說。南韓是第乙個被滅的國家,不過他是六國中最弱小的乙個,雖然早就成了秦國的附屬國,但是仍然被滅,韓王被殺。衛國更是個小國,和戰國七雄比起來根本不起眼。

所以,秦國一直沒有滅他,到了秦二世繼位才把衛國給滅掉

3樓:一劍曾當百萬師

太史公沒有直面描寫六國亡國的景象,但是從《春申君列傳》中卻可略窺一二。當此之時,六國尚未亡。秦方破魏于華陽,韓、魏服而事秦。

秦欲攜韓、魏一道攻打楚國。楚國春申君黃歇恰好在秦國,於是說秦昭王曰: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

刳腹絕腸,折頸折頤,首身分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髃虜者相及於路。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僕妾者,盈滿海內矣。

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此言雖為春申君說秦昭王警惕韓、魏,不要攻楚的論辭,但是所描寫的景象觸目驚心,令人不忍卒讀。當此之時,六國尚未亡,然亡國之情景躍然紙上。試想亡國之時,其悲涼之景象,怕是有甚於斯吧。

4樓:

答主問亡國景象,司馬遷作為關中人是必定有所諱言的,不過字裡行間還能發現點線索,順便舉個例子吧

以下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居鄛人范增…往說項梁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答主可據此自行腦補。

5樓:雞柳先生

韓王安投降後與張良搞復辟被王賁鎮壓弄死了

魏(狗)王假王賁水灌大樑降

趙王遷被火燒死了代王嘉率軍與王賁力戰殉國

燕王喜被王賁俘虜

齊王建戀母投降被關在共裡詩經裡有一首是講這件事的後來被餓死了楚王芻當這個沒印象也投降了吧

綜上六國王沒有殉國的

6樓:

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樑,大樑城壞,其王請降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

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秦始皇本紀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否符合地緣政治原理?

其實這一滅國順序在當時就有兩種意見,李斯主張先滅韓,而韓非主張先擊潰趙國,最終基本上是採取韓非的意見,長平大戰,削弱趙國力量,然後滅韓,入主中原,鄭州往東一馬平川,割斷南北聯絡,趙地多山地,地勢較高,先滅趙 山西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比較重要,可以東出太行,南下河南,北抗匈奴 順勢南下,滅魏。在河南和安徽...

秦滅六國,為什麼秦君大多賢明,而六國國君大多昏庸?

桃之夭夭 法家大顯身手,大展巨集圖 先問是不是,再問有沒有。秦國勝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當時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說,他們把這個新制度建設得最徹底,也運用得最徹底。這種新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國內的資源和財富,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生產潛力和戰鬥勇氣,並保持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的集體性格,從而橫行霸道,一統...

秦滅六國後,六國之民和秦民待遇有差別嗎?

饞包包我們走 某不請自來的兔子唱唱反調 如果題主的 民 是指屁民,也就是 只會以頭搶地 的黔首 考慮到秦帝國的官吏隊伍人數導致的秦法在各地的執行力度差異,僅僅比較當地生活的話 可能比起生活在皇帝腳下鐵桶之內的 老秦人 比如內史咸陽大都會的人 或者人口稠密地位重要的帝國核心要地的 六國核心區遺民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