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在哪個國家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是不是趙國?

時間 2021-05-31 14:19:43

1樓:默默

趙國,而且趙國幾千年一直和關中打架,安史之亂不也是河北藩鎮起兵嗎,宋朝之後就沒有關中的事情了

楚國和秦國並沒有深仇大恨,而且還聯姻,燕趙和秦國是你死我亡的存在,不一樣

2樓:真三三無

秦國發動滅國戰爭時期趙國比楚國抵抗能力強一些李牧個人能力強於項燕

暴打桓齮,王翦也奈何他不得,以至於必須用離間計趙武靈王拓地之後趙國獲得戰馬產地

趙國北方的部隊有胡人騎兵

趙軍的戰鬥力在楚軍之上

楚國項燕有打敗李信二十萬軍的戰績

楚國煽動秦始皇的相國楚公子昌平君(就是帶兵殺嫪毐的兩個楚國客卿之一,另乙個是昌文君)在陳造反抄李信的後路,與項燕對李信軍前後夾擊

殺七都尉,追著李信揍

而且楚國貴族勢力實在是太強了,日後正是楚貴族項羽滅了秦朝所以秦滅六國戰役中,抵抗最激烈的無疑是趙國。趙國強在軍隊的戰鬥力。

楚國強在貴族勢力樹大根深,國家滅了,但還留著復仇的能力。

3樓:王梵宸

嚴尤《三將軍論》,出自《世說·言語篇》,出自《御覽》四百三十七。

王翦為秦將滅燕,燕王喜奔逃東夷。秦王曰:「齊楚何先?」李信曰:「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御覽》四百三十七)

白起、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

」對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

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

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之為人也。(「之也」二字從《書鈔》一百十五引補)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世說·言語篇》)

4樓:

最難必然是楚國,李信南征大敗之慘狀毋須多言,舉國六十萬對峙年餘堪堪滅楚,這可是已經佔了大半個北方的秦國。

其次為趙國,不過趙國之強僅在表面,其高層已經完全倒向秦國。

魏、燕並列第三吧。

齊、韓是最簡單的,毫無抵抗就降了。

5樓:珠水之陽

顯而易見是趙國。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廉頗、李牧兩員,除秦外,其它五國沒得。

甚至更早的武靈王時期,還謀劃由河套地區南下滅秦,可謂雄才大略!

秦國數次攻打趙國,盡使些下流的卑鄙伎倆。長平之戰前,暗地中傷廉頗,趙軍戰前易帥。武安君食言,坑殺趙軍四十餘萬。而後伐趙,被李牧數次擊敗,又賄賂郭開,使李牧下獄。

你大秦軍力天下第一,奈何屢次用這下三濫的手段。有本事,真刀實槍的打啊,數次背後搞別人主將算什麼英雄。?

後來,趙國也聰明了,儘管被滅國,乙個小小趙高,就把大秦搞得魂飛湮滅,也算是替長平四十萬冤魂報仇了!

6樓:

我覺得是趙國。

題主的問題是,最頑強的抵抗。這個抵抗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軍隊的戰力,廟堂的謀劃。

從廟堂謀劃來看,六國其實都差不多。楚國最後的抵抗不是來自廟堂,而是來自於分封的士大夫們面臨亡國滅種危機自自發的抵抗之力。由於制度的原因,楚國廟堂一直未能有效整合私藏於各家封地的財富與軍隊。

這些財富與軍隊,不到最後關頭,是沒有誰願意拿出來的。但是,到了最後關頭拿出來的時候,有多少戰力,存疑。至少我認為是比不上秦軍戰力的。

而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軍戰力應該是與秦軍大體相當的。趙奢勝秦的閼與之戰可以證明。其後的長平之戰,趙軍被盡屠,主要原因不在軍隊戰力,在於秦趙綜合國力對比下,趙國君臣、趙軍統帥的無奈選擇。

我甚至有乙個推斷,如果秦趙在長平無盡地相持下去,最終趙國君主也會逼迫主帥出戰。因為,趙國的綜合國力是比不上秦國的。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

儘管那一撥老兵被殺得差不多了,但訓練部隊、提公升戰力的方式方法卻留下來了。到秦軍滅國征戰時期,新徵新訓的趙軍戰力可能比不上趙武靈王時期,但應該不會差很多。可以驗證的是,趙王不中反間計,以秦軍戰力,卻無奈李牧何。

秦軍滅趙,是施行反間計,逼死李牧之後的事。這樣比較下來,同期的趙軍戰力,應該是強於楚軍戰力的。

而決定戰爭勝負的,除了軍隊戰力,更重要的廟堂謀劃。李信敗於楚,是輕敵。王翦與項燕相持,更多的是看到了楚國國內的貴族們,面臨亡國才會團結,但這種團結是在外力逼迫下才有的,外力不增加的話,楚國內部遲早會生變。

再者,曹劌論戰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秦楚相持,我認為更多的是主將的戰場謀略。軍隊的戰力如何,不是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所以,我覺得,大秦在滅國之戰中,遭受到的最頑強抵抗,來自趙國,不是楚國。

7樓:頂不住

楚國是最頑強的,直到秦亡,秦國都沒有真正消化楚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不是那三戶,但搞定秦國的確實就是三個楚中國人,陳勝吳廣和項羽。

8樓:Seven

楚國和趙國。秦劍鋒銳,很厲害,但是打這兩家是真心不開心了。長平之戰,打了那麼久,國家都打乏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很傷。

而且秦趙對戰,趙國勝的次數還多一些,楚國麼,,,地太大了,這裡平了那裡又起來了,徹底平定太難了,所以要用六十萬大軍。雖然比較不人道,但是還是要像長平之戰,否則打打打,割割割,和和和,又是打打打,統一個屁,還是坑了好,大家都挺累的。

9樓:半瓶水

楚國和趙國

楚國秦國在發動滅國大戰時唯一乙個有一次大勝的國家,楚國將領項燕率30萬人馬,將同等數量由李信帶領的30萬人馬殺得大敗而歸,這是山東六國絕無僅有的一次大勝也使秦國廟堂對滅國大戰有了清醒的認知,重新請回王翦,才滅了楚國。

趙國在秦國發動滅國大戰前,與秦軍對戰勝利次數最多的,縱然長平大戰損失40萬人馬大敗,然而秦國也是元氣大傷。後來對上李牧及其雲中邊軍時也是經常打敗仗。秦始皇發動滅國大戰時,李信的邊軍在趙國前有過幾次勝利。

並且趙國破滅後又在代地成立代國,與燕國聯手抗秦,代國在滅趙六年後被秦軍攻破,趙國才正式滅亡。

楚國是凝聚國力,在亡國面前將種種掣肘降低到了最小的環節打了一次大勝仗。趙國則是六國中唯一對秦國有清醒認識的國家,也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單獨對抗秦國時打仗最多(這裡不算六國合縱,只算單獨抗秦)、勝利最多的國家

多說一點:趙國和楚國的失敗,其實都是跟國家情勢有關。楚國是大族分治,當時凝聚的兵力全部是各族私兵,都是聽從自家族長的,所以對統兵的項燕便有了種種的掣肘。

趙國則是廟堂混亂,奸臣郭開韓倉當道,加上還有推翻郭開韓倉的一批人,李牧完全就是有勁使不出的樣子。以李牧的才幹,我不懷疑李牧可以像訓練對付草原匈奴的雲中邊軍一樣訓練出一支可以專門克制秦軍的軍隊,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阿房宮賦》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對"滅六國者非秦也,六國也。"

懶得打字,就簡單概括了

10樓:懷劍聽雨

前246年,秦王政(秦始皇)繼位後,開始繼續進攻六國,但是此時控制國家的是呂不韋。趙魏韓郡是侯爵級5個城出乙個軍,而秦郡一開始是侯爵級,從秦始皇開始是公爵級10個城出兩個軍。此時人口,秦國是秦地200萬(牛耕)、西戎50萬(牛耕)[秦地加西戎修水利後一共是[內史]320萬(秦昭王28年分出[隴西郡]先40萬後80萬、[北地郡]先40萬後80萬)]、[蜀郡]秦惠王28年置先40萬後80萬(牛耕、水利)、[巴郡]秦惠王置40萬秦昭王30年置黔中巫郡40萬後併入巴郡共80萬、[漢中郡]秦惠王後12年置先40萬後80萬(牛耕、排乾沼澤)、魏地120萬(牛耕)[上郡]80萬秦昭王3年置[河東郡]40萬秦昭王21年置、楚地[南郡]秦昭王29年置40萬(牛耕)、韓地80萬(牛耕)[三川郡]秦莊襄王元年置[南陽郡]秦昭王35年置40萬[上黨郡]20萬[太原郡]20萬,總人口800萬口,也就是丁男200多萬,也就是戰兵30萬,此時南韓260萬口、魏國衛國220萬口、趙國420萬口、燕國220萬口、齊國520萬口、楚國620萬口,但是六國積弊日漸深重。

籠絡燕齊,穩住楚,攻伐韓趙魏。南韓此時度量衡大體分為上黨郡40萬人黑黍黃帝尺(也就是周尺)、河內郡40萬人紅黍黃帝尺、潁川郡40萬人夏尺、國都40萬人晚商尺、三川郡40萬人早商尺5個體系。秦國一雪邯鄲之戰後的大恥辱,又重新拿下南韓[上黨郡]秦昭王48年置60萬和趙國[太原郡]秦莊襄王4年置60萬,總人口880萬,實有[上黨郡]80萬、[太原郡]80萬。

秦始皇有8郡

南韓為了疲秦,秦國修建鄭國渠,關中人口增加了近100萬,內史加兩郡共320萬。前244年,秦國拿下南韓十三城近60萬人,南韓喪失半壁江山,秦國總人口近1000萬,實有[三川郡]80萬。各國不救南韓,南韓自己又昏招不斷。

秦有9郡

前243年,魏國信陵君抑鬱而死,前242年,秦國拿下魏國延津二十城,每城4千戶共8萬戶設立[東郡]始皇5年置80萬,把魏國分隔南北。魏國此時度量衡大體分為延津80萬人紅黍黃帝尺(也就是周尺)、杞縣40萬人夏尺、開封40萬人晚商尺、安陽40萬人早商尺四個體系。秦有10郡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攻秦,最後一次合縱戰敗,秦國攻占魏國北部安陽朝歌40萬人、滅衛國,魏國只剩100萬人口,秦國人口1000多萬,與楚、趙、魏、韓四國總和1000多萬基本持平。籠絡燕齊,穩住楚,攻伐韓趙魏

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此時,楚王死、春申君被殺,戰國四公子大勢已去,六國之內盡是奸臣當道。

秦國趁機攻擊魏國杞縣40萬人,魏國只剩首都開封40萬,名存實亡

韓非入秦,勸說秦王先攻趙國,李斯出謀讓趙燕交戰,於前236攻趙,趙國李牧反擊,前235年趙王死,新趙王更加昏庸,前234年魏王死,秦佔趙國[雲中郡]始皇13年置[雁門郡]始皇13年置,秦有12郡

前233年韓非被處死,南韓稱臣獻土40萬人,前231年南韓獻出河內郡40萬人[河東郡]80萬,只剩乙個首都40萬人。前230年秦滅韓設[潁川郡]始皇17年置80萬,秦國人口達到1200萬。同年,趙國大旱,秦攻200萬人口的趙,此時殘存的五國總人口1400萬,略多於秦,然而齊國一直打醬油。

秦有14郡

前229年,新趙王殺李牧,前227年,荊軻刺秦王,秦滅趙[邯鄲郡]始皇19年置、破燕[右北平]始皇20年置[漁陽(廣陽)]始皇21年置[遼西]始皇22年置,秦有、攻楚[南郡][南陽郡]、滅魏[碭郡]始皇22年置,殘趙遷都代,秦國人口達到1700萬,齊楚燕代加一起才1000萬,然而齊國依然打醬油。秦有21郡

秦國動用500萬人口的20萬甲士進攻20萬甲士的楚國,被擊敗,損兵10萬甲士,亡七都尉(每人1萬6千甲士),齊國依然打醬油

秦國動用全部1700萬人口60萬甲士滅楚,實有6郡[陳郡]始皇23年置[泗水]始皇23年置[長沙]始皇24年置[九江]始皇24年置[薛郡]始皇24年置[會稽]始皇25年置,以及[閩中]始皇25年,秦有28郡

前222年,秦滅燕[遼東]始皇22年置[上谷]始皇23年置、代[代郡]始皇25年置各50萬人口,奪回送給齊國的[鉅鹿]始皇25年置。秦有32郡

秦滅一直打醬油的齊500萬人口,非常鄙視的只設了乙個[齊郡]始皇26年置、[琅邪郡]始皇26年置,加內史(馮翊郡、扶風郡),秦有36郡。

齊郡(臨淄郡)、琅邪郡(即墨郡)分出濟北郡、博陽郡(濟南郡)、劇郡(城陽郡)、膠西郡、膠東郡5個郡,一共41個郡,重新分出[黔中郡],再加上[故鄣]、[九原]始皇33年闢河南地、[南海]始皇33年、[桂林]始皇33年、[象郡]始皇33年、琅邪郡分出[東海郡]始皇34年,始皇34年一共48個郡,加內史(馮翊郡、扶風郡)一共50個郡。

秦滅六國,為什麼秦君大多賢明,而六國國君大多昏庸?

桃之夭夭 法家大顯身手,大展巨集圖 先問是不是,再問有沒有。秦國勝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當時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說,他們把這個新制度建設得最徹底,也運用得最徹底。這種新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國內的資源和財富,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生產潛力和戰鬥勇氣,並保持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的集體性格,從而橫行霸道,一統...

秦滅六國後,六國之民和秦民待遇有差別嗎?

饞包包我們走 某不請自來的兔子唱唱反調 如果題主的 民 是指屁民,也就是 只會以頭搶地 的黔首 考慮到秦帝國的官吏隊伍人數導致的秦法在各地的執行力度差異,僅僅比較當地生活的話 可能比起生活在皇帝腳下鐵桶之內的 老秦人 比如內史咸陽大都會的人 或者人口稠密地位重要的帝國核心要地的 六國核心區遺民 比如...

如果元朝清朝統治了我們算滅國,那麼秦滅六國,對於非秦國統治下區域的人民,算是滅國嗎?

天湖山人 我覺得很多人都被題主的混亂的邏輯弄混亂了,對當時的關東六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亡國了,但這和兩千年後的人來說有什麼關係啊?是不是要湖北,河南,河北,山東人找陝西人算帳? 已登出 假設不成立,元清並非亡國,要不然你華夏在南朝之後就亡了,關人家元清什麼事。哦不對,周公東征之後就亡了一次了 秦反而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