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蘇軾《赤壁賦》中「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話?

時間 2021-06-01 01:13:31

1樓:太陽公公

道家認為,舊事物的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化為了新事物重新開始。

順著這個思想,即使事物的外在現實的像消失了,但是事物內在的真有並沒有隨之而改變。比如變成蝴蝶的大蟲子,形體變了,但內在沒有變化。

因此客人的悲傷是因為只觀察了事外變化的像的消失,而忽視了事物內在不變的存在。

觀察人體也是如此,身體、聲音都是人外在的表現,就像月的晦朔一樣,不停的改變著。而我們的內在(對於內在的理解因人而異,靈魂品格等,我認為作者表達的是靈魂這一類)是從未改變不會消失的。因此要從這不變的角度去觀察。

2樓:猴西

流逝指的是流而消逝,蘇軾說逝者如斯這一段的意思是水流去而其實並未真正消失,只是流到下面去了.

時間也一樣,我們之所以覺得它流逝了是因為我們只能站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去看,因此過去永遠消失了. 但是事實上,正如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八分鐘前的月亮,過去並不會消失.時間是一條緯度座標線,長無止境,我們不過是沿著我們的世界時間正方向走,過去對我們來說只有記憶,但對於站在宇宙的某一端的生物來說是它們的現在.

我們站在不同的時間點上.而從個體而言,我們能夠走多遠?生死兩個端點的時間距離.

每個人的路程,起點終點都有不同,而生之前,死之後,對個體而言只是一瞬間.

這樣看來,我們的未來過去已經確定. 這並不是說我們被限制住了,我們的未來依然由我們掌握. 只是說對於宇宙來說,不存在未來過去,我們是永恆存在的.

世界的物質是守恆的,永恆與一瞬相對而言,又怕什麼呢?回到我們的感知上來,讓我們珍惜每分每秒,充滿熱情地生活在屬於我們的時光旅途裡.

3樓:清藍

當下即永恆。

大學時讀過一本書,《時間是什麼》。書的詳細內容已記不住了,但有乙個例子一直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提出乙個問題——如何證明時間是真實存在的?

假設我們把時間,從過去至未來,模擬作排成乙個無窮序列的n個箱子,這些箱子從前至後排列著一直到無窮無盡。而每乙個箱子內都包含著排在他前面的所有箱子的資訊。也就是說,如果乙個人開啟第n個箱子,他就知道了從前n-1個箱子的資訊,卻不知道n+1往後的任何箱子裡面的資訊。

那麼回到時間的概念上來,現在假設:乙個人被安放在某個時刻,就能擁有前面所有時刻的記憶,而對未來所有的資訊都是未知狀態。那麼,他會不會有已經經歷了前面所有資訊的錯覺?

也就是說,是否存在這樣乙個可能,即時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我們可能只不過是被隨機安放在了某個時刻,並獲取了這個時刻之前的資訊而已。整個時間序列早已存在。

幻想一下,如果你被從這個時間序列中重新被安放到你的小時候,你依然認為時間是連貫的,因為從你小時候那個時候之後的所有記憶都不存在,而你最新鮮的記憶是你小時候那個時間點之前的「剛才」。

反過來看這個問題,既然這些時間序列已經存在,那不就是永恆嗎?他們自知始終存在,也將會一直存在。我們覺得時間在流逝,是因為被安置在某個時間點,這個時間點之前的資訊被我們已知,我們認為已經「經歷」了,不會再被經歷了。

時間序列跨度之大,巨集觀來看,任何大尺度都是短的,猶如天地之一瞬。此即「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更巨集大的看,這個時間序列是始終存在的,即使被「經歷」過的,也依然存在於此,只不過不是我們所經歷的「當下」而已。任何「當下」,都早已存在,且未來也將長存。此即「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

我讀這本書已經過去十整年了,當時是2023年大一下春學期考試周。結束最後一門考試後,我坐在紫金港東區的木椅上讀完了這本書,猶記得夕陽從遠處傾瀉而來,將我的身影拉得長長的。

彼時彼刻,不僅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記憶中,也永恆存在於宇宙的某個角落裡。

4樓:lcnature

提供一點我的推測。

考慮到蘇軾受到佛家的影響,或許這一句可以從佛教的視角來看。楞嚴經第二卷中恰巧有一段對話跟這裡的例子很相應。佛問波斯匿王,你小時候看恆河水跟現在看到的恆河水是否一樣,波斯匿王說我我十三歲時看到的恆河水,與三歲看的沒什麼差別,現在六十歲看到的也沒有差別。

這就好像蘇軾所面對的江水,雖然從個體的水滴、水波來看,一直在流逝,但是從整體的江水這個相貌或者概念來說,長江始終在這裡,並不隨水滴流走而離開。

重點是佛陀接著和波斯匿王對話: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觀河之見,應該是佛陀要波斯匿王體會的那個不會隨著每次觀察外物而產生的暫時的種種念頭所動的那個能見的心。這個能見的心並沒有變。後面佛陀進一步做了一些比喻,那些能動的,能來去生滅的都不是真心,而不動的才是真心。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蘇軾所說的我,對應於佛家所說的能知能覺的,不隨外物所變的真心。我雖然體察到萬物在變化流逝,可是我始終有能觀察的心,這個心就如同始終在這裡的長江和始終在天上的月亮一樣,不隨波浪起伏或圓缺變化而離開過。或者換乙個角度說,這個「我」不是身體的我,也不是生滅起伏的念頭,而是可起念頭的清淨心。

5樓:WunderNatur

不知道蘇子寫這句話時想的是什麼,只說一下我的理解。

最開始的理解僅僅侷限於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中學課本上狗屁不通的解釋並不能增進一點理解,估計寫釋義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後來我對這句話的重新認識伴隨著我度過了第二次精神危機。說到這次危機,其實就是步入青春期後開始想了很多以前沒想過的問題:既然我的意識(雖然我現在對意識這個概念持懷疑態度)有一天會消失,人類的意識也同樣有一天會消亡,那麼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人類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或者簡單說,一切不是永恆的東西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我陷入了虛無主義的困惑。

後來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新的理解,簡單說就是從三維空間的角度來看,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的,但是如果放到四維時空裡來看,一切都是不變的。

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意識是依賴於時間而存在的,但事實上還有另一種可能,時間是意識的產物,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時間相對於空間如此特殊。是意識給了時間方向性(比方說你可以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造成了時間在流動的幻覺,讓我們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但是如果拋除意識,時間完全可以如同空間一樣沒有方向性(不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方向,只是說方向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完全可以在四維的時空裡來看待一切,那麼你過去的每乙個瞬間都鑲嵌到了這個四維時空的乙個點上,這個存在是永恆的。(雖然這種想法也完全可以說是自欺欺人,但是作為乙個無助的人精神上的安慰,我是願意這麼想的。)

簡單說,雖然「存在」不是永恆的,但是「存在過」卻是。

6樓:楊子

自其變者觀之,則運動永在,天地始終處在運動與變化之中,沒有一刻是恆定不變的,是故天地不能維持一瞬的固定。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質守恆,水也好,月也好,雖然有盈虛消長的變化,但卻處在乙個動態平衡下的迴圈往復之中,就如莊子的觀點,物我皆為一氣所化,氣聚則生,氣散則消,而氣本身是長存無盡的,只不過在聚為此物和聚為彼物之間往復變化而已,所以物我皆為無盡。

簡單說,水與月的盈虛變化是時時不停的,而在盈虛間的迴圈往復,是恆久不變的。所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而不僅是水和月,事件萬物皆是如此,「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就是「自變者觀之」;「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就是「自不變者觀之」。

7樓:沙糖桔子梗

曾經我也想從這句話裡得到自己能夠永恆的方法我想如果我有這個不變的視角我就可以永恆了?可是永恆的視角我拿不到這個只是蘇軾的感慨使用了莊子的思想對客人的回答。物與我皆無盡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

道等於我加物除我以外的都是物我和物組成道而天下之大道無窮無盡因此我也永恆了。

8樓:王Cassie

莫名想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乙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作為個體的我可以死去,但是作為人類的我會繼續延續下去。所以物與我皆無盡也

我個人感受是這樣的

9樓:冬冬

文章自然是前後文聯絡起來才叫文章,否則就是斷章取義。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於是乎,文章就給出了答案。所謂變與不變,所區別者,全在於角度不同。「自起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在此之下,天地尚且一瞬之間,何況水月?而「自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不變」 角度一變,境由心轉,巨集觀化為微觀,時空凝聚在此刻,我與外物,不都是宇宙中存在的一分子,存在即永恆了嗎?

這一段中,重點就在這「變」之一字上。你所問的水與月的永恆,不是推來的,我的永恆,也不需要去推論。他們是否永存,就在於你的眼光此刻是唯物還是唯心。

蘇軾仕途不順,泛舟江湖,何以得脫?是苦結於官場政事,才華難疏?還是變中求解,自在於天地永恆?

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何蘇軾寫的《赤壁賦》裡「憑虛御風」,高中課本裡給寫成了「馮虛御風」?

方難之 馮和憑是古今字的關係,先有了馮字,它既有馮的意思又有憑的意思,並且既可以讀ping又可以讀feng。後來根據需要才造出了憑字,文言文又是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所以可以寫成馮也可以寫成憑,二者並沒有什麼區別。 並不是寫錯了,也不是隨意寫,根源在於古人沒有拼音,給乙個...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孫志浩 畢業許久,有些經典仍然記憶猶新 論詞藻,赤壁賦不如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論想象,赤壁賦不如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但我對赤壁賦情有獨鍾。對,這一切都要感謝我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文先生。他用了可能超過一周的時間帶我們欣賞這千古名篇,欣賞蘇軾其人。更重要的是把讓許多學生...

《前赤壁賦》中 渺滄海之一粟 的 粟 到底是什麼意思?

張三 我也早就覺得奇怪,滄海 跟公尺粒聯絡不上。如果去萬方 維普之類的資料庫去查,很多人傾向於認為是沙子,引的就是 山海經南山經 的 多丹慄 我的意見是,這兩種解釋都不對。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是個對句,上句 天地 是並列關係,下句 一粟 無論是一粒公尺還是一粒沙,都是偏正關係,對仗不工。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