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為什麼會被蒙塵?

時間 2021-06-01 00:57:59

1樓:

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恆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楞伽經》實叉難陀譯本)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楞伽經》菩提留支譯本)

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楞伽經》求那跋陀羅譯本)

同樣一句話,兩個譯本的意思簡直大相徑庭。

菩提留支譯本直接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而前乙個譯本說的是,阿賴耶識本性清淨,由於被染汙,導致生滅不停,生死流轉。

從唯識宗的根本觀點出發,可以說明,菩提留支的譯本翻譯有誤。

從藏文本看,

這句話的精準翻譯為,

如來藏,無始以來受到虛偽惡習所薰,故稱之為阿賴耶識。由於身處於無明,與前七識,猶如大海波濤一般,生滅不停。如來藏恆常不變,自性清淨,離無常過患。

也就是說,如來藏本身並不是阿賴耶識,而是因為受到無明的習氣所熏習,故稱之為阿賴耶識。

而如來藏本身自性清淨,不會輪迴流轉。

再看一句話,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黎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楞伽經》菩提流支譯本)

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楞伽經》實叉難陀譯本)

同樣是同一句話,但是翻譯的結果,還是大相徑庭。

前者的意識是,如來藏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而前七識是生滅相續的

但是後者的意思是,阿賴耶識不轉為如來藏,那麼前七識就不會滅。而會無盡的輪迴流轉。

菩提流支的譯本就形成了歧義,把如來藏和前七識分割開來。

從藏文本看,

翻譯為,

阿賴耶識如果不完全轉為如來藏,那麼前七識就會永遠輪迴而不滅。

在《楞伽經》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就如同大海本身是平靜的,結果由於一陣大風,使得波濤洶湧,不得安息。

那麼如來藏是不是乙個東西呢?不是。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如來藏等同於空性。難道空性是某個實體嗎?這就完全說不過去。

因此,如來藏實際上就是空性,而空性等價於圓成實自性。

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圓成實自性是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以後,證得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怎麼樣的呢?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攝大乘論》)

就是妄想執著所得的一切事物,認識到他們是虛幻的。也就是再也不會妄想執著了。

《瑜伽師地論》記載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

故名無常。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

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

八識,因為無知於真實,所以生滅不停,故名無常。

說明什麼?說明,阿賴耶識的生滅,是因為無明而成。如果去除掉無明,證得圓成實自性,這就是如來藏。也就是說明證得了空性。

而空性本身就是真實,真實怎麼會改變,故說不生不滅。由於空性這個真實,不被人了知,所以才會生生滅滅。

因此,如來藏本身並不生諸法,是因為無明所染汙,出現了八個識,這個八個識才生生滅滅,阿賴耶識才能生起現行。

2樓:

1 如來藏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本體,離了如來藏就沒眾生了。八地以下的如來藏稱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稱為異熟識、佛地稱為真如。

2 如來藏會蒙塵是因為眾生還有染汙的七轉識繼續幫忙如來藏收集染汙的種子。當破參明心,眼見佛性後就能有下品的轉識成智,以六七識為工具,在生活中歷緣對境觀如來藏本清淨無染,漸漸地把如來藏染汙的種子轉化清淨。

3 佛觀眾生的如來藏本體清淨與佛無異,所以金剛經說「故謂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這是指真心本體而說的。但如來藏卻含藏有不同層次染汙的種子,盡虛空遍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各自擁有自己的如來藏,故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永遠度不盡。

3樓:「已登出」

就如來藏思想而言,其在印度與中國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中國傳統理解經常使用「理事關係」的結構來理解如來藏,而事實上,從印度早期的如來藏經典如《勝鬘經》來看,其實如來藏與染汙、煩惱乃至於輪迴的關係更像是虛空和萬物的關係——萬物依託虛空而有,所以可以說虛空生萬物,但這是從增上緣的角度來講的。虛空並不被萬物所汙染,也沒有真正生出萬物。

如來藏亦復如是。

而如來見虛空,也知道一切皆是虛空本性,但仍然要度化眾生,這並不是著意而為,而是無功用行。 希望可以幫到你,薩度薩度!!!

4樓:

是因為你不肯讓他乾淨。

你若是想要如來藏乾淨無塵,那就要改變自己。可人人都不想改自己只想改別人。。有塵即使看見了,又不肯時時勤拂拭。

5樓:bit雨點

如來藏是眾生的道體,不是本體。原理特性上是那樣。不是說原來是那樣,而是一直是那樣。

蒙塵的如來藏是一種方便說法,是從佛的角度看,凡夫之心好比是蒙塵的如來藏,凡夫原本就是這樣,除非哪天覺悟了,就成了不蒙塵的如來藏。

只有一切眾生都覺悟了才叫度盡眾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6樓:井觀驢

的確,樓上說對了,《楞嚴經》第四章對這個問題有明確的回答。按照經中世尊的回答,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這一段話,是整個楞嚴經前四章的核心內容,尤其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八個字,是徹底回答了樓上的問題。

世間一切,猶如鏡中像。這鏡子,就是我們自己的如來藏心體。如來藏心體一直以來,都在,都顯,能顯,能記。

但是呢,我們把這如來藏心體中所顯現之物,當做了物件,誤以為這一切東西——全部都是二邊對立之法相(如有無、動靜、明暗等等),都是某一些覺性所顯內容的物件。這些覺性所顯的內容,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這些識覺,其實也是如來藏所顯之內容。

但是我們搞錯了,誤以為前六識,是末那識這個我識所生的物件,而其他一切三界萬法,全部都是前六識的物件。本來這些東西全部都是如來藏自己所顯之內容,本來它就能顯這些內容——性覺必明,但是我們認錯了,以為它們是我們識覺的物件——因明立所。所,就是所認識到的內容,即物件。

既然物件產生了,那麼就產生出一種「能」的錯覺出來了:顏色形狀是眼識之所能見之物,聲音是耳識所能聞之物,……,念頭思想是意識所能思之物,乃至前六識是「我」所能指使支配之物——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本來這些法相,全部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高低之分,但是由於這些萬法被分作了能與所,能所二分,於是真如空性被隳裂,一切萬法便有了差別,最重要的差別,就是我、非我之分,也就是主體和客體之分。

一真法界,被妄分為主體和客體。這也就是西方哲學一直以來所錯誤妄認的起點的來歷。本來無有分別,現在卻異見紛呈——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其實,樓主有乙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如來藏,最後一字,發音不是躲迷藏的藏,而是寶藏的藏。因為,如來藏根本就沒有藏起來,而是我們被無明蒙蔽了雙眼。

什麼是無明呢?就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就是這個錯認,才蒙蔽了我們的眼睛。

7樓:櫻桃

如來藏不會被蒙塵,因為不會在如來藏以外再來乙個「塵」蒙上。如來藏中本來有塵,就象雞蛋外面有殼,小雞要出殼,必須突破這個殼。沒出殼以前,叫雞蛋,出了殼以後就是雞。

那殼就要放下,如不放下,就成了累贅。出了殼以後,不再復成為蛋。

如來藏,又稱為藏識。也有叫阿賴耶識的。反正一切所有,都包含在內。如來藏者,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裡面的色。 我們當然要知道,這個色,是依空起用的。所以,他同時又是空。

用無始劫前,來說,有些不妥,應該說一念無明未生以前,跟清淨如來藏,有什麼不同。有人可能也會問,如來藏也有不清淨的嗎?不能隨時起用的如來藏,就不是清淨如來藏。

這個不能隨時起用,就好比我們進了房間,找不到東西,因為房間裡面太亂了。凡夫的如來藏就是太亂。沒有經過修行的整理。

不過,不論是清淨如來藏,還是凡夫如來藏,他們都是一樣的。不存在二樣的如來藏。

糾正乙個問題,空不代表沒有。空本來就是有。我們常說空性起用,其實就是色相。

對於執著的凡夫,因為心有住,所以看到這個色相是實有的。佛菩薩因為不執著,所以,他看到的色相是空的。所以,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眾生,在佛眼裡,皆是不垢不淨。佛可以講經說法,然而,佛不能代眾生成佛,不能代眾生了業,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本來是自性眾生,佛性本來無盡無盡盡,眾生怎麼會度盡呢!這些問題,憑思維不能解決,要實修實證,真正的修證體悟,才能知道!

唯識思想和如來藏思想的關係是什麼?

唯識就是講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如未耕之田與己耕之田的關係,佛說,修心即是種不一樣的田,佛教不是乞丐一樣無能之輩,開發智慧型與潛力是佛教的專利。萬法歸一,歸於第八識 一歸何處?一即是空,一相無相,本來無相,如火燒盡,火歸何處?都無是處。阿來羅漢只滅第六識,沒滅第七識,故阿含經故事中,那個自殺證得意...

為什麼說如來藏是佛法皇冠上的明珠?用最通俗的語言理解如來藏「人間是劇場或者人間是電影」正確嗎?

西西先生 如來藏含攝萬有,同時萬有從中化現。如何理解如來藏,打個比方,比如你正在做夢,夢裡的一切都在你之中,同時夢也是你產生了,而且夢裡的山川水嶽,人鳥魚蟲都是你的某部分。如果你對如來藏理解透徹,那麼你會覺悟到現在的你正在做一場真實的夢,你感知到的一切都是你創造的,它們也是你的一部分,色不異空,空不...

佛教般若系和如來藏系的關係是什麼?

Phoebe 依據佛教經典 解深密經 判教,佛法依據眾生根器不同在隨順眾生與隨順真實的教理中,分為三個不同的教法,初時教法 小乘,二時與三時教法大乘,二時教法般若法門,三時教法唯識 瑜伽行法門,三時是佛教經典中的顯了義法門。在二時與三時教法中的根本核心區別 立足點不同,二時立足於凡夫境界向凡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