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吾性自足,為什麼還需要事上煉?

時間 2021-05-07 02:41:16

1樓:151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是對的,一般人說吾性自足要麼是無知要麼是狂傲,因為王陽明本身是神童,又花了二三十年潛心研究經典,經典裡的道理都內化成王陽明內心的一部分了,他說吾性自足一點問題也沒有。其他人嘛。。。

2樓:袁鵬旭

有乙個詞叫悟後起修。

比如六祖悟道後,不是開始到處弘法,而是在獵人堆裡十五年修煉心性。

改變命運有兩個突破口。乙個是意識,乙個是習性。

開悟的是意識,不斷修的是習性。

就像擦眼鏡,要全部擦乾淨才敢無礙行路。

這條路也是知道到完全做到的路。

3樓:圤石

每乙隻小鳥天生就有飛行的能力。

但是如果不經過練習,從小將他的翅膀束縛住,那麼長大了他可能也不會飛。

我們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壞的一面,這是我們本性中具足的,但是如果在你的成長環境中經歷的最多的是開發你好的一面,那麼你內在好的一面就會發展壯大,反之,壞的一面就會發展壯大。

所以,雖然本性具足,但如果不經過練習,也是發揮不了的。

4樓:我叫哇吖吖

再頑強的生命,被土埋得太深也什麼都長不出來。

你得拿個鏟子,在那鏟啊鏟,

等到一定程度,那個原本就埋在那裡的小生命終於可以發芽了。

呀,什麼都沒長出來?為什麼呢?

原來是因為自己害怕社會的毒打,就主動把還沒有發芽的小生命掐死了呢。

5樓:半山賣衣人

用王陽明的比喻吧,你的心性原本是一面通透鏡子,但不代表這個鏡子能原原本本照出萬物,上面可能有灰灰,可能蓋了布,貼了有色膜,時時拿出來照照就知道怎麼回事,有灰了去擦擦

6樓:安子曰

這兩個沒有矛盾。

吾性自足的下一句是「不假外求」。就是不需要借助於外在的權威,也就是陽明說的「狂者胸次」。到這並不是說就不要格物致知,不要事上磨練。

7樓:樞問先生

吾性自足,可以簡稱為自性,或明德。自性也好,明德也好,無意義!因為人人皆是如此,都無差別,聖人如此,凡夫也是如此!

但是吾性自足,並不代表我們能對應上自足的吾性!能對應上自性、明德,這就是明自性、明明德。所以《大學》開篇第乙個次第,就是明明德。

因為明德無意義,明明德才有意義,能明明德者,為聖人,不能明明德者為凡夫!

明明德後,就要讓自己本自具足的明德之價值,得到正確的彰顯,這就是親民,也就是事上磨了。

所以儒家也好,心學也好,是有嚴格次第的,要按照次第,依次而行,這就是孟子講的盈科而進,擴充此心!

舉個例子,人人都有家傳的一大批財寶,但是都只是知道,卻沒有找到!這個時候,雖然這些財寶是每個人各自的,但是,有,等於無!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一樣,都沒有財寶,都是窮人!

這個財寶就等同於明德!

經過努力,你找到了自己家傳的財寶,你就成了富人了!找到了財寶,才是真的擁有了財寶,財寶對你才有了意義!這個就是明明德,明明德了,明德才有意義!

然後就是如何使用這些財寶,有的正用,就會越來越有錢,有的錯用,就會一敗塗地。我們都是要追求美好的,所以要正用財寶,所以要親民而止於至善!

8樓:晦明

拿禪宗的乙個小故事說明。

尼師玄機拜訪雪峰禪師。雪峰問她的境界:到什麼程度了?

玄機說:寸絲不掛。然後就高傲地走了。

雪峰說:你袈裟拖地了。玄機回頭看。

雪峰笑道:好個寸絲不掛。

這個故事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自性具足」,是悟到,但尚未做到,所以需要「在事上磨」。

9樓:花開彼岸天

人天生就有健全的雙腿,為什麼還要學走路學跑步?為什麼還會摔?

不是抬槓,吾性自足本就是說「意識本身具有培養出一切優良品質的基礎」。

10樓:公尺粒粒歌

因為被私慾遮蔽而不自知。

你真的感悟到吾性自足嗎?

所有的私慾良知都會對映到事上,事上煉就是乙個自知私慾的過程,然後去私慾,這就是致良知的工夫了,吾性自足就在這一點一滴的工夫裡收集,沒有止盡。

慢慢的就能做到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著一分意思,這個意思就是私慾。

而要做到事事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著一分意思,又是多麼的不易。人要完全看清自己的每乙個角角落落,還要把私慾徹根徹底。就需要時時在自身心體上下工夫,在事上磨,才有長進。

11樓:李曉鴻

這是《孟子·離婁下》中著名的故事: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

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

」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酒肉富貴者,名利也。朱熹《近思錄存養》說:「外物不接,內欲不萌。」「人之初,性本善。」是追名逐利讓良人喪失良知,變得厚顏無恥。

《中庸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就是天命之性,就是性本善;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吾性自足。

發而不中節,就會喪失良知,喪失底線,處心積慮,憂心忡忡,喪心病狂,就是《西遊記》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

「事上煉」,正是為了讓此心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發而中節」,「隨心所欲不踰矩」。

12樓:心火

悟了相當於上限提公升了,等級限制開啟了。

本來公升到了60級滿記。現在開新資料片,滿級變70級了,但是從60公升到70還得努力公升不是?

13樓:與奪而招放

世間非作者, 業及微塵作,

但是阿賴耶, 變現似於境。

藏識非緣作, 藏亦不作緣,

諸識雖流轉, 無有三和合。

賴耶體常住, 眾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 亦如星共月。

從此生習氣, 新新自增長,

復增長餘識, 餘識亦復然,

如是常輪轉, 悟者心方息。

譬如火燒木, 漸次而轉移,

此木既已燒, 復更燒餘木;

依止賴耶識, 無漏心亦然,

漸除諸有漏, 永息輪迴法。

此是現法樂, 三昧之境界,

眾聖由斯道, 普詣十方國。

如金在礦中, 無有能見金,

智者善陶煉, 其金乃明顯;

藏識亦如是, 習氣之所纏,

三昧淨除已, 定者常明見。

如酪未攢搖, 酥終不可得,

是故諸智者, 攢酪而得酥;

藏識亦復然, 諸識所纏覆,

密嚴諸定者, 勤觀乃能得。

密嚴是大明, 妙智之殊稱,

佛子勤修習, 常生此國中。

色及無色界, 空識非非想,

於彼常勤修, 而來生此處。

此中諸佛子, 威光猶日月,

住於修行地, 演說相應旨,

如來所證法, 隨見而轉依,

一切佛世尊, 灌頂授其位。

雖住密嚴土, 應物隨所宜,

在空而變化, 若見或聞法。

第0440部~大乘密嚴經三卷

14樓:橙色

聽王德峰教授將了陽明《傳習錄》,加上自己的體悟,理解如下。

吾性子足,具如來智慧型德性,性本善,是至善根,但被「遮蔽」。至於遮蔽是由於後天的主觀認知、干擾或業力,那是另乙個問題。

因此,智慧型與善根是由心而發,心被遮蔽,以至於無明、混亂、顛倒。

因此,求諸己、明心見性、格物,相似在於內求,鍊心。當一切遮蔽不在了,事情的一切也就了然了。

不僅保持接納,還要進深到無分別心,愛一切,這在入世的各種牽絆中是難而又難的。例如,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不忍他們受一點委屈或傷害。但同樣對待他人的孩子,我們怎麼又能無分別。

因此事事都是修煉,有了指明的道,需要一點一點的遞進,不正是修和煉麼。而鍊的不是筋骨皮、不是思考邏輯,而正是心。不是「練」習,而是錘「煉」,實則是每次遇事,不是練習著去做,不是帶著目的,而是做的程度,是煉的決心。

此外,基於問題的後續思考,對過去生活的梳理,發現對於鍊有了更延展的理解。我們很多時候知道或聽聞某些理論或道理(尤其是追求那些在網路通過碎片學習的,其實正是由於沒有大量的時間坐下來學習,而又對大量的結論非常需求去獲取,所以拿到的都是半路的結果,並當做工具使用),這樣的理論的堆砌也容易邏輯自洽,但僅此而已。原理是理論背後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原則,這個原理有些很久遠,很少被觸及。

以上是普遍經驗的現狀,無論我們拿了哪樣的工具在手,是否要通過事情去證實,去練就。尤其是原理,這些與現代貌似格格不入的古老戒訓,咋一聽似乎知道,但是否能了然它的全部,是不是也需要在不同的事上證明。

當然煉還有其他的含義,包括不計較一次的對錯,不計較結果即不關注是否最終得到,而專注的是當下。等等,實是要悟而難表達的。

15樓:fiefie100

我覺得還是要從《中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起,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所謂「吾性自足」,這個「性」,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

天命之謂性

命,令也,人所稟受也。(《康熙字典》)

性,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傳習錄》第)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傳習錄》第)

善,中也,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惡,過也(《說文解字》)。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不中也。

心之體無惡,天命之性,無過無不及;天命之性,無不中也。

心之體無善,伊川謂「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傳習錄》第)。厥中也。厥者,掘也(《說文解字注》)。

《易·乾卦》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傳》曰: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楊氏易傳》曰:「能用九者,中虛無我,何思何慮,是謂本心,是謂天德。

意動則為首,則有我,是謂人而非天,非易之道。」

心之體無善無惡,天命之性,厥中而中,執厥中也。

正心,正心之體也,心之體執厥中也。

正者,守一以止也。(《康熙字典》)

性本天受。

心之體,性也。性之原,天也。(《傳習錄》第)

天命於人,則命便謂之性。(《傳習錄》第)

所謂「事上練」,就是這個「率性之謂道」的「率」。

率性之謂道

率,循也。(《康熙字典》)循,行順也。(《說文解字》)

道,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康熙字典》)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傳習錄》第)道心者,良知之謂也。(《傳習錄》第)

率性,行順乎性,而人信其心本正,允正其心也。

允,信也。(《說文解字》)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易傳·繫辭》第十二章)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

循性復天。

道心允執厥中,允正,故曰,率性之謂道。

率性而行,則性便謂之道。(《傳習錄》第)

至於「修道之謂教」的解釋,是把「天命」的內容說了一下,說的是「天命於人的究竟是什麼」。

修道之謂教

修,飾也,拂拭之則發其光彩也。(《說文解字注》)

教,諭告之詞,其義與同也。(《康熙字典》)

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傳習錄》第)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傳習錄》第)

修道,道心雜於人偽而失其正,拂拭之使得其正而復道心;是非之心之著落隔著私意障礙而不正,求是非之心之著落無私意障礙而得正,使其充塞流行也。

天之所於人者,修道而學也。

修道而學,則道便謂之教。(《傳習錄》第)

為什麼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裡的「吾性」真的與「吾心」外的一切都無關嗎?

清暑殿 剛出生的孩子也叫赤子,那個狀態也就是天性使然,有原始慾望,但無私慾的狀態,其實非常接近於王陽明所說的理想狀態。其實人有好多特性是天性使然,包括羞恥之心和惻隱之心,並不能說是後天形成的,這個題主可能認知上稍微有點主觀了,所以預設了乙個主觀的前提,得出了與陽明先生矛盾的結論。 明省 先說吾性自足...

為什麼Raj還需要父母資助?

知乎最近好多奇怪的問題,是我三觀要修正嗎?Raj生來含著金湯勺長大,身邊僕人都一打一打的存在,爸媽對孩子抱著富養的態度,要什麼有什麼,從小就培養了他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再看Raj的性格,既不同於女神級的妹妹普瑞婭,漂亮,要強,幹練,自信,也不是那種迷倒萬千少女的領袖人物,高富帥,商業咖,而是遊戲迷,...

有了 JMeter,為什麼還需要 MeterSphere?

maninhill Build 測試指令碼錄製增強 提供指令碼錄製 Chrome 外掛程式,並統一儲存在乙個平台上 Scale 規模擴充套件性增強 壓測執行節點按需建立和安裝,輕鬆支援大規模效能測試 Analyze 測試報告分析增強 實時的效能測試報告展示,多次測試結果可以快速比較 Integ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