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裡的「吾性」真的與「吾心」外的一切都無關嗎?

時間 2021-06-01 17:57:00

1樓:清暑殿

剛出生的孩子也叫赤子,那個狀態也就是天性使然,有原始慾望,但無私慾的狀態,其實非常接近於王陽明所說的理想狀態。其實人有好多特性是天性使然,包括羞恥之心和惻隱之心,並不能說是後天形成的,這個題主可能認知上稍微有點主觀了,所以預設了乙個主觀的前提,得出了與陽明先生矛盾的結論。

2樓:明省

先說吾性自足。

聖人之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乃道德法則,其主體必然只能是吾性,此所謂人為天地萬物立心。試問這世上還有吾性之外的道德意識嗎?

其次說吾心與吾性的關係。

陽明常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命流行,賦予人則為性,所以人心,人性,天理,分別的說是三,其實只是一。

大致說個一兩分意思,想弄明白陽明學的一些核心理念,推薦你看陳來老師的《有無之境》。

3樓:桃李春風一杯酒

其實這就是仁與禮的關係,仁是禮的核心,即所謂明德。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禮是仁的體現,禮需要學習,不同時代不同情況禮的表現不同。

就拿廉恥來說,這種德是人心固有,古今一貫,心即理不假外求。

但表現廉恥的尺度,也就是禮,古今不同。古代覺得姑娘露個胳膊有失體統,現在穿著比基尼也是正常。

同樣是現在沙灘穿比基尼正常,開會穿比基尼不正常。這其中的人情世故,進退尺度是需要學習的,但廉恥之心是固有的,不假外求的。

再退一步,學習進退尺度是什麼在學?是心,是良知。假如禮是一段長度,古代短一點,現在寬一點。那良知就是一把尺,衡量古今事變。所以世上焉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

4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題主所說「賊人的廉恥來自於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個錯誤觀點。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只要是個人都天生具有這些「心」,只是程度上會有所不同,不需要經過外界教育而有。

賊人之心失其本體,固有廉恥亦被私慾阻隔。

吾性自足,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又怎能與吾心外的一切無關呢?

5樓:隨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包括「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都只能看作是一種境界,先立乎其大,在社會實踐特別道德實踐中發揚主體意識、能動意識,避免書齋化。其次,這裡的吾性主要指善之四端,是天賦於人自然秉性,這當然與心外無關。如果作為聖人的內在素質而言則不然。

聖人「立德、立功、立言」,德行、事功標準很高,不去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僅靠「發明本心」恐怕做不到!三代以前聖人雖無書讀,也會受前人的言傳身教,不會只是內求。一切大的成就,必是千難萬苦中來。

只求個聖人「成色」不求分量,賢人而已。

6樓:MXX

舉個例子吧。

善惡之分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知道,並不需要到處去學,去求,需要的只是堅持一生去做。

聖人之道其實都很簡單,沒有什麼稀奇的,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而是需要一生去踐行。聖人們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是因為很會說,關鍵是他們都能堅持一生的做到。他們說到做到,知行合一。

「道理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無法堅持做到。能不能做到與外界沒有太多的關係,一切只在自己的心中。

7樓:方朽

這句話是從結果上說的,從結果上來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在這個客觀世界中,形成乙個自洽完整的主觀意識,使自己可以不滯於物,不殆於心。

從過程上來說:「吾性」從何而來?從客觀世界中來!

所以當然不可能與心外一切無關。想我等生來一無所知,在接觸這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意識,最後自足吾性,可成聖人之道;也就是格物致知的過程。

至於人人皆可成聖之說,想老莊孔孟都是人,與我等何異?既都是人,本質並無天差地別,他人可以成聖,吾等有何不可?不過是在格物致知的過程中,別人「格」地比我們更徹底,因此這個「知」也比我們更加深刻,即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取得了更高的成就罷了。

8樓:擴散性百萬勃勃

先說結論:不僅與「吾心」外的一切無關,與「吾心」也無關。

心學受禪宗影響很深,不論王陽明,還是禪宗的僧人,都相信萬物皆有自性,只是尋常人難以發現。所以有個詞語叫「明心見性」,是說要了解到自己的本心與自性,這是一種境界。

那麼自性(吾性)究竟是什麼?在佛教典籍中,自性指的是最本質的、深刻的、無法泯滅的特性。也就是說,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只需要從自己的本質中發掘就足夠了。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裡,「致良知」是很重要的內容。王陽明相信人的本性中都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即傳統儒家倡導的優秀品格。所以在王陽明的學說裡,真善美是存在於人的本質中,不會受外界影響的。

如果乙個人做壞事,只能說他的內心被蒙蔽,還沒有照見自性,處在類似佛教裡「見知障」的乙個狀態。

所以,王陽明認為「吾性」與本心之外的一切是沒有關聯的。乙個人的自性是恆定不變的,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自性,不代表自性不存在,也不代表自性會因外界變化而改變,更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吾性」不僅與「吾心」之外的一切無關,而且與「吾心」也無關。

9樓:

吾性自足,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萬物皆備於我」。這件事需要實事求是的仔細審視,不能有絲毫幻妄。明理先明於此,形而上之學,此處為關鍵。

多囉嗦幾句,「與外界無關」的說法,已經有內外分別,很容易將大道窄化在內在虛無幻象上,所以一些人感覺越學道反而人生的路越狹隘了,外在行為也變得偏執不正常,這就偏了。

人性,是指上天給人的秉性,所以是天生的不是後天學的。後天學什麼呢?是明此性,明人之質真,此謂「德」。

德者,得也。人性在體上是一,其用則無窮無盡。中中國人多在人事身心上明此性,求其體,成賢聖仙佛。

西方在數理思維上深入,得其用,而有科學。

既然已經吾性自足,為什麼還需要事上煉?

151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是對的,一般人說吾性自足要麼是無知要麼是狂傲,因為王陽明本身是神童,又花了二三十年潛心研究經典,經典裡的道理都內化成王陽明內心的一部分了,他說吾性自足一點問題也沒有。其他人嘛。 袁鵬旭 有乙個詞叫悟後起修。比如六祖悟道後,不是開始到處弘法,而是在獵人堆裡十五年修煉心性。改變命...

為什麼說馬太效應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Excel Brain excel brain 中庸與極端 均值回歸,物極必反,調節迴路,VS 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增強迴路 1.兩個極端構成乙個平衡 2.所有極端的結局都是平衡 節裔凡 欲先崩潰,必先使其瘋狂。馬太效應是過程中的乙個階段,而最終將趨於平衡。馬太效應,往往在加劇不平衡,而這樣平衡也就...

為什麼這裡說學好室內設計都只單純的說軟體?說施工?為什麼沒人提到審美?

白頭浪 設計師每天都在設計房子或者在研究房子的狀態。而可憐的業主,絕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也就裝兩三套房子,當你遇到他時,可能才是他第一套而已,他可能就沒審美,他認為的美可能是鄰居或者同事家的城鄉結合風格。而審美又是乙個較大的議題。簡單說,大眾審美,主流審美,非主流審美。主流引領大眾,非主流引領主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