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謂和教育部研發的中華通韻,你怎麼看?

時間 2021-05-06 23:05:57

1樓:

有這功夫刷存在感,盡搞些和基礎教育無關的東西。

你是教育部哇,教育部哇!

我看除了恢復高考起點作用,完後成了養老院是嗎。

不如統一前後鼻音,

什麼in ing ,en eng我60多年都沒分清吶。

求求你教育部,做點R日間的事吧。

2樓:記錄課

對於《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也就是《中華通韻》孰優孰劣的問題,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就《平水韻》的優點來說,用這個可以讓我們大家理解古詩,也就是唐宋以來的格律詩的平仄與內在的格律規律,能夠與古人的創作初衷相契合,另外一方面《平水韻》對於新韻的劃分比較嚴格,當然這一前提是在古代發音的情況下,這還是優於《中華新韻》的。

缺點也是很明顯的,詩歌是用來讀的,而不是僅僅用來來看的,現在小學到高中,乃至於非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都對於格律是什麼都有所模糊,只有詩詞愛好者和專業的研究者才會明白《平水韻》是什麼,他們讀的時候也僅僅是用普通話去讀,他們已經在根本的問題上和古人有了隔閡,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固守一部《平水韻》能解決的問題,那為什麼不固守古代的發音,讓大家把普通話都改成平水韻的發音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當今我們需要變革,需要能適應我們當代的韻,一部韻書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歸根結底還是發音的變化。《中華新韻》顯然有他不合理的地方,我們應該寄希望於他能夠更加的合理,而不是完全的把它否定掉。

古人很少知道變通,一直以來墨守成規,我們當代人不應該用韻書的東西來評判與束縛我們當代人的思維與行為。就我的觀點而言,《平水韻》不能成為主流,這是客觀實際所限制的,《中華新韻》不能完全替代《平水韻》也有他的客觀因素,另一點便是人的思維在作怪。現而今我們應該提倡《平水韻》與《中華新韻》並行不悖,了解平水韻我們能夠明白古人的作品,用《中華新韻》來創作是符合事物發現的要求的,在我們以後的人們會將我們的具有代表性的韻書創新記載下來的,以後的他們將減少與我們的隔閡。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3樓:風雨狂客

呵呵,別說我話大!編寫《中華通韻》的專家,既不精通普通話,更不懂詩詞,也對古往今來詩詞用韻的特點一無所知,編寫的一堆無用的東西,專門和詩詞傳承過不去,專門引導後來者學習詩詞誤入歧途。很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還亂,可惜了國家的經費,詩詞界關於用韻的對抗問題,沒有絲毫緩解。扼腕!

4樓:文景

詩在唐以前可歌唱,詞在宋時可歌唱,曲在元時可歌唱,戲劇在清朝可歌唱,他們都是詩的形式,而今不可唱。原因是強讓今人做舊調是不可取的,這樣只會將詩歌的土壤消耗殆盡。我可以舉乙個例子,唐宋以後,語音語義變化加快,但詩詞創作非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出現倒退現象,創作的語音語義皆窠臼於古人,鮮能再有高出前輩者,和不變的韻及過度雅化的語言是有關係的。

隨著語音的變遷,本來應該能押韻的,卻不能押韻,人為的為這門成熟的藝術製造困難,將可以選擇的字範圍人為的縮小,也不利情感的抒發。因此,應提倡《新韻》,不廢舊韻,用新知舊,用舊知新。

5樓:兩晉閒人

認為《平水韻》阻礙了詩詞的學習,這是膚淺的。《平水韻》是包容各地語音的,是可以和唐詩宋詞,甚至是《詩經》對接的韻書。不是一時之音,也不是一地之音。

從《切韻》開始,《唐韻》《廣韻》一直到《佩文韻府》,這一系列韻書具有傳承關係,就是我們用的平水韻系。學習和研究古典作品,包括中小學課本中的詩詞作品,都不能脫離這套韻書。用所謂《中華通韻》來解釋課本中的範例是解釋不通的,「通韻」不通。

韻書的編制要求就是「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中華通韻》的包容性和傳承性,一樣都不具備。

6樓:

想用所謂的所謂的中華通韻替代入聲韻,完全是枉費心機。當年的什麼新韻已經用事實證明不能替代平水韻,不信你問那些寫詩詞的人,哪個會用所謂的新韻作詩來誇耀自己?再往前說,明清時期的大部分北方人已經沒有入聲字了,北京話裡更是如此,但是他們作詩不還是用平水韻嗎?

7樓:

以前好像就有這個問題

不用平水韻就不是詩!

好偉大啊,好有操守一樣啊,有骨氣!但這樣的話毛詩楚辭也都不是詩了。

我就問問你們有幾個學過音韻學,平時就拼湊,到了用個新韻就bb一大堆。發表一大堆這個那個。其實還是那個意思。

不用平水韻就不是詩。

在古代用個方韻都沒問題,反而現在正字正音後反對新韻通韻。

方韻恐怕還不如新韻通韻吧。

好幾個我看都是學個理工建築的,出來批評人家語言學語音學音韻學專家。你平時拼拼湊湊那個玩意也好意思拿出來當本事?飄了?我告訴你你寫那個就是殺馬特無體例文學。

這個專案有幾個老師我還是認識的,確實是低調實力派。通韻目前也不過是個草稿。

我覺得主體應該平水韻,不排斥新韻通韻,新韻十四韻,十七韻等等,需要規劃。通韻完善還是有益的。

未來通韻作為新人入門的方式未嘗不可。擬古派可以以方韻例。從頭到尾並沒看出哪點通韻侵犯古詩詞。

多吸收點新人其實是好事。畢竟這是以方韻例。倒是有幾個持社,停舟,樂府之妃出來裝X,還弄出了什麼聯名秀下限。

關鍵有幾個詩詞創新的,古詩改的已經面目全非了,居然只反對用個韻???有個成語那個啥來著?

8樓:

如同最高贊,我覺得這個通韻乙個很費解的是把e ie üe合併。它們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押韻的。

—i指的好像是zhi chi shi ri zi ci si。如果是這樣,-i與i當然也是不能押韻的。個人認為en in與eng ing也是不能押韻的。

o uo e及an ian韻腹略有不同但是介音互補,能否押韻見仁見智。個人認為可以。

貴圈很多人吐槽er單獨拿出來,個人表示同樣不能理解。er不能與其他韻母押韻是事實。有人說太險,險又如何,平水韻江韻鹹韻又有幾個字,而且由於韻部大規模合流,大家都能感受到平水韻明顯普遍比今音險。

還有人吐槽拿零聲母作代表字。我認為與古代韻書隨意選擇代表字相比,選擇零聲母的字反倒更為合理。

另外不太清楚教育部要幹什麼,如何推廣。

最後借這個機會發表個人對舊韻新韻的一孔之見。貴圈擁護平水反對新韻始終是主流,但是據鄙人觀察能講清楚平水韻到底是怎麼回事的寥寥無幾。這也很正常,自古以來人們就是不懂古音的,寫詩事實上也不需要懂古音。

這個問題下面貴圈很多回答出現了我不能同意的說法。一言以蔽之我是支援新韻的。匿名向貴圈諸位大佬表示反對。

9樓:落絮曾沾蛺蝶裙

可以這麼說吧,感覺大家在學術上糾結的一點就是入聲字,現在普通話已經沒有了,但是詩詞裡還有很多,這就造成了分歧。至於用韻,個見是隨便,作品好才是硬道理。

10樓:超威德鑫

(原諒我為了方便表達,在表示韻母的時候漢字、漢語拼音、注音符號並用)

其實我的觀點還是比較保守的。我覺得寫古體詩自然要用古韻,寫現代詩自然要用新韻。換句話說,我認為古韻(廣韻也好,平水也好,詞林也好)和格律是共存的,不能把今韻套在古時的格律中寫詩。

但是我對今韻的最大接受限度就是在十三轍的基礎上,把煙冤分出一韻,把英分出一韻,把兒分出一韻,把因暈分出一韻等等的細化。我接受不了現在人寫歌時前後鼻音不分的押韻,接受不了ian與ie押韻,接受不了an與ai押韻,以及所有跨十三轍韻部的押韻方式。

這個所謂的「中華通韻」裡把e、ie、üe放在一起是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我猜測這個韻的作者是為了折衷古今,讓在普通話裡被翹舌音吃掉介音而變成e和uo,但是本來韻母是ie和üe的那些字能認祖歸宗。這未免矯枉過正。

我知道有些方言會把中古歌韻讀為ㄜ或ㄛ,而麻三和陌德職讀為ㄝ,能讓「車」「蛇」與「斜」「嗟」押韻,可是這是方言不是普通話,除非規定以後普通話裡以後有ㄜㄝ對立,不然這麼設韻一點用沒有。

我自己寫一些押韻的東西時一般就用十五個韻,就是在《中華新韻》十四韻裡把兒韻再分出來。填詞的時候還是會用平水的。

11樓:月下美人

沒啥看法啊,中華新韻從2023年推行至今都沒撼動平水的地位,乙個新生兒跟這兒吹什麼拯救世界。

不過按照通韻這個666的分韻方式,會不會有一天所有字都可以歸類到同乙個韻部裡,然後也不叫什麼韻書了,就叫中華韻部

突然覺得這個想法很優秀。不說了,我要去找找門路提交建議了。

12樓:墨瀟

一直覺得寫詩填詞用古韻用新韻是個人自由喜歡哪個用哪個就好

然後,看到這個問題,查了一下中華通韻

這個論調,真的……讓人很不喜了。

廢除入聲字?

拋棄平水韻?

用古韻招惹誰了……

怎麼就「沒有邏輯思維」「皆需摒棄」了

怎麼就「可笑」了

怎麼就要「把自己囚死」了

這一大頂帽子扣下來……

古韻:我委屈……

13樓:

匿名反對所有持否定態度的答案。

我自己寫詩是用平水韻的,但是也不反對或牴觸用中華新韻,雖然第一次聽說中華通韻,但我剛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這是個非常棒的研究成果。

我可以預見,以後平水韻,中華新韻,中華通韻三大韻書必將三份天下:

支援平水韻者愛其平仄源流;

支援中華新韻者愛其押韻標準;

支援中華通韻者愛其各種符合法律,落實遵循貫徹各種精神和方針。

匿名是因為實在不想增加自己詩詞問題的回答數了。

14樓:白露

目前不想支援。

要讓我支援新韻的條件只有乙個:

有本事你寫出比我更好的詩來啊。

按鼓吹者的說法,平水韻抱殘守缺又不方便,新韻進步又順手,那麼打個比方,是不是相當於你用飛機大炮我用長矛大刀?

這種情況下你都寫不過我的話,你說你和我嘮這個問題有意義嗎?

裝逼,就是這麼暴力。

15樓:漱石居士

支援舊韻,反對新韻的人,沒有任何乙個能提供乙個論據,說明「(即便是近體詩)必須用舊韻,不能夠用新韻。」為什麼?因為本來就沒有規定,韻只是工具。

用錘子和斧頭都能夠做的木匠活,當然用哪個都行。

那韻的意義是什麼?是使作品具有美感,閱讀流暢。用舊韻的完全忽視這一點,他們只認為前人用平水,我們就必須用。「祖宗之法不可變。」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在我很小,剛學這首詩的時候。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這首詩讀起來不押韻?衣和飛做韻腳,今音讀卻不押韻,這極大地破壞了詩的美感和整體性。

詩是要被吟誦的,哪怕是不出聲,那也叫「默讀」。是一定要把文字轉換成語音的。用舊韻的人對此避而不談。

詩詞和實際語音是否是乙個系統,和用哪個韻更好沒有必要關聯。

用新韻寫不出好詩的論調居然也有,沒有反駁的必要。

總結一下合理的新韻優勢:

一、現代作者更加熟悉,省去了看,背韻書的麻煩。且無損於詩的質量。

二、在必不可少的轉換為語音的步驟,能夠保證完全押韻,保證詩詞的韻律美感,保證閱讀體驗。

舊韻也有好處,但完全實在研究方面,不在寫作方面。我絕不反對了解舊韻,只反對那些一味反對新韻,抱殘守缺的愚蠢的人。

平水或者其他韻,都是乙個毫無意義的門檻,而且也不算高。對著韻書也沒有人不會做。

最後請允許我猜測一下那些人的內心抑或是潛意識:

花了功夫背了韻部,如今新韻出現,自己的「權威」受到衝擊,努力更是白費,引以為傲的「專業」到了現在,連個普通人也會押韻了,這怎麼行?所以要反對新韻,維護舊韻的「權威」。

如何看待教育部發布的2020《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強基計畫)?

forget me 同時降低了被大學撕約的可能性,因為去年和今年政策一直在動盪,很多高校都在口頭許諾,最後還出現了部分撕約現象,但是從這個計畫布局來看,後期應該會完善但不會大幅修改。所以各大學生在冬令營談判的時候沒有那麼被動。各大高校很可能會在破格條件裡面加入面試環境甚至鼓勵大家參加自己組織的學科營...

該如何理解教育部的這些政策?

1.教育是jie ji分化最明顯的領域。2.先上車的人一般都不想讓後來人上車。3.教育department裡面什麼people都能塞。 老錢 要理解乙個政策,不僅要看它做了什麼,更要看它想做什麼。具體措施會根據實施效果不斷調整,政策的導向則會保持乙個較長的時間。這些政策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均衡義務...

請問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所屬的學校有什麼區別嗎?

世界的微塵裡 並非專業人士,憑一己之感說說,勿當真。比如說村里的企業,村里自然照顧著,比如專案,資金,人才,政策扶持。不過這些都是村里的能力範圍,超出村里的範圍,它管不著也沒能力管。換句話說,越是優質的企業,越會得到上級的重視,鎮里的企業肯定是鎮里能看上眼的,要是太優質,鎮里也留不住。所以就跟相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