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疑問?

時間 2021-05-31 17:56:11

1樓:文沐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從背入手,這個教育方式在西學進入的時候飽受抨擊,同時要學習先理解的思想也漸漸深入人心。其實中國的文字文化有它自身的特點,選三個比較明顯的舉例。1文言文的表述可以用更少的篇幅來表達意思。

2常用漢字的數量並不很多,大多數詞語都是用這些基數不大的漢字組合而成。3漢字的聲調起伏明顯,適合產生整齊的句子。基於這些原因,漢字是特別適合記憶的一種文字方式,而人的記憶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的,理解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強的。

古代傳統的教育方式將這兩種特點較好得結合起來,就產生了已背為主的啟蒙教育。確實,孩子無法理解他背的內容,但是會在理解能力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慢慢體味他腦子裡的東西,並且這個過程是無法反向操作的,等到理解能力漸漸成熟的時候,人的記憶能力已經大幅度衰退,況且這時候自己的記憶儲存就像是乙個移動的資料庫,早年背誦量大的人,可以非常方便地調取知識來印證這個逐漸認識的世界,背誦量小的人,恐怕只能根據自己天真的想法來摸索這個逐漸認識世界。因此,不理解就不要背,是基於拉丁文本難以記憶,表意性差的基礎之上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並不適合中文的學習。

2樓:

古人對孩子的啟蒙是有乙個完整的體系的,孩子自四歲開始接受啟蒙,首先是要學會穿衣服,整理保管衣物,然後學習合理的有禮貌的語言和行走臥立方式,第三學習打掃衛生和保持整潔,前面的做好了第四步,才開始學習文字讀書,最後再學一些雜細事宜。

古人認為孩子讀蒙學,有兩個方面的好處,第一識字識韻培養語感,第二為鍛鍊讀書習慣,同時培養文化功底。

古人是不贊成為孩子講解文章意義的,因為這樣不符合孩子的思維發展,而且這些意義會在以後的學習中理解的。

現在所謂的國學教育,就是一團糟,只有其表而無其真。

3樓:蔣小飯

1.出自《千字文》,每四自為一句的韻文,每句都是乙個好故事,家長考據一下把故事講給孩子聽,一天乙個故事,講一年妥妥的。有利於培養興趣和積累知識。至於識字,還是以課內為主吧。

2.我是中醫粉,但不是專業人士。就尿而言,用於骨折等外傷的緊急處置有奇效。

4樓:王若楓

你舉的例句是《千字文》裡的,古代也不要求兒童全部理解,它主要是讓蒙童識字的,至於「丙舍」指偏殿,開蒙先生並不要求蒙童知道這個。現在有其他識字課本,讓兒童讀千字文有點沒必要。只能說現代老師在選擇國學教材的時候自己也不懂。

至於童便,古人是用它作藥的,中藥講究的是性味(童便味鹹,性寒),不講究微量元素激素之類,用西藥思路去理解中醫藥,是現代人愚昧,不是古文化的錯。

英語裡的疑問代詞what,who和疑問副詞when,where都是以字母w開頭,為什麼how是個例外?

菜菜 這就是典型的學語法魔怔了!語法有它的規律 可是學著學著,就想知道所有的規律 其實語法在大的方向上有規律 不代表每處細節也可以用乙個什麼規律去理解他比如,我們學習漢字,漢字我們知道是象形文本,再慢慢演變而成,漢字的構詞法很多 你比如說學習漢字月 如果你看過它的象形字更能幫助你知道這個字怎麼來的,...

疑問 思 疑問 思 是一樣的嗎?

Wong Jodie 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放例句裡來看看吧 彼 人柄 疑問 思 我對他的人品感到懷疑。彼 人柄 疑問 思 我覺得他的人品是個疑問。第一句是指說話的人在想 他的人品 這個東西的時候帶有懷疑的態度。這裡的 疑問 是乙個副詞,修飾 思 這個動作。而第二句,則是說話人持有 他的人品是乙個疑問...

康德哲學的疑問?

reexpound 物自體是表象經驗的承載物,雜多後背的質。思維對物自體只有且必有存在性的肯定。自笛卡爾的認識論轉向把人的思維提高到第一位後,康德再次通過引入物自體 現象 思維的三層認知架構革新了認識論。說物自體不可知是不對的,至少我們在思維現象背後的叫物自體的東西,它便是現象的客觀基礎。物自體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