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古漢語簡練優美,現在漢語囉嗦繁複?

時間 2021-05-31 17:54:07

1樓:韓越

知識普及的結果。

古代文化壟斷在貴族手裡,他們為了阻止知識廉價化,故意使用繁複的文字,以口語完全不一樣的方式寫文章。

新時代教育平民化,所有人都可以用簡體字以白話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所以看起來古文優美,今文低俗。

2樓:

不開玩笑,古漢語中簡練優美的容易流傳,《論語》《孟子》《墨子》難道不是越簡練越名高。詩詞歌賦也一樣,人們喜歡短詩甚於排律,小令甚於長調慢詞,也愛潘江小賦甚於司馬大賦。

現代漢語何嘗沒有這個趨勢。還珠樓主,張恨水,都是皇皇巨著,紅極一時,論流傳的久遠,卻敵不過魯迅幾個短篇。

可見人們對現代漢語寫就的文章,仍然追求簡練優美,並從中獲益。但何以比文言文囉嗦繁複呢?這是為增強表達能力,必須作出的犧牲。

沒有複雜多變的詞句,很難作出複雜多變的表達。除了言文一致的要求,今天我們眼裡的世界,當然比古人複雜的多多,倘還用文言文,我們生活中多少資訊,能準確容易的得以表達,您不妨試試看。

3樓:清風攬月

前面有人提到古漢語是千年來的精華結晶,而現漢語發展不過百年,這算是乙個原因,古文確實有很多渣作。

除此之外,我想提另外幾點。首先是中古實際上文言已經和口語開始分離,而近代的白話文是積累而來的產物。從文言角度講,古文用字精煉,常省略部分飾語,講究音韻美,結構美,意境美。

比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從讀音上有押韻,結構都是動+名,前後對稱,讀起來整潔押韻。還有重要的一點,讀到沉魚落雁時,讀者想理解意境則需要自己構建聯想:魚兒見了要沉到水底,大雁見了要落到沙洲...

這乙個讀者自己聯想的過程加深了意境的印象,這與直接讀白話文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和讀"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的白話的區別需各位看官自己感受。

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想象帶來的美感,因為省略,讀者需要自己構建想象,而這個過程加深了意境在讀者腦中的形象。如"浮生、流年、塵世、滄海桑田"等詞。

還有就是陌生感,這也是一種美感,比如今人叫麵古人叫顏,夕顏自然是比夕面有美感。

4樓:杜若致遠

一味的強調音韻,竊謂還是沒有中的。如從單音詞到雙音詞的變化,難道古漢語乙個字的時長能到今天的二倍嗎?其中顯然還有語言發展,越來越精密、越來越複雜的緣故。

樓上有人提到了「民可使由之」的疑難。目前看來,這一例可以算是解決了,這可參下附的兩個回答,但無疑的,古代文獻中還有許多聚訟費解的地方,其中並不完全是詞或語法的失傳又或者缺乏標點這一類造成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該怎樣斷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該怎樣斷句?

從「由」或「道」(通「導」)到「引導」,從單詞素詞到雙詞素復合而成的詞,顯然以後者的描寫水平更為準確細膩。但以審美的觀點,不妨認為古代較簡單的語言形式,其表達更為集中有力,我看不出這有任何值得非議的地方。

當然,這也有文筆的因素,以古代的教育水平,更不會缺少辭不達意的劣手,這種形式到了他手上就成為粗糙簡陋。

5樓:太陽下的蛋

漢語在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文化載體之前,首先它是乙個溝通交流的工具。創作文學作品簡潔優美固然值得欣賞。但作為日常交流方式,過於簡潔的語法勢必會導致表意不准,言不達意,不夠準確高效。

另外,早就有人指出古漢語的所謂簡潔其實是迫不得已。古代書寫困難,無論是在竹簡上刻字,還是後來「洛陽紙貴」的典故。都說明在當時書寫工具的稀缺,而這很有可能是直接導致了古人惜字如金的書寫方式。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興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漢語與時俱進,創造新的詞彙和新的語法,來應對新的溝通需求。如今書寫和傳播成本的降低,人們更多追求的是溝通的口語化和準確性。犧牲的是所謂內涵和美感,但其實這也是作為語言文字本該有的樣子,無需過多感慨。

6樓:KrysChomi

o(∩_∩)o...

哈哈這還得從全聚德說起。。。

當年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請一位名叫錢子龍的秀才題寫匾額。這一匾額幾經風雨,一掛就是130多年。可是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全聚德牌子上的德字少了一橫。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其時楊老闆把錢子龍請來,兩人對飲暢懷,楊全仁得知錢子龍書法非常好,所以立刻拿出筆墨紙硯,請錢秀才題個字。因為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力有些模糊,一不留神,「德」字忘寫了一橫。

還有人說,其時楊全仁創業時,總共僱了13個店員,加上自己總共14個人。為了讓咱們安心幹活,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明咱們心上不能橫一把刀。聽到這,或許您會反詰:

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表明全神貫注嗎?

這些當然都是猜想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本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多音字相同的寫字,能夠有一橫,也能夠沒有橫。

這一點,咱們能夠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方,現立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方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

別的,咱們還能夠從中國古錢幣方面來考證「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間(公元2023年)鑄造的「景德通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朝宣宗年間(公元2023年)鑄造的「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

從以上剖析能夠得出這樣的定論:在曩昔「德」字有兩種寫法,能夠有橫,也能夠沒有橫,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全聚德為了堅持其牌子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子上的「德」字一向少一橫。

7樓:Sharoong

1使用者:古代漢語的使用者是不到5%的知識份子,現代漢語的使用者是全部100%中中國人,也稱「普通話」

2載體:古代用紙;是有限的載體,需要精簡;現代用網路,要多少有多少byte.

8樓:

你看到的古文簡練:一是靠作者花精力、花時間,二是在他人理解時繁複;

你看到現漢語繁複:一是作者不需要花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二是他人理解時簡練。

舉例子:

一、「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

這個故事你應該聽說過 —— 作者「推敲」了多少次才定下來?

二、「鋤禾日當午」

請問這句裡面提到了多少人,它說了什麼事件?

「大中午被太陽曬得狗一樣,還要鋤地種禾」

請問這句裡面提到了多少人,它說了什麼事件?

9樓:烏克巴爾的黑狗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很長時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乙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並不是一種復古主義的幻覺之類的東西。憑體會而言,古漢語的確要比現代漢語更容易表現出「有力」「入骨」的特點。

「簡練」和「囉嗦」並不是就字數而言的,否則,任何一本古漢語教科書都有資格告訴我們因為聲調減少、韻尾減少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雙音節趨勢出現了。但相信我,字數多少與是否簡練並沒有多大關係,同樣的字數形容同乙個事實,不同的語言的確有不同的張力。這是類似於意義濃縮度一樣的東西,是乙個文學表達能力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提供乙個我琢磨了一段時間的想法:

古漢語作為原始思想軌跡的記錄,所有引申和聯想都帶著生成之初認知的印記,我甚至發現這些痕跡是裸露的、不加修飾的,大多數概念都能找到背後鮮活的經驗圖景能摸索出認知背後動態的伸展方式,這是一種源泉,塑造了古漢語的思考方式。「極」是屋脊,是目光盡頭連線天空的地方,是造房子時的堅定不移的準則,因此「極」是中,是則,則又是更多部件依據屋脊所立下的範則各自就位的樣子,然後又發現「範」是個模子,而「準」則是量物的水平。直到看清每乙個概念背後細微區別的意味,你會發現每一句古文都是動態的,這種動態從單個「概念」就開始了

而到了現代,缺陷在於,大家只獲取概念字面上的意思,把背後的意味和情緒都隔絕了,這種隔絕是學習與感受的不足帶來的。措詞無力,為了表達足量的情緒,難免大量傾注字眼,以致囉嗦,且容易表達不準確,自己覺得詞不達意,讀者也領略不到背後的意味。不但是現代人寫的現代文,現代人寫的文言文也是如此。

但是依靠學習和體會是可以改善的,這也是很多現代文寫得好的人都有深厚的文言功底的原因。他們學習的不是文言文的技巧,而是語言背後不死的生命力。

10樓:偏執面

從《建黨偉業》片段

女大學生:我認為文言文比白話文更加簡潔,這是事實。

胡適:請舉例

女大學生:先生,就好像無能為力這句話語,所表達的含義不是比白話文更簡潔麼?!

胡適:無能為力是四個字,改用白話文,三個字足夠。

女大學生:怎麼講?

胡適:幹不了

僅從上面看,文言文確實比白話文有意境,但白話文理解起來更簡潔

11樓:慶曉筱

有這種感覺沒有問題,但不意味著古漢語真有這麼簡練。

上古漢語是屈折的,最近些年基本是定論了。老祖宗發明漢字這套語言記錄系統時就沒有怎麼考慮體現單詞的字首、字尾、字首子音清濁變換等這些屈折變形。而這些附屬成分承擔了現代漢語中助詞和介詞的大部分功能。

古漢語中,乙個字不帶任何附加符號可以做名詞、動詞、形容詞,在句中做動詞可以使動、意動,可以直接做主謂兵定狀補。乙個單音節實意字能夠神通廣大到直接具有幾乎所有詞法句法功能的語言,真的很少見,因為這樣的語法設計一定會讓句法分析非常困難,導致語義難以精確理解。

另外補充一下,上古時期漢字可能不是單音節字,而是像日語漢字訓讀一樣,乙個漢字的讀音由多個音節組成。

綜上,古漢語之所以給人以精煉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錯覺。

12樓:三萌

題主說的古漢語,叫文言文,對於普通人來說晦澀難懂,是古代的書面語,只用來寫文章的,居民都說當地方言口語。

而現代漢語,狹義指普通話,是近代由漢語口語發展而來的語言體系,為「各省通行之話」,學習的環境好了許多,所以難度比文言文小。

所以乙個是陽春白雪,乙個是下里巴人,各有各的優點。

還有為什麼文言文短,是因為古代沒有紙時儲存文字的代價很昂貴,所以越短越好;後來有紙了而且越來越便宜了,百姓的口語也越來越詳細了,白話文就誕生了。

而且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為什麼我覺得拉丁語簡練優美,現在英語囉嗦繁複?

13樓:倉築

拋磚引玉,個人覺得是兩個問題:

1.現代人閱讀接收的東西是被平民化通俗化的,簡化了很多東西,詞彙量減少了。有沒有人發現身邊的人看到好看的小姐姐會說我X,看到醜的也說我X,吃到美食也說我X,不好吃也說我X。

詞彙少又要表達複雜的意思,僅有的幾個詞反覆用,能不囉嗦?

2.現代漢詞受了西方語法極大的影響,傳統漢語中的語法很多人不會用了。舉個例子,我有乙個膚白貌美大長腿,活好腰細不粘人的女朋友。

這句話其實可以這麼說,我有乙個女朋友,她膚白貌美大長腿,活好腰細不粘人。這是倒裝。當然這個例子不是很貼切,因為我沒女朋友。

語法問題包含前人翻譯文章被語法影響,我們從小學就開始的英語教育等等,水平有限,不展開說了。

為什麼我覺得上古漢語很難聽?

烏蘇嵐 因為你聽到的那已經是馬來土著化之後的發音,只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土著化而已,你把上古漢語的發音照著蒙古語 突厥語 女真語 藏語一一對應成多音節後再讀出來就順耳多了。漢 日 韓語最早都是來自塞外,本來都是跟今天突厥語 哈薩克語 俄羅斯語一樣,多音節 舌顫音 節奏感,後來統治當地馬來原住民後語言逐漸...

為什麼古漢語與現代漢語讀音截然不同,用現代漢語讀古文卻朗朗上口?

大宋重修廣韻 華夏族 漢族 從黃土高原幾千人的小部落,滾雪球一樣演變成13億人口的大國,靠的是相容幷蓄 自信開放。漢族,經歷了多次慘烈古代戰爭和民族融合,吸收了北胡 東夷 南蠻 西羌。無論是普通話 閩語 粵語 客家話 吳語等等,都是漢語不同時期演化的語言。一 我可以告訴你一些,上古漢語的特徵。1 上...

日語裡面 娘 為什麼指 女兒 ?與古漢語有關係嗎?

宵夜要吃肉 日語受漢語影響很深 日本漢字音有 古音 金石文 吳音 南方系方言 漢音 作為正式官話的長安方言 唐音娘 日文中表示的女兒 小女孩的平假名對應 娘 這個漢字 私以為是日語在受吳音的影響時期造成的。在江浙一帶不少地方 娘這個字很奇妙 以筆者家鄉為例 大家感受一下 小娘 小女孩 大娘 姑娘 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