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評價荀彧諸葛亮這段話說明了什麼

時間 2021-05-31 11:23:17

1樓:鞠躬盡瘁褚彥回

捋一下晉孝宗穆皇帝永和七年

桓溫據荊州自雄,八州士眾不為朝廷有,朝廷扶殷浩制之十二月桓溫師次武昌,殷浩欲避之,王彪之喻解殷浩、會稽王昱,撫軍司馬高崧為致書溫,引還

八年會稽孔嚴諫殷浩鎮之以靜,不能從,決意北伐,師不利秦破姚襄,歸國,納之

殷浩北伐,王羲之以書止之,不聽,復謀再舉

羲之遺浩、昱書,以弭兵安民,鎮撫內外,徐圖再舉,禍福存亡為要浩、昱不能從

後面懶得去翻通鑑了,到這裡應當就夠了。

意思是什麼呢?

殷浩負天下大名出山,司馬昱居周公之位,結果連年北伐,軍並不利,主少國疑,強藩在外,這樣執政是不行的。為相者,要像諸葛亮那樣,消弭內禍,生聚教訓,然後再圖北伐,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像狗或那樣,哄不住曹操(桓溫),反而身敗名裂,還把爛攤子留下,天下遂不可收拾,至於移鼎。

多說一句,大背景是東晉當時門閥執政,藩鎮支柱,專事於內,無能外圖,王羲之還是他家王導阿衡折衝敷衍將就的指導思想,現在北伐不成熟,先處理內部,北伐再說吧

多說二句,王羲之為毛不舉諸葛恪的例子?想是自居正統不可以吳吧

2樓:

王羲之寫這段的目的當然是評價荀葛之優劣,也當然有暗喻時政的內容。

但這段話與什麼清談實務全無關係,從這個方向說是純扯淡。

舉荀葛為例的最大原因是一為主所忌,一君臣相得。目的在於引出下文的「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不解「以天下為心」,則無法解此。

王右軍曾親寫夏侯玄《樂毅論》,為名書作,所謂「以天下為心」,正出於此:

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業定矣。

以天下為心者,則君臣同符,所謂容得爾乎,即是直問司馬昱能不能做同葛侯、伊尹一樣的良輔。所以此書之首右軍即自言死罪。

至於王右軍問司馬昱這個用意何在,那可揣度的角度就多了,可以是單純的激勵,也可以是警示相王不要有篡心,還可以是同情相王的處境。但我認為最可能的是司馬昱有一次還政穆帝之議,右軍是勸相王不要想太多,勇擔大任。以天下為心者,則無疑。

3樓:長安羽林郎

後三國時代對丞相的評價是非常高,不論是曹魏集團還是篡魏的司馬氏都給與這個強勁的敵手很高的讚譽。

連司馬氏的初代目司馬懿對這個一生之敵都說,真乃天下奇才也!

王羲之對他的評價只不過是當時大眾對諸葛亮評價的乙個縮影。

4樓:

這段話不完整。我知道這封信的出處,好像是王羲之寫給當時東晉執政的宗室司馬昱,但我沒搞懂這封信的含義。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

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前試論意,久欲呈。

多疾憒憒,遂忘致。今送,願因暇日,可垂示省。大期賢達興廢之道,不審謂粗得阡陌不?

(《全晉文》卷24,頁1594)

他舉荀彧諸葛亮的例子是應該是為了引出後面的觀點「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大期賢達興廢之道」。但我就是沒搞懂這兩句話。

不過,王羲之對荀、葛兩人作出正面評價是肯定的,也對荀彧的悲劇結局表示惋惜。

想知道諸葛亮認識荀彧嗎?

點球全部打飛機 唯一的問題是,荀彧在什麼時候知道諸葛亮的。我覺得應該很早就知道了,在赤壁之前。他們都是混士族的,諸葛家怎麼樣,荀彧大致知道的。或許叫不出準確名字,但應該有些記憶和認知。 小拇指頭love 肯定知道,在名義上,荀彧是一直是諸葛亮的最大長官 荀彧屬於漢臣,人家可是尚書令,見過沒見過,這個...

如何評價諸葛亮?

胖子 我個人覺得,丞相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之一,是構成這個民族的脊梁的重要一塊。中國的歷史上正是因為丞相,岳飛,文天祥,于謙等等這些先賢的言行,不斷促成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的完善,而這些價值觀所指導的行為讓這個民族一直屹立於世界到今天依然欣欣向榮。 藜杖吹火讀三國演義 打...

怎樣評價諸葛亮?

人間至味是清歡 劉備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孫權 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傅幹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孟獲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賈詡 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