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閱讀《傳習錄》?

時間 2021-05-30 18:35:34

1樓:碧玉

建議讀大學之後在來讀,但有個問題,一定要讀古本的大學,也就是陽明先生提倡的那個版本的大學,而不是改動次序之後的大學,朱熹的書只能讀朱子晚年定論,也是和陽明先生的結論一致的

2樓:Ishmael Lee

高票答案是最靠譜的,我在這個基礎上再深入一點。這個深入有兩個層面,(1)就高票答案推薦的四書五經進一步精簡,提出個更簡單的必備儒學知識。(2)就這本書本身該怎麼讀提點看法。

一、必備知識

最高票答案說要讀四書五經,我想題主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大概率對於儒家系統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再精簡一下,在四書五經中挑出更加親民些的,方便選擇。

(一)四書系列。

1.《四書章句集注》這本書本身不難,但問題是當今社會普遍缺乏閱讀古文的能力,要讀《傳習錄》,《四書章句集注》是必讀,但如果這本也讀不下去,確實可以選擇一些更簡單的來入門。(建議)

3.《孟子譯註》(建議)。楊伯峻大神的作品,簡單明瞭你值得擁有。

我覺得依照相關性來講,《傳習錄》跟孟子的關係最大,很多觀念直接就是從孟子來的,比如「良知」「集義」「養氣」都會有,尤其是孟子《養氣章》(必須)、四端說(必須)得滾瓜爛熟,一直會用到。

4.《論語譯註》,還是楊伯峻,主要看看「吾與點也」「孔顏樂處」這些概念,需要通讀。(建議)

5.《中庸章句》,朱熹,得滾瓜爛熟。(必須)

(二)五經系列

這個系列裡其實主要還是易經需要熟悉一下,其他的關係不是特別大。

1.易傳。這個很多會涉及到,尤其繫辭、象傳,得多看看。(必須)

2.詩經。這個關聯性就已經不算強了,有興趣就好好看看,個人感覺不影響《傳習錄》閱讀。(隨意)

3.尚書、三禮、春秋,知道的越多自然越好,但個人的感受是已經邊際效用遞減了。不用特別認真。(隨意)

(三)理學系列

其實我只推薦一本《近思錄》,不過這本讀起來也費勁,是另外乙個問題。陳來錢穆這些學者都挺好,但你又不搞學術,讀了更好,不讀也沒關係。

二、讀法問題

建議你有了以上準備工作的一部分(尤其必須部分,都要完成),先讀兩遍,第一遍通讀,第二遍挑你喜歡的有感覺的多讀幾次,最好大聲朗誦,時間久了,自然就開始相互印證。

3樓:老狐狸張白林

首先,我讀關於王老師書籍的時候,注意到了乙個學長,金克厚學長,他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按照知行上行動,然後做好了監廚的工作,並且憑藉這個態度,後面高考上榜並且一路順風。

你要想學會傳習錄,光靠閱讀是沒有用的,光靠閱讀沒有效果,哪怕你能過目不忘,直接背下來也學不到,學不到。

你問為什麼?你就是實事幹少了,實事干多的人就知道,知識沒有在客觀世界中實踐,那麼,知識不是技能。知識學了和沒有學一樣。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在客觀裡行動過,而且沒有行動。如果你每天都寫一篇文章。

你就會知道,寫作這東西是怎麼回事。你就會知道怎麼寫,你不知道你去看教你寫作的書籍,你也會知道之後馬上運用。

不斷學習不斷運用不斷運用不斷悟到。這就是知行合一,但你不幹實事,你就不會知道我這句話其實已經說明了知行合一了,你也不會知道這句話就是事實。

為什麼不知道,就是因為你沒有去行動過。你沒有行動過,那麼知識對你來說就是知識。知識就是知識,學了等於沒學。金克厚學長就是憑藉行動中學習的精神一路高公升的。

行動行動行動,這樣你才能知道什麼叫知行合一。

行動,這樣你才知道什麼叫知行合一。行動。

4樓:樞問先生

首先要知道,陽明自己對《傳習錄》的態度,那就是「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一方,鮮不殺人矣。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

若遂守為成訓,他日誤己誤人!」。

所以我們要把《傳習錄》當作藥方的書,讀的時候,看看我們有沒有條文裡說的那些問題,如果有,陽明的解答對我們才有益處。如果沒有,陽明的解答就不是針對我們的,所以不能把陽明的話都當作金科玉律。因為《傳習錄》裡陽明的回答,大多是糾偏之言,如果我們沒有偏,就用不上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讀《傳習錄》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驗證裡面的話。心學講的就是生命的學問,所以不能僅限於頭腦裡的理解,要回到自己生命中,去如實對應,用生命解讀《傳習錄》,用生命驗證心學。千萬不要把心學變為一種學問、一種理論、一種哲學!

脫離了體認生命,去讀《傳習錄》,永遠也不會明白陽明!

讀完傳習錄大概需要多久?

海盜船 我覺得若要真正領悟精髓讀個十年也不算多,我已讀了二三十遍至今讀起來仍然受益匪淺。另外如陽明先生所說讀書的第一要義在於心上受用,第二要義是理解明白。記住背過實在沒必要 工作之餘擠時間讀,大概花了一周時間讀完第一遍。已經對具體為人處事有了幫助,以後慢慢邊用邊讀。這種書不用急著一下子搞清楚,也不可...

《傳習錄》中,王陽明說去人欲才能學到知識?

這部分內容出自 傳習錄 門人薛侃錄 原文是 希淵問 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於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 先生曰,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

怎麼理解《傳習錄》中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廾匸 無善無惡本來就是你內心本來的樣子,有善有惡是你自己內心的意念所動搖,知道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才是你的良知,存住善的去除惡的才是格物。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心的本體無所謂善和惡,但因為人對事物必然會有所好噁,人的意識萌動 意之所及便有善惡之分。人的良知,即是非之心其實是能判斷事物的好壞 對錯 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