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中王陽明說因患眼病憂慮過重的學生貴目賤心是否不近人情?

時間 2021-06-08 14:14:39

1樓:屁大點事分享者

我覺得我們現代人離他們時代太遠了。所以從書中取出一段話,然後套進來現今生活乙個場景,我們就覺得不能理解,覺得聖人怎麼可能說出來這樣的話。

但是問題是,一是這段話發生的大背景我們不了解,往往容易我注六經,斷章取義。

明朝是個浪漫的時代,不比唐朝差。主要是思想方面。明朝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人,事,還有學說。那個時候人們志向求道的氛圍還很濃厚。修道致良知可不就是要專注於良知而不是「我執」嘛。

人為什麼苦惱,煩惱。因為「有」,才苦。因為「有」產生了「沒有」,所以才苦。

個人愚見,希望不要誤導善知識。

2樓:陽明學社

須參考孟子一段話來解。孟子雲:「體有貴賤,有小大。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 」。

陽明先生這裡點化「貴目賤心」,「貴賤」出自《孟子》。再提示一下,不讀好四書,讀不懂《傳習錄》。

陽明先生指出:「養德養身,只是一事」。學者有目疾,該如何用功夫?

須在根本上用「養心」功夫,培本固元。由「正心」而「修身」,不能捨本逐末,只落在「身」上。「人有過,多於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於文過。

」參考閱讀:【《傳習錄》44條:澄在鴻臚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

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

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

《傳習錄》中,王陽明說去人欲才能學到知識?

這部分內容出自 傳習錄 門人薛侃錄 原文是 希淵問 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於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 先生曰,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

王陽明在傳習錄裡總是說 存天理去人欲 但是又說過人欲即天理。 該怎麼理解兩句不同的話?

luzhiyuan 人欲適當,就是天理。舉例餓了要吃,困了要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欲過頭就是 私慾 自私 舉例,餓了要吃,可是 一飯十金,猶無下箸之處 就是私慾了。是不是天理,只看乙個 當 字,當不當,應不應該,合適,也就是 義 宜。 樂活 沒仔細看過 傳習錄 不知道王陽明有沒有說過人欲即天理這句...

在看傳習錄和王陽明心學,但對 知行合一 不甚理解,請各位朋友指點迷津,你們理解的知行合一是什麼樣的呢?

自在極意境 知行合一的本義,傳習錄 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現在市面和教科書上的 理論與 實踐 結合不過是對原意的曲解,那時候哪有這種語境。先談談王守仁 陽明 先生的思想 先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守仁先生所表達的是知行本是一體,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即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