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否推崇愚民統治?

時間 2021-05-30 18:11:45

1樓:雷火豐

是的,你沒有猜錯,道德經就是推崇愚民。

很多人說道德經不是愚民,其實才是受儒家影響的「為聖者諱」

他們翻來覆去的講老子沒有愚民,但是卻無法說清道德經的真正含義。道德經到他們手裡,成為一部虛無縹緲的形上學著作。

可是,眾所周知,我們華夏文化,追求的就是實用主義,包括老子,其實追求的也是實用主義。

他所謂的「無為」其實為的是「無不為」說到底,還是實用主義。

老子是愚民思想的開端,法家繼承老子的愚民思想,並且發揚光大,發展處弱民,和勝民理論。

最了解老子的,就是法家。法家的韓非子害怕後人無法理解老子的思想,特地寫了《解老》和《喻老》兩篇文章,來闡述老子道德經思想和法家的淵源。

法家的鼻祖,其實是老子。道德經,什麼是道?道,就是規則,道路的意思。

得道,就是找到通往正確方向的路。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通往正確方向的路是非常黑暗,而不能讓他人知道的。

很多人以為老子寫道德經是為了給普天下老百姓看的。其實不是的,

你們稍微想一下,老子那個時代,除了孔子這個叛逆分子開創私學之外,其實民間是沒有私學的。

貴族掌握著絕對的知識壟斷,所以普通老百姓連讀者的資格都沒有,老子怎麼可能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講道?唯有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去講道,道德經和論語不同,他就壓根不是給人民看的。而且連普通的士大夫諸侯都不是老子講道的物件,老子講道的物件只有乙個,那就是天子。

所以我常常看到有人說,孔子是為了統治階級說話,老子是為了天下蒼生說話。我就覺得好笑。老子開篇就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你在老子眼裡,連狗都不如,還是草扎的那種狗。你還說老子是為你說話的,太自作多情了吧。

人民愚昧則好治,智慧型則難治。老子的抱殘守缺,恰恰就是為了分化人民,愚昧人民。大家民如野鹿,恰恰就是老子眼中最好的社會。

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是以聖人

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什麼意思?

我通俗的解釋一下不尚賢,就是不要中考,高考,大家都別上學了,自然就沒有學區房,沒有考試作弊的煩惱了。不讓大家了解到有奢侈品的存在,人人一樣貧窮。也就沒有人會做男盜女娼的事了。

(貧窮使人正直)沒有知識和技能,讓他們做重複性工作,把他們累的跟狗一樣,給他們的工錢剛夠活著,這樣他們社交就窄了,就不會想著跳槽,或者創業自己當老闆,天天安心做廠狗,工廠自然就能好管理了。

重點在最後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明白了吧。老子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一肚子壞水。

他的這套東西,都是教天子諸侯怎麼管理底層的老百姓。你如果完全按照道德經所說的去做,你老闆明年就能再買一輛跑車了。

老子是說的那些清靜無為啊,虛心啊,謙虛啊,不是要讀者對自己的要求,而是要你這樣引導別人的。

你把治別人的法子用來治自己。那可不讀書讀傻了嗎?

基於這一點,老子很看不上孔子,覺得孔子教授平民六藝,就等於砸了貴族的飯碗。是乙個剛愎自用,且目光短淺的人

如果世上的人,都無欲無知,那麼多好管理呀。孔子開啟民智,那麼社會就要動盪了。所以老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所謂愚民之術,起源就在老子這裡。

道德經5000言,其實講的就是三件事,馭民之術,治國之術,以及兵法韜略。唯獨沒有修身之法,很多人偏偏把道德經當成修身的書看,那就是自己吧自己忽悠瘸了,

漢朝治國,依靠的是黃老之術,其中的老,就是老子。

2樓:重離子貓貓

老子上經有非常明確的表述:

原文是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道家推崇的就是無為,自然。愚民=為=不自然

3樓:supermahatma

道德經在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流行很廣,影響很大,在德國,幾乎每家都有一本。但一直以來,被誤讀的也很多,有的被醜化,有的被過分美化,本文盡量結合上下文,還原本意,不過分解讀。

一、引言

很多人覺得老子的話,往往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甚至很奇怪。當時,很多人去請教老子,甚至孔子也去了。去的人不是王侯就是士大夫,回答他們問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歸類後,在出關前寫下來,就成了道德經。

老子說,有和無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有,不是不好,是太多的人只看到有,所以,大家都看到有,我就不再強調有,大家往往沒關注無,我就強調無的價值(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如果你能看到無的價值,你就入了門徑,從無中又能看到無,那,你就得了精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很多人覺得老子奇怪,是因為老子很少說大家都知道的那個「有」,而是從另乙個角度來談問題,知道這個前提,就很好理解老子的思想了。

一、第三章解讀

不尚賢,使民不爭:

很多人認為,尚賢,很好啊,為何不尚賢呢!

老子是針對當時的情景,春秋無義戰,各個國家為了強大,籠絡人才,都在標榜尚賢,結果,你一尚賢,就得有標準,有了標準,大家就投其所好,按照這個標準去打扮自己,這個神聖的柱子,本來是尚賢的標桿,後來只是用來栓驢了,失去了尚賢的初衷。所以,老子就從另乙個角度來批判這個尚賢。

怎麼翻譯呢,不崇尚標榜賢才,使民眾不起爭心。

其他,限於篇幅,不一一解讀了。

二、第五章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很多人誤解,在老子眼裡,在天地眼裡,在聖人眼裡,百姓只不過是草狗,所以殘忍,沒人性,背了千載罵名。其實,道德經通篇認為天道是利而不害,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最值得遵從的,天地,怎麼可能是這個意思呢。

老子的意思是:天地沒有偏愛,將萬物當做草狗一樣平等看待,聖人沒有偏私,對百姓像芻狗一樣平等對待。

老子強調的是順從規律,不用帶太多的感情,有偏愛。

三、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以不智治國,國之福。

很多人抨擊說,這是愚民統治。

關於明和智,很多人直接聯想到明辨是非,聰明和才智,這是積極的角度,還有乙個消極的角度,明智也是,心眼,技巧和套路。為什麼會有消極的角度呢,因為當時的世道,玩弄技巧和套路的太多,所以老子告誡大家,要回歸到淳樸到愚的程度。

所以以技巧治國,是國家的災難,以淳樸治國,是國家的福氣。

4樓:「已登出」

老子不反對讓人明理,讓人明道,讓人通情達理,老子反對的是那些會讓人變成傻瓜的歪理邪說,反對那些發明各種歪理邪說的妄人,因為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謬論會讓人變得越來越充滿了機心,充滿了各種奇奇怪的慾望,讓整個社會以各種奇奇怪怪的追求器物為榮,比如社會推崇那種喜歡講大道理講空話的喜歡阿諛奉承的人,這種人能發達並不是他們真的有能力,只是他們很會溜鬚拍馬,很會搞一些歪門邪道,很會投機取巧,那麼一旦這種人被社會推崇,那麼人們就會選擇務虛而不務實,大家就都去溜鬚拍馬都去找後門來取悅上級來謀利,因為這種方式能成功能被社會推崇,那麼幹實事的人越來越少,那些腳踏實地的人反而會被取笑,整個社會都以某某價值觀為榮,都以得到某某商品為榮,大家都忙著去拼比,去追逐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大家為了這些東西整天日子不過去勾心鬥角,去爭吵乃至戰爭,人心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最後整個社會就會被這些歪理邪說,各種浮誇異端的潮流風向給吞噬,所有的道德法律都成了擺設,人人都變成了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最後的結局必然是秩序崩潰,天下大亂。老子在道德經裡一直苦口婆心地說要處其實不處其華,要虛其心實其腹,要把這些沒有盡頭的無聊地虛榮地爭端都摒棄掉,要回歸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應該保持淳樸的心,不要總想著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看看現在的所謂的宗教思想,實際就是一種精神操縱的工具,這些被各種異端邪說操控的人都會輕易被人控制,自己的財產就會輕易被人洗劫而不自知。

5樓:

不是,秋天落葉,但不是說摘下葉子就能讓秋天到來。

道德經描述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境界,強行為之反而違背了道德經追求自然的理念。

6樓:張易傑

只有讀懂《道德經》的「愚」,才會讀懂道德經本身。

讀道德經有疑惑,很正常。

老子曰:明道若昧。大智若愚。眾人察察,我獨昏昏。

有些東西,只有經歷過你才會懂。

老子說的這些話,是有物件的。

這物件,就是聖人。

《說文》曰:聖者,通也。

通,也是得道的標誌。《黃帝內經》曰:夫道者,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可以長久。

但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聖人之道,難知。事實上,聖人,乃人道之極。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其實核心,就是成為聖人。

到了聖人這個階段,已經到了老子所說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階段,故無為而無不為。

所以才有:聖人之道,利而不害。

普通人是做不到這種境界的。

但這種境界,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聖人經歷的,你未必能承受。報怨以德,不責于人。無聖功,無智名。善救人,善救物。

救人,你還可理解。救物,非達到一定境界,不能明曉。

世間萬物,有捨有得。弱水三千,老子也只取一瓢。那就是,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為萬物主。

心懷萬物,也才能懂道之真諦。

道,說不清,道不明。

但這恰恰是道的魅力所在。

人生就是瞎活,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這正是生命的美妙所在。

不懂愚之美者,就讀不懂老子道德經。

7樓:

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

因為那是「事實」,道德經並沒有想法去改變,也沒有想法去防止改變。

道德經也是有歷史侷限的,是真真切切的人類智慧型,是人就有侷限,就有錯,有適用範疇和範圍,而不是臆想的永遠正確的神諭。

那麼在民智既開即開的今天,是否要推崇還是要反對愚民統治,我想還是可以從道德經的一貫思維方式和精神態度去看待的:

上善若水。

8樓:道家大師兄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又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有句話叫「萬變不離其宗」,現象總是在變化的,但從複雜的現象中總結出規律,這個規律就相對簡單,而且不變。

道,就是把這些相對簡單的規律再進一步簡化,把所有變化中的不變一一歸結起來,最終指向的乙個唯一恆定不變的東西,所以它是最簡單的。

因為簡單,所以「甚易知,甚易行」。但由於它與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相差太大,甚至完全相反,所以表現出來就是:狡詐容易淳樸難,世故容易天真難,有心容易無意難,複雜容易拙樸難,是非容易渾沌難,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荀攸,是東漢末年著名謀士,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醜。

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

然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卻是「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已經是極具貶義的話了,荀攸一生為曹操出謀劃策,立功無數,曹操又怎麼會如此評價他呢?

其實曹操的評價全文是「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是滿滿的讚賞之意。曹操稱讚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其「智」力水平也許有人能達到,但其「愚」的工夫卻無人能及,哪怕顏回、寧武也比不過他。

孔子也很喜歡顏回的「愚」,他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似愚而又不愚,此為「大智若愚」。孔子評價寧武「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同樣用到了「愚不可及」。

對孔子和曹操來說,值得推崇的並不是智,而是「愚」。在他們眼中,「愚」比智更加難以做到,更為難得。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讓人民開啟智巧、明辨是非很容易,但讓人民「愚」就會很難。事實證明,「愚」民不但很難,而且會受到世人猛烈的批判。

渾沌等於糊塗嗎?淳樸等於愚蠢嗎?天真等於無知嗎?智慧型等於狡詐嗎?假如這些等式都成立,那麼老子的愚民,就是世人所理解、所批判的愚民。

網上有句俚語,叫「弱智兒童歡樂多」,聽起來很好笑,可深思一下,它也有自己的道理。「大智若愚」,不正是一種人生智慧型麼?「難得糊塗」,不正是一種處世境界麼?

渾沌自然的人生,就要匹配以渾沌自然的世界觀。

天下如同一碗渾水一樣,放置的時間久了,慢慢就會變得清濁分明,在這個時候,又有誰還知道它原本是一碗渾水呢?又有誰還仍然把它當成一碗渾水呢?在天下人都蠢蠢欲動,慾望叢生,想要有所施為的時候,又有誰還能安守本心,不為所動呢?

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慾」,正是告誡君主不要人為破壞民眾渾沌自然的世界觀,擾亂民眾渾沌自然的生活。更不要主動分化賢愚貴賤,引人追求和爭鬥。

相反,在民眾自己想要突破這渾沌的時候,要立刻「鎮之以無名之樸」,也就是「虛其心」「弱其志」。

這就是老子的「愚民」。「愚」的只是民眾的分化之心、爭鬥之心,讓他們心中沒有貴賤之分,沒有高下之別。無分化之心,自然就不會貪圖他人之所得,自然就能復歸於真實的自我,自然就能「自適其適」而不「適人之適」,自然就能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就不會彼此爭鬥,天下自然就不會亂。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大唐帝國 你沒聽說過那句話麼?有爭議的東西才能流傳千古 道德經的內容本身就比較晦澀,版本眾多,很多譯本充滿了後人各種不同角度的解釋,怎麼斷句讀,怎麼解釋這些名詞,這給了後人無限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漢姆雷特。有的內容讓人覺得無法理解,主要與傳統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馳,比如儒家推崇的仁禮...

道德經如何用

士不可不弘毅 假如問你乙個汽車怎麼用,你大略要學一學如何開車的。你可以不用學習機械製圖,零件加工,如何維修等,只要有簡單的保養常識,基本的駕駛技巧與規範,又有道路,就能輕鬆開車去目的地了。但是一門學問,如果你不知道他說什麼,你卻是無法做到用的。所以第一步就是,知道道德經講什麼?才能問如何 用 這個問...

如何賞析道德經?

林鶴顧不聰明 首先你要看懂道德經表面上在說什麼,至少弄明白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然後找乙個普通的版本,用自己的心意去映照這些文字。每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是道德經和道家令人痴迷的地方。它具有包容性。你可以站到天道的角度去處理事情,也可以站到聖人的角度處理問題,把自己放到普羅大眾的位置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