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

時間 2021-05-30 07:43:00

1樓:蔣甬杭

先給出公式: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 + 讀者心靈「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裡的哈姆雷特並不是指那本書,而是指那本書在讀者腦中激發的共鳴。這種共鳴是兩種東西共同構建的,①作為觸發器的《哈姆雷特》的文字,以及②讀者自己的人生經歷。

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人生,自然構建的共鳴也不會一樣。從這個角度上說,讀者相當於哈姆雷特的第二作者。

而莎士比亞,他並不是心中構建了乙個哈姆雷特,他只是用文字構建了乙個名為《哈姆雷特》的觸發器而已。當然了,作者莎士比亞也可以作為乙個讀者來構建自己腦中的共鳴,但作為讀者他並沒有定義「什麼是標準答案」的特權。

PS:觸發器-心理共鳴這套理論,是我剛剛看為什麼很多人都對《搏擊俱樂部》評價很高? 這個問題有感而發。

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獲得不同的感悟,有的人覺得庸俗,有的人覺得神作,這說明「感悟」並不是電影的本質屬性,當然也不是觀眾的本質屬性,而是電影+觀眾,共同產生的屬性。

2樓:鬼柒

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本身就具備了多面性,就像是一顆鑽石,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都能看到不同的真實,而這些真實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就是矛盾的人性綜合體。

但如果說跳出這個作品,把這句話用來廣泛性地評價所有作品,卻是很有問題。

任何作品在作者創作之時都有特定想要表達的東西,可能由於各種傳達方式的誤差,導致觀眾沒有辦法100%接收到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又或者觀眾由於自己的不同人生經驗,有了不同的解讀。這個事情是客觀存在的,但問題的重點是,它是對的麼?

這個所謂「不同的解讀」難倒是正義的?

存在這種情況,我們就能說:正是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做的任何解讀都是可以的?

難道「曲解」也是對的?「曲解」必然存在的哦,存在就是有理?

指鹿為馬也是對的?

難道我們看西遊記的時候,也有一千個唐僧嗎?假設有人把唐僧解讀為狡詐奸猾,不擇手段?難道也是對的?

就因為我們討厭標準答案,就覺得根本沒有答案,任何答案都是對的。這不是從乙個極端走向另乙個極端嘛。

所以綜上所述,這句話太容易被誤解了,不如別信。

3樓:

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瘋了,讀者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從始至終都是裝的,有的說他因承受不住父親離世的噩耗瘋了。

其實他在文章一開始告訴過自己的朋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可能會裝瘋,所以我認為他是在裝瘋,但是在這裝瘋期間說的一些話並不是信口雌黃,是經過他大腦思考過後的由感而發……生存或毀滅,這是乙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

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哈姆雷特的叔父在祈禱時,哈明明有機會殺了他為父報仇,這大好時機他卻猶豫了,他優柔寡斷,殺父之仇都可以忍耐這麼久,我倒認為哈姆雷特沒有當場殺克勞狄斯是想等待時機,等母親知道明白一切後才選擇為父報仇,之前看過乙個答案說其實哈姆雷特心中的仇是父親的死並沒有使往日與其恩愛的母親陷入悲痛之中,反而立馬嫁給了丈夫的弟弟,殺父之仇並不如這個仇在他心裡刺得深。他想讓母親內疚,讓其後悔自己的行為。

正是哈姆雷特這優柔寡斷和下不了狠心的性格讓他失去了母親,失去了摯愛,最後丟掉自己的性命於敵人同歸於盡,將大好山河拱手讓人!

4樓:Amy默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其實呢,你看到的哈姆雷特是什麼樣子的,你就是什麼樣子的。

你看到的所有對映,都是你自己。

所謂:「親愛的,外面沒有人」

5樓:

哈姆雷特的結局,從大多數的角色視角看都是悲劇,可是從福丁布拉斯的視角來看,他可能覺得這是件好事,因為他正大光明地接手了丹麥,連戰爭都不用打了,人民還會讚揚他(不然自己國家就要因為沒有統治者亂成一團了)。如果不是莎翁實錘,我甚至懷疑最開始的鬼魂是福丁布拉斯的詭計,為了讓丹麥王室自相殘殺自己漁翁得利(手動滑稽)

哈姆雷特為什麼失敗,福丁布拉斯為什麼成功?——知乎使用者汪子騰

同樣是幫爸爸報仇,福丁布拉斯的故事是真的勵志

6樓:小婻

哈姆雷特講的是王子復仇記:

小王子的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老國王,篡取了王位,甚至娶了他的母親,兩度為後的喬特魯德。老國王的幽靈暗示小王子死因後,小王子等待時機,最終除去叔叔奪回王位,為父復仇。

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生閱歷的人對哈姆雷特,有自己的視角。

比如中年大叔,大概率會代入老父親視角去看待哈姆雷特。

野心勃勃的人,會代入叔叔的視角,為了真愛不惜當後爸,撫養前任的兒子哈姆雷特。

中年婦女,會代入王后視角去看待哈姆雷特。

而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會代入哈姆雷特主角視角去思考人生。

所以說,千人千面,溫故知新,好作品值得反覆揣摩。

7樓:ONE

要避免純主觀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義陷阱。畢竟,讀者接受有時代侷限性和主觀任意性。沒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後「現實化」;但單個讀者的接受理解還不能等於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鏈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義的依據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對另一接受的侷限的彌補;同時,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說要對錯誤接受予以糾正。

總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應該一千個讀者只有乙個哈姆雷特,更不應一千個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沒有了哈姆雷特,我們應該尋找相對最像的哈姆雷特。

8樓:high神無敵

乙個作品被創作出來,那麼這個作品就應該屬於讀者,而不是作者。所謂一千隻猴子,就有一千座花果山。

我們可以大膽把乙個藝術創作劃分分為「猴性"部分和「人性"部分,「猴性"為隨機,「人性"為作者主觀。人性可控,而猴性則為天成。

書法大家強如王羲之,一生也只能寫出一次蘭亭集序,可見那次,猴性佔了主導。

義務教育生涯中,你強行在魯迅門前的兩棵棗樹中挖出的深刻內涵,經過他同意了麼??

發現了沒有,作者的無心之舉,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手妙筆。是否成為妙筆,不取決於作者,而取決於作品與讀者共鳴。

作家不可能實現對自身作品的完全掌控,作品一旦完成,必然包括體現作者意志的人性部分,還包括等待不同閱歷的讀者發掘的猴性部分。如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流浪,這個腦洞也許單純就是他創作的出發點,沒有其他別想法。但這也不妨電影觀眾將流浪地球解釋為中中國人家園情懷。

作者雖無心談家園,但觀眾卻感覺到情懷。

另外,人性與猴性的多寡佔比也是天才和普通人的重要區別,普通人可以通過一時的「猴性"偶得佳作,而天才可以通過長久的「人性"持續高產優秀作品。而且天才一旦猴起來,那一般就是傳世佳作了。

9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反正人與人不同,對相同的文學作品創造出的乙個角色,會產生不同的看法、評價。

比如我看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一對可憐的小正太和小蘿莉,紅學家看就是與封建禮教鬥爭的勇士之類(滑稽)

10樓:水星魚仔

讀者的期待視野的不同,使得讀者對於作品的需求和好噁不同,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審美趣味生活經歷性格氣質都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期待視野,所以在每個人的眼裡,所見並非所得,會根據個人的經歷加入個人對其事件的見解,所以讀者對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會出現差異,讀者賦予作品的意義也不同。

如何看待一千個媽媽就有一千個待產包清單?

Dora是團媽呀 過來人說一說,待產包雖然有很多共通的東西,但確實有些特別的物品,主要是個人生活習慣和期待的區別。比如,大家都準備尿布臺,但是我的尿布臺不僅可以用來換尿片,還可以洗澡盆。待產的時候做的功課,知道懷胎十月腰部承受的壓力比較大,生產後力學原理改變,腰部容易出現問題,如果還要頻繁彎腰照顧新...

文無第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為什麼我們的語文閱讀還有標準答案?

山口麻友 第一,語文閱讀和文學認知不同。語文閱讀一般都是比較確切的認知方向,而且一般不會有很需要理解的背景。語文閱讀是作為一般社會語文能力來進行的。所以,語文閱讀很少會有艱澀的散文,和很需要背景知識的記敘文。第二,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我認為有誤讀的地方。這句話傳的最廣的標準解讀是...

如果按照「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那麼應該如何評價作品的好壞?

阿桂 我覺得吧,作品它只是乙個客觀的東西,對他評價好壞是主觀的,不同的見解折射不同的心境,我看到其中一位朋友說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表示非常贊同,自己喜歡便是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好的作品經得起推敲,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審美還是正常的,沒有絕對的好壞 哈呀氣死啦 對文學的分析是最言之有理即可的東西了,但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