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清建築屋簷變短的現象?

時間 2021-05-30 04:29:37

1樓:浪客行

以前的牆以夯土泥牆居多,挑簷大是為了保護牆面不受雨水腐蝕。

明清大規模應用磚牆後,雨水基本不能腐蝕牆面了,過大的挑簷就不是功能上的需求了。

2樓:櫼櫨落

出簷變短這個現象,與兩個有關,乙個是鬥栱,乙個是椽子。

(一)一般人只看到了鬥栱變小,沒注意到開間變大,柱間連線物變多,如果開間變大不算技術進步,那麼鬥栱大可保持唐代碩大的形態,唐含元殿明間才5.3公尺,遠遜明清,故宮午門明間跨度達9.15公尺,太和殿達8.

44公尺。開間的加大必要要求鬥栱分散更多的屋面壓力,讓挑簷檁/橑風槫不至於因為跨度過大而彎折,密集的小補間既可以分散屋面負荷,又可以通過減輕自身重量,減少下面額枋的負荷。

結論:鬥栱變小符合歷史的行程。

還有乙個,中國古建築實際上很不環保,修建一組建築靡費太多木材,你無法想象為了建一座木塔,或者建一座寺院,整個區域內樹木絕跡的場面,而在古代,這種情況很常見,所以,鬥栱變小,也相當程度上節省木材,當然額枋斷面高寬比的加大,再議。

(二)除了鬥栱變小,出簷也變短了。

關於出簷與簷出

宋《營造法式》簷出為從橑簷枋中心線到簷椽端頭的距離,簷椽外再附加飛椽

清代出簷為挑簷檁中心線至飛簷椽外皮=簷出+飛椽

即出簷包含挑簷檁/橑簷枋中線外的簷椽和飛椽,簷出只包含前者。

下面簡單比較一下宋代出簷長度與清代出簷長度

按陳明達的觀點,省略計算過程,宋三等材出簷=簷出+飛椽的距離最大為249.6cm。

清官式建築用材最高等級為四等斗口(一二三等斗口為虛設),出簷約為斗口的十四倍,四等才斗口高為0.45尺=144mm,出簷為201.6cm。

結論:清代建築最大的出簷長度比宋三等材最大的出簷長度還短。

明清出簷這段距離能進一步縮短,也是出於技術進步,一方面確實製磚工藝進步,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夯築土牆,還怕被雨淋走了,建築上也多了硬山這個門類,另一方面,木結構表面的普遍施用的地杖,彩畫,有效保護了木構架不被雨水侵蝕,另外,梁思成所說的羈直期的建築,確實因為各種原因不如前代飄逸了,反過頭來,唐代建築那種功能和形式也未必相適應,現存唐代建築長長的簷出多因為下沉,腐爛的原因,被鋸短了。

還有乙個,我覺得出簷長短確實和審美有關,日本簷高與總簷出(出跳+簷出+飛椽)之比多在1.5~2.0之間,而中國多數大於2,可見日本對大出簷的追求和迷戀。

總簷出這個概念來自於《比較中日木結構建築中的簷高與簷出比例關係》--李暉

最後來個總結:唐代建築確實是結構與形式的比較美好的結合,但是由於技術原因,在實用性,節省材料方面,客觀上也不是很好,明清在節省材料方面也不是很擅長,梁枋斷面12:10或10:

8,粗大又笨重,有點過當。

如何看待建築設計院員工年齡斷層現象?

女建築師的日常 1,比較多的情況大家是18歲上大學,本科5年,那麼對90後的建築學生來說,現在也才有3屆本科畢業生而已,第4屆現在都應該還在辦理入職手續沒有坐進辦公室。2,85後和90後出國 讀研甚至轉行的建築學生,是比以前的70後和85前要高出很多的,本來90後現在畢業的就只有那麼幾屆,本科畢業就...

如何看待目前建築學軟體教程層出不窮的現象?

學軟體只是技能,技能滿點可以讓你成為好繪圖工,但是沒有設計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5年以後就會被淘汰 大把的本科生專科生5年後會用各種聽都沒聽過的軟體把你虐出翔,然後成為新的畫圖狗,然後繼續到知乎上吐槽 為什麼越來越少有人去設計院 Horseman 就目前來說,如果真的想學設計軟體的話,推薦學和效果圖...

如何看待建築設計院招人越來越難的現象?

貓和老虎 我的認知,建築設計院就像傳銷,必須有新一代韭菜被割,才能維繫下去。一旦斷層,非常難熬,會波及到中層甚至高層。所以中高層管理很大心思都用在了如何維繫下去,找新韭菜,而不是更關心提高管理水平。新韭菜越來越難找,會強迫設計院提高管理水平吧 陳嘉欣 難的不是設計圖,難的是一群傻 玩意的設計院的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