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29 23:18:13

1樓:笑容守護者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

『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

「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孔子提倡的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中庸之道,不提倡 「必信,必果」的極端情況。

儒家的義是以自己為標準定的「大義」,和墨子就不一樣,儒家的「大人」是位尊者,和墨子剛好相反,亂世中這些「大人」明哲保身,只能要求他們言而有信,不敢必信,也就是說沒有法律,全憑自己的「潛規則」,這個大義是沒有人認同的,春秋大義已經沒人認了,所以孔子悲嘆禮崩樂壞。所以墨子批評他們尸位素餐,只會明哲保身搞虛假的「大義」,因為他們一旦敢言行合一去推行禮樂制度自己就先完蛋了,你周天子能讓諸侯按禮樂之道侍候自己嗎,只能中庸,先保全自己,孔子當政殺人也是法家那一套,走極端誅殺非我族類,要把那套禮樂行下去,那講什麼道理,只有乙個主義。

2樓:鼓裡的懵懂

首先義字當先吧,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義,在生活中,說的話,行的事,又常常因為各種欲念違背自己內心的義,只有當心中常堅守自己的義,才內做到不忘初心吧,言與行皆為義之延伸,不問前程,但求無愧於心吧

3樓:勉答的老金

強盜拿著刀,逼著你承諾殺了你自己全家。

回家後,你幹麼?

不幹說什麼『必』信?

這本就是乙個大白話,常識,孔孟沒說過什麼極端的道理,極端的東西中庸麼?

別無知,先搞懂別人說的是什麼東西。

4樓:

儒家不外乎執著於本心善,則行為善。

1、在日常生活結構中:依照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走。不符合實際的空想幸福主義,你讓他標榜聖人成功,你就能體驗到中世紀的黑暗。

《晏子春秋》的「傲居自順」,他們的「義」是大義,別人的義都是自私,一切以他們說話為準。

2、在官場生活結構中:儒家的「大人」和「小人」和墨家相反,儒家的大人在於「社會地位大」,你想要把社會地位提高上去,也就只能「政治正確(說謊)」,尤其是那種亂世。不然你試一下誠實守信,估計你隨時像墨者那樣替人守城死光光。

上行下效一下,國之大盜,就是指這種人。

說得簡單點,那就是唯有保住命,做大了之後再去搞仁義,而且搞不搞還不清楚,沒看到人家言不必信嗎。

再就是「赤子之心」論的一些支持者。

我看是「赤字之心」吧?赤子說的初生嬰兒,他們用這個來描述自己心本善就夠了,行為不必考究。

那問題來了,「赤子」除了娃娃大叫吵著吃奶,拉屎拉尿要人給他擦屁股以外還會什麼?——什麼都不會。但是會「學」身邊的人。

即:除了吃喝需求,那就是跟風站隊。然後又回到心本善的邏輯上,只學進去好的,不會學進去壞的。

對於這種人,我一向只能呵呵了。畢竟,他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做什麼都行,只要符合(他們自己的)道義就行了。

說「道義」還抬高了呢,私利還差不多。

5樓:小錦蓮蓮

這句話的重點在「義」字上,義弄明白了也就明白了。

我們來看看能不能是目的,如果是目的那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那不就可以沒有底線了?儒家會這麼幹嗎?應該不會。

義的繁體是「羊我」義。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不唯仁,不唯禮,不唯智,不唯信,偏偏唯義這是為什麼?

現代有一句話——你愛我,你犯的錯就可以被原諒了嗎?

義是犧牲也是奉獻,羊我的那頭羊是祭祀的羊。為了道義,為了正確的事情,我犧牲一些又如何呢?

比如刑罰,如果刑罰可以讓壞人畏懼,讓社會更穩定為什麼不可取呢?雖然也是傷害到他人,但是大道在,存有婦人之仁於事何益?

但這絕對不是沒有沒有底線的意思,義本身就是底線,不在正道上,義本身就消失了,談何唯義而已?

不能讓義,讓愛成為犯錯的藉口,這是假仁假義假愛,博取同情而已。

不過「義」是抽象的,在我們到達義之前,還是盡量「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篇)」比較好。當然,人也不要太死腦筋,可以通融,該通融時還是該通融的。

6樓:馬將軍

言不必(求)信,行不必(求)果,惟義所在。

我覺得這句話是想提倡一種「不為信言,不為果行」的處世原則,提倡人們以「義」為行為準則,而不是為了他人的信服和個人的收穫。

7樓:strom

此句是《論語·學而》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現代誤讀或演繹,《論語·學而》中相似的原句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解釋〗信:可信,可靠;果:果然。果真。說的話就一定是可靠的,說一是一,做的事一定是真實的,說到做到的。

孔子說這種人是認死理的人,小人就是壞人。

〖出處〗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墨子·兼愛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

此句全段是《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

『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

「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聯絡上下文看,孔子提倡的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中庸之道,不提倡 「必信,必果」的極端情況,其實在這裡是對小人的一種評價,並非褒義;而現代人演化或誤讀成的「言必行行必果」更大程度上是對「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一種誇張式提煉。

從現代強調[1]的角度講,毫無疑問我們堅決反對「言必不行、行必無果」,提倡「一定程度上的言必行、行必果」,這實際上和「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是相容一致的[2]。此種說法是現代大多數人只看言必信,行必果6個字的斷章取義而已。

簡單點說;就是沒有必要要求人言行一致,只要不違背道義和道德即可.

否則會走入極端,況且現代社會,很多言行是在某些特定場合和情景下尊重配合對方的一種方式而已,沒有必要過於較真,

8樓:

沒讀過孟子的,隨便猜測下。

1 把握語境的關鍵可以在「義」上,義指的是大道理、責任義務、目的。

2 根據1的假設推論全句,得到3個語境的不同釋意。

有時不一定要信守承諾,大道理高於信守承諾。

責任和義務是點到為止的。

所有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

(小修改了下,實際的語境沒人會知道,也不排除延異的可能性,因此不限制對意向性結構的介入點。)

9樓:

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手段永遠不能大於目的,與仁、義相比,信只是有助於實現這一目的的可能方式之一,當這一手段反而有損於仁或義的實現時,就應立即拋棄而不是固執它。

舉個例子,如果你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發現這件事如果做得不對,那你是抱著不半途而廢的信念堅持完成,還是放棄不做呢?同樣,你朋友向你借錢,你答應了他,但後來發現他借錢的目的是去賭博,那你是信守承諾將錢借給他,還是告訴他這錢不能借了呢?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唯義所在!

孔子說 「殺身成仁」 孟子說 「捨生取義」 結合你所認為的孔孟之道,談談大學生該如何做一名君子?

hwasion 有皇位繼承的話,還是可以學一下。孔孟時代的君子,與平民無關的。hwasion 孔子倡導的仁在今天過時了嗎?是否有價值?為什麼? 林中貓 把君子小人的概念道德化,是理學和近代階級鬥爭語境下對儒學本意的較大扭曲。大學生做不了君子。君子者,有德有位者也。從今天的社會強行模擬的話,君子的底線...

男生對女生說你不必心疼我是什麼意思?

Apple 個人認為,這個男生首先是有很強的抗壓能力,自己可以承擔一些生活中的擔子,會自己消化掉不良的情緒之類的。也有可能,是生氣時說的話。如果不是生氣的話,也有可能是真的傷心了,認為女生沒有心疼自己,需要一點安慰和關注的。 心理諮詢師陳孝鵬 一般會這麼說的人,內心都是脆弱的,自卑的 因為自己內心自...

孟子說,人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那麼,你以為呢?

甘甘day 孟子認為人性善是內在自有的,而非教化習染外部獲得的。荀子不是認為人的天性就是惡的。而是認為人的天性樸實無華,可能會為善也可能會為惡,強調應用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引人向善。 聽夜 孟子的本意是人性向善,荀子的本意是人性有惡但也有善,所以儒家主張通過禮樂教化引人向善。只有韓非才真正的主張人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