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孟子》中說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在三國時期,佔人和的蜀國卻先一步覆滅?

時間 2021-06-06 01:33:28

1樓:公尺七九

人和是要靠控制的人口來發揮力量吧,得人和的話乙個鬆散的團體才會變成乙個更堅固的團隊,buff昇滿,戰力彪攝,但前提是都在一定掌控之下,處在敵方控制下的力量,你沒條件激發呀,蜀漢控制的人口是三國裡最少的啊

2樓:鐵馬冰河入夢來

孟子說這話,目的是要簡化問題,把國家強大與仁政劃等號,從而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

然而現實是複雜的,不可能僅僅乙個人和就解決一切問題。如果在戰術素養,裝備和科技上被對手碾壓,人和不過意味著全體光榮玉碎。

因此這個問題的前置命題就是不靠譜的。

那好,就算孟子說的是不破真理,魏蜀吳三國就能簡單分出誰佔天時,誰佔地利人和?

三國裡給蜀國陣營安排太多煽情故事:桃園結義,白底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人有了人和的錯覺。但幾個小故事,少數人物的感情昇華,真的能和人和畫上等號嗎?

據我這二流歷史迷所知,蜀國內部派系林立,最底層的益州士族人數最大,蛋糕分的最少。劉璋舊部東州集團其次,劉關張諸葛等人的荊州集團人數最少卻把持朝政。這直接導致蜀國內部發生過多次叛亂,最嚴重就數顧凱聯合孟獲南蠻入侵,為平叛諸葛亮也是費盡功夫。

之後為了轉嫁內部矛盾,也因為擔心偏安一隅早晚被滅,諸葛亮利用手中無上之大權,將整個蜀國進行了徹底的軍事動員,全國內政都以支援北伐為目的,說難聽點,就是搞軍國主義。

日後鄧艾滅蜀,得蜀三十九萬戶,這麼點人口,卻維持了上萬野戰部隊的供給(貌似有近十萬,沒仔細考據過)。在那個年代,乙個士兵作戰,要四到五個民夫運送物資(參見戚繼光《紀效新書》三國只能比裡面寫的還多)蜀道又是出了名的難走,可以想見,支援北伐需要進行多麼大的軍事動員。我說這是軍國主義,根本不為過。

另外,還有李嚴與諸葛亮的政治鬥爭也很值得玩味,這一段推薦易中天的品三國。

最後的最後,鄧艾孤軍殺到成都,劉嬋本決定遷都到南方避難,維繫政權存在(人家姜維還在外圍呢,等人家援軍到不是不可能)叫焦周這位益州士族文學大咖一頓忽悠,居然就這麼投降了。。。。。。哎~

總之,蜀國絕不是鐵板一塊,離人和差遠了。

說到人和,貌似魏蜀吳誰也不比誰好到哪去(真心推薦易中天品三國)

至於天時,鬼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最直觀的還是地利。蜀國吳國都有天險,別人打不進來,他倆不聯手也打不出去,短期內偏安一隅可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反倒是魏國,南有吳蜀,北有匈奴鮮卑,東北有烏桓,西有羌人,還有就漢朝西域都護那一大片西北少數民族需要照看,妥妥的四戰之地,該有的內部矛盾一樣也不少,照樣統一了全國(就當魏晉一家吧,不糾結)

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觀念確實不靠譜,但他有句話說對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同樣如此,就好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金子比銀子值錢」,這個概念的基礎是同等重量的「金子」比「銀子」值錢,而不是說一克「金子」比十斤「銀子」值錢。

回到三國時代,可以看到,在赤壁交鋒時期,曹孫劉三方勢力雖有強弱,但還沒有太大的差距。

曹操的天時剛剛經歷官渡之戰,雖已形成,但還沒有完全統合(所以之後還會陸續有小的反叛),南征雖然意氣風發,但其實吞進肚子裡的各方勢力還處在磨合階段。孫權的地利一直比較穩定,基本延續父兄打下的格局,執政還算靠譜,不像晚期那麼浪。而劉備的人和,本錢在三方中肯定是最小的,但還是能夠有和孫權合股的資格。

按照這麼看,雙方實力比應為10:8左右,孫劉內部佔比應為5:3。

這裡我們假設劉備的3的實力是由1的人和構成的,孫權5的實力是由5的地利構成的,而曹操10的實力是由20的天時構成的,那麼可以得出,三者間含金量的比值是1:3:6,1份人和需要6份天時來抵消。

而到了三國後期,三方的實力已經呈現明顯差距,蜀國經過諸葛武侯的經營,實力曾經一度達到100,但在他死後,該指數逐漸下降,到達50。吳國經過孫權的浪摧,實力一直增幅不大,約為40-60(長江屬於不可扣分)。而魏國的實力卻在不斷增長,土地、人口、人才、財貨已經翻了幾番,目前實力約為300。

可以看到,到了後期,三者實力比為50:60:300,換算成天時地利人和,就是17:

60:600,蜀國只有17份的人和,而魏國卻有600份的天時。

這個時候,你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要乙個打二十個麼?

4樓:超逸絕倫

蜀國並不佔人和,佔人和的是207年的劉備,並且這也是相對的,劉備採取每與操反的策略,拉攏了一批曹操的不同政見者,借用劉表的資源和自己的仁義之名拉攏了荊州部分士人與豪傑。

而此時孫吳所謂地利是指距離中原較遠,加上長江天險,中原勢力未能及時征討,導致坐大。

5樓:

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可得人和只是三國演義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是有背景的,是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獻策時說的。看實際情況,說劉備得人和也沒錯,因為劉備可以高舉興漢大旗,且劉備行事仁義,名聲好,利用這點可以廣收民心,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迅速站穩也時因為這點。

然而,劉備始終是先天不足,力量在三方中最薄弱,地小人就少,特別是後期接丟掉荊州,夷陵戰敗後,地盤縮水,中高層人才大規模凋零。蜀漢就佔那麼點地,就那麼點人,人力和另外兩家沒法比。從這個角度看,人和也佔不了。

當然,從另外乙個角度看,諸葛亮力努力治理下的蜀漢是三國政治最穩定的,國家最有條理的,這也是蜀漢得以生存的基礎,這點說「人和"也可以。

至於到蜀漢後期,費禕死後,朝臣撕逼沒人控場,法制鬆弛,加上連年北伐,國力漸衰,導致"民有菜色「。雖然政鬥激烈程度跟兩外兩家比是小兒科,但是因為國力最弱,經不起折騰,自然就敗亡了。

綜上,在特定階段區域可以說劉備佔人和,但是放大到蜀漢政權,總的來說並沒有佔人和,或者說尚有「人和」時得以生存甚至發展,沒有"人和」時則覆滅。

6樓:

呃……,其實人和不存在的,你想想,諸葛北伐多少次,姜維又北伐多少次,就那點人口哪能經得起這麼折騰,這是老百姓;再看看統治階級,阿斗後來寵幸宦官,都快到了指鹿為馬的地步,所以哪來的人和?你要說劉備佔人和,我信,可是你要說蜀漢佔人和,我是不信的

7樓:賑早見琥珀川

個人認為真正佔據人和跟地利的是魏國才對啊,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就很自負的認為人才中的大多數已經為自己所用了,他的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經歷赤壁之戰後曹操進一步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三次發布求賢令,對於當時中國可以說大多數人才在魏國得到任用。蜀國因為本身內部有劉備帶去的荊州勢力,劉焉帶去自己的勢力與益州本地勢力並沒有處理的非常融洽,所以反而是在三國中人和方面最沒有優勢的。

地利的話魏國三分其二,又是北方,中國大多數勢力都是西方征服東方,北方征服南方,魏國地利優勢也非常大,蜀國雖然地勢險峻但是相應的運輸糧草也成了缺陷。。。第一次回答有一些語無倫次,希望大家能夠看的明白

8樓:湘雲漫楚天

說到地利:

魏獨佔半壁江山,吳憑藉長江天塹。蜀亦可偏安一隅。不占個地利很難長期割據一方。

魏占個天時:奉天子以令不臣。後漢帝禪讓,故為正統。名正言順則天下歸心。

吳佔個人和:名將雲集互相卻不甚排擠。凌統甘寧殺父之仇都能並肩作戰,不得不佩服仲謀制衡之術。

諸葛亮,馬超,關羽,甚至姜維魏延,開國陣容極強後續陣容卻補不上。只等星一代陰間齊聚首,蜀漢就是待宰羔羊。

古代軍事中 天時不如地利 中的地利具體有哪些好處?

這個標題和正文內容基本無關。孟子原文中,地利指的是城池本身,而不是地形環境的有利方面。根據正文來看,他想問的是,由古代都城選址帶來的,在守城作戰上的優勢有哪些?談都城的話,我個人認為,除了都城附近有大江大河 城池內外有大型山體,真的沒什麼對守城作戰特別有幫助的地理優勢了。有時候,大江大河也是累贅。各...

為什麼(新)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影響力遠不如芝加哥學派甚至(新)凱恩斯學派?

醫國聖手 芝加哥學派和凱恩斯學派都是持槍上崗的學閥。道成肉身,這肉身便是羅斯福和皮諾切特。奧地利學派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酸儒。實力懸殊,被消滅實屬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請奧派信徒繼續祈禱,相信未來終有一日能感動地球母親,獲得影響力!如果沒有獲得,說明祈禱不夠虔誠,或者時間還不夠長。 如果你做的是經濟 科學...

是什麼天時地利人和讓《畫皮2》的票房超過7億?

Erik 說實話,我覺得畫皮2還不錯,我是在家裡看高畫質的RMVB 外行人看熱鬧 畫面 配樂 服飾道具 特效,都還不錯,幾幅畫畫的真美,還有狐妖那個設計,說不出的媚惑。國內最近幾個月沒有讓我有印象的電影,如果非要和國外的大片比,編劇 電影工業神馬的,我至少差距早已在幾個數量級開外,針對國內電影這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