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在QQ上聊天時和在現實生活中聊天時的語言風格和體現出的性格往往不太一致?

時間 2021-05-30 21:55:34

1樓:

當有的人發「哈哈哈哈哈哈」或「 」時 ,他的表情↓[ ]當有的人發「5555」「寶寶難過需要安慰」或「 」時 ,他的表情↓

[ ]當有的人發「我天」「這不科學!」或emoji「 」時,他的表情↓

[ ]當有的人發「mdzz」「氣死本寶寶了」或emoji「 」時 ,他的表情↓

[ ]如上。

2樓:

可以嘗試引入「網路自我」這個概念(更詳細請google程樂華+網路自我,或直接網路自我)

網路自我是「現實中的我在網路上形式的物化和內容的延伸」;「關於現實我和網路我的關係,我分兩種,一種是補充的網我,一種是補償性的網我。」

補充性網路自我,是現實自我的延伸,和現實自我是一致的。而補償性網路自我,則是對於現實自我的一種「補償」,即現實中無法做到的、表現的,會通過補償性網路自我來實現;換句話說,就是「受社會限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網路環境下得以實現」。

在網路中聊天和在現實中聊天感到差別很大,可以用補償性網路自我來作部份解釋。除此之外,也可以用人對差異比對相同更敏感來部份解釋

3樓:貓少納言

因為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所用的時間不一樣,表達的過程也不一樣。

首先我假設交談時人是真誠的,沒有故意欺騙。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輕鬆的口頭表達時,大腦進行思考,口頭幾乎能即時說出來。生物電訊號的速度極快,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自己是「不假思索」地說出了話(通常是錯話……)。當然,其實我們平常閒聊時說話的速度都很迅速地跟上思維的速度,兩者間隔時間極短,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閒聊的時候都不怎麼思考(思考時間極短)(但只有在我們說錯話的時候,才會反省一下:

天哪,剛才我不經大腦地說了什麼)。

而當我們在打字輸入時,想說的話變成具體的詞句浮現在腦海中,再用鍵盤敲出來,所用的時間,比口頭閒談時的思考時間長太多了,足以讓大腦有充裕的時間對想說的話進行更周詳和深入的思考。經過這個過程出來的語言,相對於口頭表達,已經有修飾、雕琢和組織,而這並不是刻意的。這些語言的修飾、雕琢和組織,已足夠明顯可以區分兩者了。

當然,當我們在進行深思熟慮而嚴肅的交談時,我們反覆思慮才得出一些語句,這個時候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相差不大。

同樣的,也可以解釋那些文學上「人不如其文」的現象。其實人品和行文,是若即若離的關係,沒有完全相關,也沒有完全不相關。因為作者在創作時,有大塊大塊的時間進行周詳的思考,他想的話,可以用文字粉飾出乙個極善的自己,或者用文字打造乙個極惡的自己。

又或者,他忠於他的心,落筆完全直抒胸臆,筆下的就是自己。

是否「人如其文」,就看作者揣著一顆怎樣的心創作了。

為什麼很多人用QQ聊天時習慣性問 在嗎? ?

小心這是個圈套,我之前就有個討厭的同學經常故意發這個問我在不在先,然後等我回覆在了就直接問我拿作業抄。讓我不好意思拒絕他 d3dx002 一般都是陌生人才會這樣說。有時是這樣的,你不知道對方是誰,但你怕得罪客戶。問 在嗎?回 在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有事就說,聽者才會直接選擇是否用出處理。 我個人認為...

為什麼人在現實中都非常厭惡的勾心鬥角閒言閒語,但對於網路的撕逼大戰卻樂此不疲。?

鹹麵線 一是迴避型不健全人格,生活裡不敢直面或害怕衝突,而人恰恰在生活裡是需要一些渠道去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一些人通過運動,一些人通過自己的愛好,而這類迴避型不健全人格的人覺得網路讓他有安全感,他所有的言語在這裡化成刀劍,卻不用擔心在現實生活裡對方反手給個耳刮子還是緊追著他不放,不健全人格的人在...

為什麼會有人在qq上用虛擬角色偽裝自己?

立於浮華之上 語C 是語言cosplay的簡稱,即語言角色扮演。是在演繹的基礎上發展成形,以文字為基礎進行角色扮演的網路文化。語言cos是利用網路平台 QQ 貼吧 微博等 以文字描寫來表達設定的背景 動作 語言 心理活動等內容,多與其他玩家互動的網路文字扮演行為,該網路文化多依附於劇組,並以內容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