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 諸漏皆苦 ?

時間 2021-05-30 21:55:34

1樓: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有一苦難僅次於輪迴之苦,此苦難與輪迴之苦異曲同工、一體兩面、如假包換,那就是【不記得苦之苦】 。受這種苦難的人中,最苦的莫過於過去、現在、未來皆受諸苦且皆受此苦難之人。受此苦難之人永遠不會獲得躲避諸苦的果報——因為他們對所受苦難也不怎麼記得,又如何指望他們能總結經驗?

他們只會不停犯同樣的錯誤。更糟糕的是,受此苦之人也永遠無法獲得覺悟:從世人角度看如果受苦得不到什麼補償,也可以獲得大徹大悟,不失為乙個可接受的結局,但是受這種苦難的人,永遠無法積累並提取起足夠詳細的對苦難的樣本,這又如何能獲得大徹大悟?

以至於沉浮於苦海之中,永不得救贖。

希望有人能理解,眾生皆苦,有漏皆苦,自己不勝於眾生,自己並未無漏,自己無事只因無大苦需面對,從而發出離心,勤於修行。

若是能牢記別人所受的苦、有情眾生們所受的苦,將會獲得觀自在菩薩的加持。這是乙個這篇感悟中額外的秘訣彩蛋。

2樓:倪名

解釋這一印,就相當於解釋「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講一下佛法中的「三苦」。

三苦

《阿含經》中,佛又將人生一切苦歸納為三苦:

第一「苦苦」,即純粹的苦,老、病、死等所生之苦。

第二「壞苦」,謂快樂幸福被破壞,或難免失去、逝去後必然產生的悵惘、空虛、失落感等苦。《正法念處經》卷五七謂「樂者必受苦」,即指壞苦;又說「苦者苦轉勝」,意謂苦苦、壞苦有能自行增長的特性。

第三「行苦」,謂身心的一切活動皆無常變易,從根本上來說即是苦。

諸受皆苦(苦聖諦的內涵)

人生苦樂交雜,追求樂、享受樂,需要快樂的營養,是人類心識的本性。

為什麼說人生諸樂也是苦、諸受皆苦或一切皆苦?佛經中所列舉的理由有三條:

第一、苦樂不相捨離故,樂受亦苦。樂不會單獨產生、存在,總是與苦糾纏不離,如因飢寒而有保暖之樂,因別離相思而有重逢歡聚之樂等;快樂之後,往往有苦接踵而至,如樂極生悲、歡聚後必有寂寞失落感等。《大般涅槃經》卷十三佛言:

譬如世人生活所必須的女色、美酒、美食、衣服瓔珞、象馬車乘、奴婢僮僕、金銀琉璃、珊瑚真珠、倉庫穀公尺等物,及渴時得水、寒時遇火等,「能為樂因,故名為樂。」然「如是等物,亦能生苦」,如男子因為女人而憂愁悲泣乃至自殺,飲酒、享用美食乃至庫藏錢財等,亦能令人生大憂惱,「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又說:

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訶薩以苦樂性不相捨棄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生死之中雖然有樂,然樂與苦總是互相依存,有樂必然有苦。快樂失壞,必生憂苦,此即「三苦」中的「壞苦」。

第二、樂必依因緣而生故,實際也是苦。樂不能無條件自生,總是要依賴足以產生它的諸多條件,如保暖之樂必須依賴可意的、充足的衣食,愛情之樂必需以來於所愛者的回愛,乃至禪定之樂需要依賴於入定所須諸條件。既然依賴其他條件(依他),則此樂實屬於他,非自主自在,依他而不自主自在,即是苦。

《大般涅槃經》卷十佛言:

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

第三、諸樂無常故,本質是苦。依賴一定條件安產生的諸樂,產生後皆不能常恆久駐,伴隨人一生,總是時過即無,乃至轉瞬即滅。不僅一般人總是依賴物質條件所生的種種樂是無常,即修道者在禪定中所享受到的從自己深心中所生深吸綿長之禪樂,似乎是寂靜不動,超越了時空,實際也仍屬無常:

既有入定,便必有出定而失去定樂之時。無常,不僅是諸種樂受不可逆轉的自性,也是諸種苦受、不苦不樂受共同具有的自然本性。無常變易,不能常保,與人內心深處希望永恆安樂的本性需求相違逆,所以人生一切諸受,從本質上來講都是苦。

此即三苦中的「行苦」。行,謂遷流變易或活動、運動。《雜阿含》卷十六第437經佛言: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有所受悉皆是苦。

一切諸行,也包括被稱為「現法樂住」,一般認為純樂無苦的色界、無色界禪定之樂。佛接著說:「我以諸行漸次止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然後佛解釋了從初禪到想受滅定漸次寂滅,止息語言、覺觀、喜心、出入息、色想、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處想的境界,既然有寂滅、有止息,有次第提公升,則亦屬行,亦無常、有變易,故也是行苦。

一切諸行因無常故為苦,一切諸受皆不離行苦故為苦,是佛陀所說苦聖諦的深義所在。這一說法,關係到人性即苦樂觀、情緒學的最深問題:人為什麼厭苦趨樂?

厭苦趨樂是否為人的本性?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人所追求的快樂有無極限?

佛陀的解答大概是:人性中有追求無限常樂的本能性意欲,或人性以追求常樂為極限、為歸宿,此乃眾生心之本性,三界六道眾生的一切心理活動及感受,皆無常,非常恆故,本質是苦,或起碼不離苦。

「苦聖諦」領會不易

苦聖諦看似平常,實際是頗難準確領會的。特別是行苦,須在較深的禪定中仔細觀察心識的微細生滅及深心趨向常樂的無意識衝動,才能覺察到。

至於說諸受包括樂受皆悉無常,更是不可移易的事實,而無常是否即是苦,牽涉到苦樂觀的甚深內涵,若深作內省,並對人性作深入的研究,便會發現常樂乃人內心深處的根本趨求,實為人類文明創造活動的本源動力,與此根本趨求相悖的無常,當然應說是苦。

即使被稱為「世間第一樂」的三禪之樂,在見道的人看起來,它裡面有行苦,剎那生滅的行苦,這時候才能分別三界的一切為什麼是苦,才能夠真正理解三法印。

從「勝義諦」而言,苦性本空

說一切皆苦,只是從佛法「世俗諦」的角度講,若進一步如實觀察苦,或就「勝義諦」而言,則應說苦性本空故,苦終非苦。這是如實觀察諸苦之本性,從而消滅諸苦的訣要。《大般涅槃經》卷十二佛言: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

而涅槃常樂,也應說無苦無樂,所謂「無苦無樂,乃名大樂」。無苦無樂,謂超越世間的苦樂。

3樓:賢超小和尚

《俱舍論》雲:「於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說一切法略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法雲何?謂除道諦餘有為法。所以者何?諸漏於中等隨增故。」

所謂有漏法,就是與煩惱隨順、令煩惱增長的法。而煩惱是造業的根本原因,有煩惱才會造業。業是受苦的根本原因。

所以,惑(煩惱)、業、苦是乙個因果鏈條,而有漏法與煩惱相應,故最終能夠引發苦,即有漏皆苦。

為什麼說世人皆苦?

護法居世 愛的事物往壞的方面無常變異,因此產生了苦。不愛就不苦。而此愛從無明而生,無知就是無明。無知於 苦 苦的原因 苦滅 滅苦的方法。五蘊 物質 感受 思想 行為 意識。五取蘊 對五蘊的五種貪愛。一切的苦都是五取蘊苦 苦諦 五取蘊苦的原因是愛 苦集諦 愛滅則苦滅 苦滅諦 滅苦的方法是修習八正道 苦...

為什麼世人皆苦

羽生 世間有苦有樂,沒有永遠的樂,只要在世間,世人不能永離於苦。世人有苦有樂,苦樂之外,還有平靜。平靜高於一切樂。平靜是心不放逸。 一點 前兩天發生的事。下班回家,電梯下到一半,有個外賣小哥進來,邊打手機邊喃喃自語,要超時了要超時了,但手機那邊卻遲遲沒人聽。再打,還是沒人,他又說,怎麼沒人啊我要罰錢...

眾生皆苦。為什麼活著?

源源 這個事不是我們普通人決定的,而是上帝決定的,或者說是老天爺決定的,或者是造物主決定的,他製造生命,製造社會讓我們短暫的快樂,大部分痛苦的活著。 張培章 眾生皆苦 既是乙個結論,也是乙個開始。活著是為了體驗人生,體驗 苦 所包含的內容。人在世上走一遭,總要發點光。哪怕只是為人生提供多一種註腳! ...